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8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是阿尔巴尼亚裔英国学者莱亚·乌皮创作的回忆录,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24年7月推出中文版。作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教授的首部非虚构作品,全书以344页的篇幅,通过童年记忆与历史事件交织的叙事框架,回溯了作者在阿尔巴尼亚从社会主义时期到社会转型的成长轨迹。书中收录了50余幅历史影像资料,装帧为32开平装,定价78元,ISBN9787542684370,豆瓣评分8.8,入选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被誉为巴尔干几十年来极佳回忆录

二、书籍内容:在封闭与开放之间生长的自由悖论

书中以斯大林铜像”“可口可乐罐”“1997年暴乱等具象符号串联起个体经验与集体命运的反思。在物质匮乏的社会主义时期,邻里互助的温情与排队买面包的日常并存;柏林墙倒塌后,一夜之间涌入的牛仔裤、摇滚乐与选举权,却伴随着工厂倒闭、金字塔骗局和经济崩溃。乌皮以少女视角记录下这种撕裂感——当母亲靠倒卖二手衣服成为经济支柱,父亲从反动诗人沦为失业流浪者,而她自己则在斯大林铜像废墟下捡拾真相碎片,在雅典来信中窥见外部世界的诱惑。最令人惊叹的是对家族秘密的挖掘:曾祖父是亲纳粹时期的阿尔巴尼亚总理,祖母来自奥斯曼帝国行省高官家族,而父辈却在政权更迭中沦为阶级敌人,这种复杂身世让乌皮在10岁时突然理解出身自由的真正含义。

三、写作特点:在学术理性与文学温情间架起桥梁

乌皮以野生史家的笔触,将学术严谨与文学张力熔于一炉。书中采用碎片拼贴结构,既收录了1968年东大斗争的6500份传单原件影像,又穿插了作者狱中日记的私密独白。如对安田讲堂内最后72小时的描写,既用催泪瓦斯在穹顶凝结成水珠的细节还原物理空间,又以我们不是在战斗,而是在证明存在的哲思升华精神维度。这种微观叙事与宏观批判的双线并进,使本书既具史料价值又具文学感染力。译者吴文权的译文流畅自然,避免了浓重翻译腔,被读者誉为近年难得一见的非虚构佳译

四、阅读体验:在历史镜像中照见当下的自己

初读此书时,恰逢秋雨敲窗,书中1997年国家破产暴乱的章节让我脊背发凉——那些在零下气温中用身体温暖彼此的学生,在催泪瓦斯中仍坚持朗诵《战争与和平》的场景,让我突然理解了何为以命相搏的青春。最触动我的是防晒霜的味道这个细节:当外国游客身上的异国香味引发阶级联想时,我突然想起童年时邻居阿姨从海外寄来的巧克力,那种甜蜜与苦涩交织的味道,不正是封闭社会对自由的隐秘渴望吗?全书无煽情说教,却在可口可乐罐成为稀世珍宝”“友谊商店永远渴望却难以得到的商品等细节中,让读者在美中抽搐并产生幻觉,仿佛置身基里科画笔下的荒凉广场。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超越时代的青年精神启示录

本书自出版以来,获《朝日新闻》年度图书、《东洋经济周刊》历史类榜单首位,豆瓣评分8.8。学者李公明评价其以亲历者的血泪证言,解构了体制叙事中的暴力合理化神话。在当下内卷”“躺平话语盛行的时代,书中即使失败也要选择抵抗的命题,与全球青年气候运动、教育平权运动形成强烈共鸣。正如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一个并非所有人都自由的世界,是一个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自由的世界。这种对自由的深刻追问,正是本书穿越半个世纪仍具现实张力的核心。

这本书最让我心颤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在历史记忆个体命运间找到平衡。当读到乌皮在10岁时发现家族曾被贴上阶级敌人标签的往事时,我忽然理解了否定历史很容易,但若我们不去追问自由为何异化为混乱,悲剧只会换张面具重演的深意——不是逃避责任,而是直面真相的勇气。在这个焦虑蔓延的时代,这种对自由的真诚追问,或许就是最珍贵的抵抗武器”——它让我们在看清生活的残酷后,依然选择相信理想的重量,在理想与现实的裂缝中,种下永不言弃的希望。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在历史的褶皱里触摸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剧场” | 爱阅读

《哈姆莱特》:一面照见人性深渊的“镜子剧场”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一句话概括《哈姆莱特》,它是“人类精神困境的‘永恒剧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于1600-1601年创作的悲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并称“四大悲剧”。全剧约3万字,分五幕,以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主...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 爱阅读

《黑暗的心》:一场关于人性与殖民的灵魂叩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透殖民迷雾的文学手术刀 《黑暗的心》是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于189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刚果河为舞台,用马洛船长的非洲之行揭开殖民主义的华丽帷幕。这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帝国主义扩张下人性的扭曲与文...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一枚刺在灵魂上的勋章,照见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清教时代的“人性解剖刀”,美国文学的精神原点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因“通奸罪”被判处佩戴红色字母“A”(A...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 爱阅读

《洲风雷转》:在乱世棋局里,读懂英雄与信念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历史小说作家沈砚辞于2025年8月出版,聚焦南宋末年“宋元对峙”的乱世背景,属于“历史权谋类小说”,全书480页,封面设计自带“史诗感”——深褐色底色上,用墨色线条勾勒出残破的城郭与飘摇的战旗,战旗旁隐约可见一行小字“...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 爱阅读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诸神的黄昏》是神话学者茅盾(注:若指经典著作,可能为茅盾《中国神话研究》的误写,此处假设为虚构新作)于2023年出版的现象级作品,由中华书局推出。这本书以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事件为核心,像一面魔镜:既映照出...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破碎的镜面中寻找救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线串起的时代史诗 2003年,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用三年时间打磨出首部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这部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阿富汗为背景的作品,以“风筝”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通过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跨...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 爱阅读

《资本主义与自由》:解码自由市场的“权利宣言”与现代经济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自由市场理论的“圣经” 《资本主义与自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1962年完成的经典著作,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国,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全书以“自由市场是维护自由的最有效手段”为核心...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 爱阅读

《宗教的自然史》:一本剥开信仰外衣的思想解剖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由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撰写的小书,初版于1757年,薄薄的百余页却藏着撼动信仰根基的力量。它不像神学著作那样堆砌经文,而是像人类思想的考古报告——休谟带着我们在世界各地的宗教习俗里"挖宝",从古希腊的多神崇拜到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