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这题超纲了》:一场用草稿纸写就的成长狂欢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7

《这题超纲了》:一场用草稿纸写就的成长狂欢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数学练习册里的青春密码

《这题超纲了》是00后作家阿眠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少年文库推出。封面设计充满巧思——浅蓝草稿纸上歪歪扭扭写着已知:青春=Σ难题,求:解?,旁边画着半块橡皮擦和一支断了尖的铅笔,瞬间把人拽回中学教室。全书19万字,以单元题+成长线交织的结构展开,上市两个月销量破50万册,豆瓣评分8.5,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懂青春的解题指南

二、书籍内容:当“超纲题”变成成长的通关密钥

故事的起点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意外:高二(3)班的数学老师周明远,突然在黑板上写下一道超纲题”——不是奥赛难度的函数,而是用初中知识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非标准解法。他说:考试不会考,但你们要明白,知识不是为了填答案,是为了长脑子。

这场超纲实验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数学课代表林小满红着脸站起来:老师,这题课本里没讲过!坐在最后一排的数学困难户陈放却突然举手:我爷爷修拖拉机时,用过类似的杠杆原理……”课堂从标准答案的战场,变成了七嘴八舌的头脑市集”——有人翻出奶奶的老裁缝本(上面记着量布的土办法),有人用外卖盒折几何模型,连平时总睡觉的体育委员都摸出根草棍,在地上画起了辅助线。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细节,是周老师在批改超纲作业时写的话:小满的解法用了美术课学的透视法,放放的草图让我想起修拖拉机的老张头——你们看,知识从来不是关在课本里的鸟,它是会飞的。这段话被夹在我的笔记本里,每次工作遇到标准流程卡壳时,我都会翻出来看看。

三、写作特点:用“解题思维”写活青春的烟火气

阿眠的文字有种把数学题写成小品文的魔力。她擅长捕捉课堂里的人间烟火:周老师讲题时会无意识转粉笔,转着转着就断成两截;林小满的草稿纸永远整整齐齐,边角还画着小太阳;陈放总把橡皮切成星星,说错了就当给题目放星星烟花。这些细碎的真实,让超纲题变成了会呼吸的生活切片。

更绝的是叙事节奏。前几章像一节热闹的数学课,周老师的超纲指令让学生们手忙脚乱(有人急得直咬笔帽,有人偷偷查手机被没收);中段渐入人心,通过一道用物理知识解数学题的跨学科挑战,慢慢揭开每个孩子的解题故事”——林小满想证明自己不是只会考第一的机器,陈放想用数学给生病的奶奶算出康复概率;结尾则像交卷后的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满墙的草稿纸上,周老师说:其实这道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你们写的,都是最好的解。

四、阅读体验:像在教室后排偷听一场关于成长的秘密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蹲在教室后门的小窗台上,看一群少年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阿眠的语言有股青草味的真实:陈放用圆规在课桌上刻的必胜印子,林小满擦黑板时蹭在脸上的粉笔灰,周老师蹲下来帮学生捡掉在地上的三角尺时,后脑勺翘起的白发。这些画面感极强的细节,让我想起自己高中时,数学老师总说题做错了没关系,但你得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原来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解题思路,藏着最珍贵的成长密码。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反套路。没有狗血的校园恋,没有学渣逆袭的爽文模板,甚至连考试都只是背景板——阿眠把焦点对准了思考本身:当学生被迫跳出背公式、套模板的舒适区,他们反而触摸到了知识的温度。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上那行已知:青春=Σ难题,突然笑了——原来我们的青春,早就在解一道又一道超纲题里,长成了独一无二的答案。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给“标准答案焦虑症”的一剂解药

鸡娃”“内卷成为热词的今天,《这题超纲了》像一场及时雨。它击中了当代人的集体焦虑:我们太习惯正确答案,却忘了成长本身就充满未知。豆瓣书评区有一条高赞留言:以前怕超纲题,现在才懂,人生最珍贵的题,都是超纲的。这种共鸣让它迅速破圈,不仅被中学生列为不想扔的课本,还被家长群疯传——“原来和孩子一起解超纲题,比报补习班有用多了。

教育类公众号少年研究所评价: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校园小说,而是给所有被标准答案困住的人的情书。它告诉我们:知识不是用来征服的,是用来好奇的;成长不是用来做对的,是用来试错的。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原来“不会”也可以很勇敢

读这本书时,我正处于职业瓶颈期——每天重复着标准流程,连写方案都要照着模板改。周老师那句你们写的,都是最好的解像一盆冷水,又像一把火,突然浇醒了我:我有多久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做?又有多久没允许自己试错了?

现在的我,会在会议上主动说:这个方案可能有漏洞,我想试试另一种思路。会在加班时画张草稿纸,把工作难题当成超纲题拆解。书里那句题目超纲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敢跳出标准答案的框,成了我手机屏保。

周末整理书架时,我又翻到《这题超纲了》。书角有点卷,是被我反复摩挲的痕迹。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我突然想起书里的一个场景:放学时,陈放举着自己的几何模型跑过走廊,阳光穿过他的指缝,把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照成了金色的翅膀。

原来成长从不是做对所有题,而是哪怕面对超纲的未知,依然愿意拿起笔,认真写下第一个解。这或许就是《这题超纲了》最珍贵的礼物——它教会我们:人生的考场里,没有超纲题,只有不敢写的人。

“《这题超纲了》:一场用草稿纸写就的成长狂欢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军战略》:一本让你看懂海洋博弈逻辑的“战略说明书” | 爱阅读

《海军战略》:一本让你看懂海洋博弈逻辑的“战略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海权论”奠基人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初版于1911年,是马汉晚年整合自己数十年海军研究与实战观察的集大成之作。它不算厚,但字字透着“实战派智慧”——不是堆砌晦涩的军事术语,而是用历史案例拆解海军战略...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 爱阅读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在宗教与哲学的夹缝中,触摸自由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青年黑格尔的“思想起跑线”,神学与哲学的初恋现场 《黑格尔早期神学著作》收录了黑格尔1790-1800年间在图宾根神学院时期的未成熟作品,包括《基督教的权威性》《民众宗教和基督教》等,1998年由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 爱阅读

《红与黑》:在阶级与欲望的夹缝里,读懂人性的锋利与柔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19世纪法国社会的“精神解剖书”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司汤达本人更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故事以1815-1830年波旁复辟...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 爱阅读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当全息游戏撞上职场焦虑,这群造梦师用代码写下了理想的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虚拟造梦师的“极客生存指南” 《欢迎来到梦想世界》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养乐多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40万字,以“全息游戏开发+职场逆袭”为标签,讲述菜鸟游戏测试员林小满与天才设计师江临从“测...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 爱阅读

《幻世》:当电子蝴蝶落在掌心,我终于看清了真实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幻世”照见真实与虚幻的“赛博寓言” 《幻世》是青年作家“星轨”2024年推出的科幻小说,以近未来“全息幻世”系统为背景,聚焦程序员林深为寻找失踪妹妹林小满,潜入“幻世”后发生的“虚实纠缠”。他本以为这是一款“沉浸式...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 爱阅读

《活着》:在苦难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余华 出版时间:1993年(首次出版) 体裁: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篇幅:约12万字,紧凑而浓缩的叙事 背景:以20世纪中国乡土社会为舞台,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二、书籍内容:一场与命运的无声抗争 (一)核心故事 主人公徐福贵从富家少...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