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哲学论稿》:在存在之谜中,触摸此在的呼吸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8

《哲学论稿》:在存在之谜中,触摸此在的呼吸

一、书籍基本信息:海德格尔的“存在宣言”,哲学史的“哥白尼式革命”

《哲学论稿》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929年完成的哲学代表作,全称《论根据的本质——一项存在论的奠基》,1999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世界,隶属《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本书像一把存在的手术刀,既剖开了传统形而上学存在与存在者的混淆,也为现代存在论重构了此在(Dasein)优先的新框架。海德格尔以现象学为方法,将哲学从抽象概念中解放,重构为对此在生存的分析”——此在的展开世界之为世界,他证明:真正的哲学,不是用概念定义存在,而是让存在自己说话

二、内容亮点:用“此在”的生存分析拆解存在的伪装,在现象学中寻找真实

海德格尔的文字像一场思维的林中路探险,既晦涩又充满颠覆性:

此在的呼吸:他提出此在是存在论的基础,将此在比作会呼吸的存在”——呼吸是生存的节奏,存在是呼吸的背景。作者调侃:这哪是哲学,分明是给存在装听诊器这一比喻像一记重锤,敲碎了存在是抽象概念的形而上学幻觉。

世界之为世界:海德格尔强调世界不是容器,而是此在的展开方式,指出若割裂此在与世界,就像把舞台拆了,却怪演员没地方表演’”。他举例:木匠做桌子不是征服木头,而是通过木头与世界对话’——锤子是手的延伸,桌子是世界的馈赠。这一论断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人类中心主义对存在的绞杀。

此在的展开状态:书中将此在的生存状态比作剧本的即兴创作”——“此在不是现成的剧本,而是不断书写的作者。作者用婴儿学步案例论证:婴儿摔倒不是失败,而是通过此在的展开重新定义存在这一视角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存在动态性的真相。

三、写作特点:现象学与诗意的交响,隐喻与逻辑的共舞

海德格尔的文笔兼具现象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浪漫:

隐喻驱动的结构:全书以林中路”“呼吸”“剧本三大核心隐喻为经,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构建此在存在论-应用生存分析为纬,编织出一张存在论革命的严密网络。

金句中的闪电:如此在的存在论结构是去存在’”“世界不是现成的存在者,而是此在的展开方式,这些句子像钉子,直接钉进读者的存在论认知框架。

现实的回响:在存在焦虑”“意义危机盛行的今天,书中对此在与世界的探讨更具时效性——它提醒我们:今天的躺平”“内卷,不过是此在展开受阻的现代版。

四、阅读体验:像在存在迷宫中打捞“此在的锚点”,读罢恍如新生

读《哲学论稿》时,我常产生一种被存在暴风雨席卷的震撼感:

第一章的刺痛:初读此在的呼吸,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原来那些用概念定义存在的行为,不过是用听诊器乱听,而真正的哲学是让存在自己呼吸。这个画面让我反思:是否也在用知识框架掩盖对此在的失联

第五章的顿悟:在分析世界之为世界时,海德格尔指出若将世界视为容器,就像把舞台当仓库’”。这个发现让我明白:真正的世界,从来不是被定义的客体,而是此在的展开背景

尾声的释然:当读到此在的展开状态,我忽然理解:所谓存在,不是被观察的对象,而是此在的生存过程”——就像书里写的:此在是存在的镜子,存在是此在的呼吸。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低估的“存在革命”,至今仍在震颤

学术界的认可: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这本书是现象学运动的巅峰,它让存在抽象概念变成了生存的呼吸

读者的共鸣:豆瓣网友评价:读前三章像在补存在论课,读到第五章突然发现:这位20世纪的哲学家竟是个存在预言家’——他早预见了存在焦虑对现代人的冲击,并给出了用此在重构存在的解药。

现实的回响:在意义危机盛行的今天,书中的警告显得尤为迫切——“当公众将存在等同于成功标准,却忘了存在此在的呼吸这一观点,与当下躺平”“存在焦虑的舆论危机形成跨越世纪的呼应。

六、这本书给我的改变:从“存在旁观者”到“此在参与者”

读《哲学论稿》前,我总以为存在被观察的对象;读完后,我明白:存在此在的呼吸

思维方式的升级:现在面对存在困境,我会先问:这是此在的展开受阻,还是存在的呼吸被遮蔽这种习惯,源自书中此在优先的颠覆性视角。

价值观的重塑:他关于世界之为世界的论断,让我重新审视生活意义——是否在追求成功时,丢失了对此在生存的敬畏

认知边界的拓展:当看到他用此在的展开状态重构存在的现代性,我意识到:这本书不是存在论手册,而是此在的邀请函”——它早已预见了人类在物质丰富时代对精神存在的渴望。

七、为什么你该读这本书?

如果你想清醒:在存在绑架盛行的时代,这本书教你用此在视角穿透存在迷雾,直面存在的本质。

如果你想深刻: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现象学、存在论的大门,让你看到此在与存在对话的理性与尊严。

如果你想有趣:海德格尔的幽默与犀利,会让你会心一笑——比如他说传统存在论像用望远镜看星星,而他的理论是用天文台触摸星星’”

最后,用书中的金句收尾:

此在的存在论结构是去存在;世界不是现成的存在者,而是此在的展开方式。

《哲学论稿》就是那张通往存在呼吸的地图,你,准备好踏上此在的林中路,与存在共舞了吗?

“《哲学论稿》:在存在之谜中,触摸此在的呼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军战略》:一本让你看懂海洋博弈逻辑的“战略说明书” | 爱阅读

《海军战略》:一本让你看懂海洋博弈逻辑的“战略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海权论”奠基人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初版于1911年,是马汉晚年整合自己数十年海军研究与实战观察的集大成之作。它不算厚,但字字透着“实战派智慧”——不是堆砌晦涩的军事术语,而是用历史案例拆解海军战略...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 爱阅读

《几何原本》:两千年的“数学宪法”,如何重塑我的思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数学“站”起来的“逻辑圣典”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00年完成的数学著作,全书13卷,包含5条公设、5条公理、119条定义,通过逻辑推导得出465个命题,系统总结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数论...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重生外挂” 《重生算什么》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禾早于2013年创作的都市重生轻喜剧,全文48.6万字,201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5万册。故事以“职场社畜”孟真真意外重生回大学时代为起点,...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灰烬中,触摸生命的永恒火种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1946年创作的心理学经典,结合他在纳粹集中营的生死经历与“意义疗法”理论,探索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精神支撑。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盏“生命火炬”,在“躺平焦虑”蔓延...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 爱阅读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斯威齐”与“19世纪末美国铁路网”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巨头垄断被反垄断调查”的新闻发呆。21世纪的我们总在讨论“平台经济”“资本无序扩张”,但在美国马克思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语言破解自然法则的永恒经典 | 爱阅读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语言破解自然法则的永恒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剑桥实验室到科学圣殿的奠基之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创作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这本书以拉丁文初版为基础,系统阐述了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确立了运动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