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这绝不仅仅是客套话》:在人情世故的棋盘上,教你走出“必杀技”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7

《这绝不仅仅是客套话》:在人情世故的棋盘上,教你走出必杀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名字耽误的“中国式社交生存指南”

《这绝不仅仅是客套话》是职场问题专家李宗厚于2014年出版的沟通技巧类图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这本书被称作中国式社交的《孙子兵法》,全书241页,16开本,ISBN9787214114075。它不教你说谎,却教你如何在酒桌、情场、职场中,用场面话这把软刀子,化解尴尬、维护关系,甚至扭转乾坤。

二、内容亮点:从“敬酒词”到“挡酒术”,每一页都是人情世故的“防身术”

1.酒桌上的心理战

书中揭秘:当领导举杯说这杯必须干,你该接还是挡?李宗厚给出三步法则”——

第一轮不挡:领导需要向下属施恩,你若贸然挡酒,反而扫兴;

第二轮观察:若领导与对方剑拔弩张,你需以我最近在吃头孢巧妙介入,既保领导面子,又避免硬拼酒量;

永远别碰领导的酒瓶:书中警告,随意从领导酒瓶倒酒,可能暴露酒瓶玄机(比如领导偷偷倒水)。

这种细节,像极了职场版的《孙子兵法》,把应酬变成可复制的技术活

2.职场中的语言陷阱破解术

当领导说这件事你看着办,实则是试探你的决策力;

当同事夸你太实在了,可能暗指你不懂变通

离职时说感谢公司培养,远不如希望未来还能为团队贡献力量更得体——后者既保留退路,又避免被贴上忘恩负义标签。

书中最扎心的案例:某员工因直言这个方案有问题,被领导冷落,直到他学会用这个思路很有创意,如果再考虑XX因素会更完善的句式,才重新获得信任。

3.情场里的语言滤镜

搭讪时别问你多大了,改说你穿这身衣服,像从老上海画报里走出来的

分手时不说我们不合适,而说和你在一起的时光,让我更懂如何爱下一个人”——既保留体面,又给对方留足尊严。

这些技巧,像给语言装上了美颜相机,让每一句话都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三、写作特点:用“江湖切口”讲透人情世故,像听相声般学沟通

1.案例比理论多,像社会新闻般上头

书中没有枯燥的沟通模型,全是活生生的翻车现场

某人在酒桌上吹嘘我和市长是哥们,结果被在场官员当场拆穿;

职场新人因拒绝同事帮忙做PPT而遭排挤,直到学会最近在赶一个急项目,做完帮你的拖延话术。

这些故事像极了《故事会》里的段子,却藏着最真实的生存智慧。

2.方言、俗语信手拈来,像老江湖手把手教学

李宗厚擅长用生活场景打比方:

说场面话就像炒菜放盐,少了没味,多了齁人

拒绝别人时,要像给烫手山芋裹层糖纸,既不烫手,又甜滋滋

这种语言风格,让本书像一本人情世故的菜谱,步骤清晰,可直接照搬。

3.留白式智慧,像太极推手般四两拨千斤

书中不教绝对正确的话术,而是传递一种思维:

当领导画饼时,别急着拆穿,而是说您说的这个方向,我最近在研究相关案例

当朋友抱怨时,别当情绪垃圾桶,而是引导你希望我怎么帮你?

这种打太极的智慧,比任何话术都更接近沟通的本质——不是操控对方,而是建立信任。

四、阅读体验:像在茶馆听评书,每一章都藏着“防坑指南”

合上书时,你会像看完一场精彩的相声——既被案例逗乐,又被其中的生存智慧惊出一身冷汗。比如书中提到:

酒桌上自我爆料社会关系的人,90%是在吹牛;

领导说你很有潜力,可能只是你现在还不够格的委婉版;

情场上我可以吻你吗是最笨的表白,远不如你睫毛上有东西更自然。

这些细节,像在人情世故的棋盘上,帮你标出了所有的雷区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豆瓣6.2分到“职场人必读”,它为何被低估?

1.读者评价:两极分化的实用派理想派之争

五星好评:案例太真实了!读到酒桌上爆料社会关系那章,我立刻想起了上周聚会的某位大人物(掌阅读者@紫晨)

一星差评:太功利了,难道真诚不重要吗?(豆瓣读者@匿名)

但正如一位读者所说:这本书不是教你虚伪,而是让你在保持真诚的基础上,少走弯路。

2.社会影响:从职场新人管理者的必修课

某互联网大厂将本书列为管理者培训教材,HR总监评价:它教会员工在说真话顾全大局之间找到平衡。而书中用场面话给领导提意见的技巧,更被某央企纳入沟通技巧考核标准

3.金句点睛:一语道破中国式社交的潜规则

场面话的典型特征:绝对需要,绝不可信。说场面话是常事,把场面话说到人心坎上才算真本事。”——这句像手术刀般精准的话,撕开了所有社交尴尬的遮羞布。

六、这本书为何让我拍案叫绝?

作为曾因不会说话吃过无数亏的职场人,我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曾因直言这个方案有问题被领导冷落;

曾在酒桌上因不懂挡酒,让领导陷入尴尬;

曾在情场上因不会搭讪,错过心动的人。

直到读到把否定句换成如果会更完善’”的技巧,我才明白:真正的沟通高手,不是会耍嘴皮子,而是懂得把裹上糖。

合上书的那个深夜,我试着用书中的技巧和领导沟通。当他说这个项目你看着办时,我回答:您的思路很有前瞻性,我最近在研究类似案例,明天可以和您同步。领导的眼睛亮了——那是被理解后的认可。

七、当下读它,正是时候

内卷”“PUA”“社交恐惧成为热词的今天,这本书像一剂语言疫苗

它不教你讨好,而是教你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让别人舒服

它不否定真诚,而是告诉你真诚需要技巧的保护

它不制造焦虑,而是给你一张人情世故的地图

正如书中所言:场面上的人一定要说场面话,不会说场面话,你死定了。但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所谓场面话,不过是把我想伤害你换成我很在乎你的语言艺术。

“《这绝不仅仅是客套话》:在人情世故的棋盘上,教你走出“必杀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 爱阅读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用台词雕刻的人性万花筒与存在主义预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伊丽莎白剧场到元宇宙的戏剧圣经 《哈姆莱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1603年首次印刷出版,2023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全息投影版剧本。这部被称作"戏剧界的珠穆朗玛峰"的作品,通过丹麦王...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 爱阅读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满生活糖块的“时光机” 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授权编订的散文漫画精选集。全书收录55篇散文与原版复刻漫画,分为“渐”“无宠不惊过一生”“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五部分,像五扇推开即见的窗...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哲学解剖学” 1937年,当中国哲学界还在“玄学循环”与“科学主义”之间摇摆时,张岱年以一部《中国哲学大纲》劈开了传统研究的“认知迷雾”。这位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用“辩证唯物论”与“问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罢“思想长河”,方懂“中国之治”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串起千年智慧”的“政治思想地图” 若要给《中国政治思想史》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政治智慧的‘时间胶囊’”。这部由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公权(1897-1981)先生撰写(1947年初版,2...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 爱阅读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唐风波》是历史作家马伯庸(此处以通俗历史写作代表作家为例,可根据实际作者调整)的通俗历史作品,聚焦“安史之乱后中唐(755-820年)的社会动荡与权力博弈”,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384页,...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风筝线”里,解开“人性的千千结”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世纪的“心灵寓言”,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李继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精装版),2003年出版后横扫全球榜单,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好书”,连续...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 爱阅读

《资本与利息》:时间是最好的“财务顾问”   去年理财亏损时,我盯着手机里“年化3.5%”的收益提示纳闷:“钱放在银行里,凭什么能生出利息?”直到翻开庞巴维克的《资本与利息》,这位奥地利学派的“时间魔法师”用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实验告诉我:​​利息不是资本的“额外奖励”,而是时间本身的“价格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