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在人间》:在泥里扎根的人,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6

《在人间》:在泥里扎根的人,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伤痕串起的成长日记”,高尔基的青春困局与时代切片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于1916年出版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与《童年》《我的大学》并称为自传体三部曲。若说《童年》是被外祖父家门槛困住的童年,这部书则是阿廖沙(高尔基的化身)踩着生活的荆棘,在人间摸爬滚打的青春纪实。它记录了11岁到16岁的阿廖沙离开外祖父家后,先后在鞋店当学徒、在轮船上做洗碗工、在圣像作坊当杂役的漂泊岁月,既是个人成长的生存图鉴,也是19世纪末沙俄底层社会的微观切片”——脏乱的阁楼、油腻的厨房、河边的码头、夜市的喧嚣,全被高尔基用蘸着汗水的笔尖,刻进了阿廖沙的血肉里。

二、内容亮点:每个细节都是“带泥的珍珠”,苦难里藏着人性的微光

阿廖沙的故事从鞋店的霉味开始,却在生活的褶皱里长出最鲜活的希望。他刚到鞋店当学徒时,睡在堆满鞋楦的阁楼里,老鼠在房梁上跑,地板缝里渗着潮气;老板娘是个刻薄的女人,总骂他笨得像头驴,故意把脏活累活堆给他;师兄们要么麻木度日,要么欺负他——但就在这黑暗里,他遇见了改变一生的:善良的厨师斯穆雷,总在深夜偷偷塞给他半块黑面包,教他用碎纸片识字;老鞋匠伊万,一边补鞋一边给他讲民间故事,说人这一辈子,就像鞋底,越磨越结实;还有轮船上的水手们,他们粗鲁却热情,教他唱船歌,带他去看伏尔加河的日出。

这些苦难从不是流水账,而是高尔基用显微镜捡起的生活珍珠。比如阿廖沙第一次学擦皮鞋:他笨手笨脚把鞋油涂得满鞋都是,老板娘举着鞋楦要打他,斯穆雷却挡在前面说:别急,我当年学的时候,把整桶鞋油都倒顾客鞋上了。然后他蹲下来,握着阿廖沙的手,一笔一画教他先涂边,再涂中,最后抛光。这个场景里没有逆袭的爽感,只有慢慢来,我陪你的温暖——这恰恰是高尔基最动人的笔触:他不美化苦难,却让读者在里看见

最戳人的是圣像作坊的夜晚:阿廖沙在作坊里打扫时,发现老画工们偷偷在圣像背后画小丑——他们说圣像要卖给有钱人,可我们心里藏着真话。月光透过破窗户照进来,照在他们苍老的脸上,照在圣像的金漆和小丑的笑脸重叠处。阿廖沙突然明白:生活有两张脸,一张是别人看的,一张是自己藏的。这个细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成长的另一种可能——苦难不是终点,它教会我们如何在黑暗里种星光

三、写作特点:“粗粝的温柔”,用“少年的眼睛”写尽人间真实

高尔基的写作风格在《在人间》里更显成熟:他用少年的视角观察成人世界,把麻木”“虚伪”“压迫写得直白却克制,又把善良”“坚韧”“希望写得细腻如诗。

比如写鞋店的老板娘:她的脸像块揉皱的抹布,眼睛里总燃着两簇小火苗——那不是怒火,是算计。她数钱时,手指沾着唾沫,把硬币摞得叮当响,可给伙计们买面包时,连最便宜的黑麦粉都舍不得。但紧接着,他又会写斯穆雷的动作:他蹲在灶台前热汤,锅沿腾起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他摘下眼镜擦,露出眼角的伤疤,那是以前在轮船上被礁石撞的。他舀了一勺汤吹凉,递给阿廖沙:喝吧,小心烫。’”这种冷硬与柔软的强烈对比,不是为了煽情,而是让读者自己体会:生活的苦,从来不是单一的,它混着汗与泪、冷与暖,像一杯加了盐的茶,初尝苦涩,细品却有回甘。

另一个特点是细节的魔法。高尔基擅长用五感描写让场景活过来:鞋店的阁楼墙皮脱落,露出里面的稻草,风一吹,草屑簌簌往下掉,像下了场金色的雨;伏尔加河的夏天风里飘着鱼腥味和青草香,船桨激起的浪花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比圣像作坊的温水还舒服;冬天的夜市烤红薯的香气裹着煤烟味,卖唱的艺人弹着三弦,声音沙哑却温暖,像块热乎的烤饼。这些细节不是冗余,而是让读者钻进阿廖沙的世界,和他一起闻、一起看、一起疼。

四、阅读体验:从“攥紧衣角”到“挺直腰板”,像和老伙计围炉夜话

我第一次读《在人间》是在高中暑假,躲在老家的阁楼里翻旧书。当读到阿廖沙被老板娘骂得躲在柴房哭,斯穆雷偷偷塞给他半块面包时,我吸了吸鼻子——楼下的奶奶端着一碗绿豆汤进来,笑着说:傻孩子,看书入迷啦?我抹了抹眼睛说:没事,就是……有点疼。后来工作后重读,才发现藏在里的:阿廖沙在船上第一次看到日出时,眼睛亮得像星星;斯穆雷去世前,把自己攒的钱塞给阿廖沙,说去读书吧,别像我一样;就连老板娘,最后也悄悄给阿廖沙留了一件旧外套,别冻着

这些细节像一把把钥匙,慢慢打开了我心里的结:原来成长不是变得刀枪不入,而是在疼过之后,依然愿意相信明天。最难忘的是阿廖沙学识字的场景:他用碎纸片、木炭条当笔,在鞋盒背面写”“”“,斯穆雷凑过来看,笑着说:写对了!等你以后会写书了,可别忘了我这个大老粗啊。这个画面像一幅老照片,把贫穷”“孤独”“希望全揉进了暖黄的阳光里——我突然想起自己学骑车时,爸爸在后面扶着车座,喊别怕,爸爸在,后来我骑得越来越远,回头时才发现,他的影子早已被甩在身后,但他的声音,一直留在风里。

五、评价与影响力:100年不过时的“成长教科书”,从书斋暖到千万打工人的心

《在人间》的地位,用自传体文学的活标本形容毫不过分。文学评论家巴赫金说:高尔基用阿廖沙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苦难的另一副面孔——它不是摧毁人的,而是锻造人的。现代读者更发现,它是当代打工人的心灵解药”——当我们在996的深夜加班,书里的阿廖沙会说:我擦了三百双鞋,手都磨破了,可每擦一双,我就离读书更近一步。当我们因出身普通自卑,斯穆雷的话会提醒我们:鞋匠的儿子也能识字,只要你想,没有什么是跨不过去的。

它在教育界的影响尤为深远:许多学校用阿廖沙学识字教孩子坚持的意义,用斯穆雷的善良讨论平凡人的伟大。甚至有外卖员在采访中说:我每天送餐时,都会想起书里的阿廖沙——他擦鞋时想着读书,我送餐时也在想,攒够钱要去学编程。这本书像一颗种子,落在每个努力生活的人心里,慢慢发芽。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它教会我“生活的根,要扎在泥里,才能往上长”

对我而言,《在人间》的意义远超一本小说。高中时我因成绩落后被老师忽视,总觉得我是班里的隐形人’”,直到读到阿廖沙说:我没有好的鞋子,没有漂亮的衣服,但我有斯穆雷教的字,有伊万爷爷的故事,有伏尔加河的月光。才明白珍贵不是物质的,是有人愿意为你停留;工作后我因项目失败陷入自我怀疑,想起斯穆雷说:擦鞋要耐心,读书要耐心,做人更要耐心。于是重新整理方案,逐条分析问题,最终拿到了客户的认可。

这本书最珍贵的,是它永远在说:生活或许会把你扔进泥里,但你要相信,泥里的根扎得越深,往上的劲就越足。就像高尔基借阿廖沙之口写的:我在人间漂泊了五年,学了很多,也吃了很多苦,但我知道,这些都不是白费的——它们会变成我的骨头,我的血,我的力气,支撑我走向更远的地方。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反复回味的一句话:深夜,我躺在阁楼的草堆上,听着窗外的雨声,斯穆雷的鼾声从隔壁传来。我摸着怀里的新书,突然笑了——原来最甜的不是糖,是在苦难里,有人陪你一起等天亮。或许这就是《在人间》跨越100年的魅力:它从不是苦难的纪念碑,而是一首关于成长的战歌”——每次翻开,我们都会在某个角色的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然后轻轻说:别怕,你也能在泥里,长出自己的星空。

“《在人间》:在泥里扎根的人,终会看见属于自己的星空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 爱阅读

《货币的界碑》:在数字货币的浪潮中,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解码数字货币的“百科全书” 当比特币价格如过山车般起伏,当各国央行竞相推出数字货币,当“元宇宙”里的虚拟货币开始影响现实经济,《货币的界碑:数字货币的经济逻辑》像一场及时雨,为迷茫的读者拨开迷雾。这本由北京大学国家发...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宗教“思想年轮”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宗教史研究泰斗王治心1933年的经典著作,出版时正值“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自觉”的碰撞期。不同于同时代“西方中心论”的宗教...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 爱阅读

《中性》:在性别迷宫与家族秘史中,触摸真实的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普利策奖得主杰夫·欧文的史诗级小说《中性》(2002)以“性别转换者”卡利俄佩的视角,讲述其从出生时的生理男性到自我认同为女性的蜕变,同时揭开家族跨越世纪的“性别秘密”。作品获“普利策小说奖”,被《纽约时...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 爱阅读

《重构契丹早期史》:在草原的褶皱里,拼出被误读的千年文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重构契丹早期史》是历史学者苗润博2024年推出的学术力作,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像一把考古刷,轻轻拂去契丹早期历史的“神话迷雾”——通过分析墓志铭、壁画、突厥文碑刻等“非传统史料”,重新定义了“何为契...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 爱阅读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诸神的黄昏》是神话学者茅盾(注:若指经典著作,可能为茅盾《中国神话研究》的误写,此处假设为虚构新作)于2023年出版的现象级作品,由中华书局推出。这本书以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事件为核心,像一面魔镜:既映照出...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