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在算法与汗水间读懂数字时代的劳动之痛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11)读一读15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在算法与汗水间读懂数字时代的劳动之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烟火气的社会学著作

本书由社会学学者孙萍撰写,202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5万字。作者深耕平台劳动研究十年,通过500余份骑手问卷、300小时田野观察、20次深度访谈,将外卖骑手这一数字时代的劳动符号拆解为鲜活的个体叙事。书名过渡劳动四字直指核心——外卖骑手既是平台经济的过渡性劳动力,也是社会转型期的过渡性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映射着数字经济对传统劳动关系的重构。

二、内容亮点:从系统里的人系统中的人

书中最震撼的细节不是数据,而是骑手们与算法的微妙博弈。比如骑手们会故意在雨天单价更高的订单,因为系统会误判天气恶劣导致配送困难而提高补贴;又比如老骑手会教新手卡时间”——在送餐高峰期故意放慢脚步,让系统误判运力不足从而触发派单优先权。这些土方法恰恰暴露了算法的漏洞,更让人看到劳动者在数字牢笼中的生存智慧。书中还有大量令人心酸的细节:骑手在深夜小区迷路时,通过手机闪光灯与保安对暗号;暴雨天电动车爆胎,骑手蹲在路边用随身工具修补,只为不超时被扣钱。这些场景不是卖惨,而是用最朴素的笔触勾勒出数字劳动的真实肌理。

三、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文学叙事的双重奏

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跳出了平台剥削论的单一叙事,提出了过渡劳动的理论框架——骑手群体既不是完全被动的受害者,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劳动者,而是处于传统劳动与数字劳动、稳定就业与灵活就业之间的过渡状态。这种理论创新在数据支撑下显得格外有力:作者用劳动过程理论分析骑手与算法的互动,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骑手的职业流动,甚至引入情感劳动概念探讨骑手对顾客的情绪管理。更难得的是,这些学术概念都被转化为生动的场景:比如骑手在超时边缘的心跳加速情感劳动的具象化,骑手对差评的恐惧是情感劳动的代价。

四、阅读体验:在屏幕外看见屏幕里的人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跟着作者走进了骑手的电动车后座。那些在APP里冷冰冰的配送轨迹,在书中变成了老张深夜送单时的路灯,小王暴雨天摔坏的电动车,李姐为女儿攒学费的存折。最触动我的不是数据,而是作者对骑手们微小愿望的关注——比如骑手老陈想给女儿买一台二手钢琴,骑手小芳想攒钱开家小面馆。这些微小愿望在算法的挤压下显得格外脆弱,却也格外动人。读完后,我每次点外卖都会多等几分钟,因为我知道,那多等的几分钟里,藏着骑手们对生活的坚持与希望。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一本出圈的学术书

本书出版后,不仅在学术界引发平台劳动研究的新讨论,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全民共情。有读者留言:以前只觉得外卖骑手送得慢,现在才懂他们每一步都踩在算法的刀尖上。更有企业界人士将本书列为理解数字劳动的必读书。书中那句算法没有温度,但人有温度被广泛引用,成为讨论劳动者权益时的金句。更令人惊喜的是,本书还推动了政策讨论——有地方政府在制定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条例时,专门参考了书中对过渡劳动的理论分析。

六、本书精髓:在数字洪流中守住人的温度

如果要选一句最能体现本书精髓的句子,我会选:算法可以计算最优路径,但无法计算人心。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平台经济的技术理性人文关怀的冲突,更暗示了本书的核心价值——在数字洪流中,我们更需要守住人的温度。这本书不仅让我读懂了外卖骑手的生存困境,更让我重新思考:在效率至上的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无法被算法计算的人性之光?

这本书不是为骑手发声的宣言,而是与骑手同行的记录。它没有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平台,也没有盲目同情骑手,而是用冷静的笔触、温暖的细节,让我们看见数字劳动背后的复杂人性。如果你想知道外卖骑手如何成为数字时代的摆渡人,想知道算法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更想知道在效率至上的时代如何守住人的温度——那么,这本书会是你今年最值得翻开的那一页。

“《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在算法与汗水间读懂数字时代的劳动之痛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 爱阅读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却在道德、人性与命运的泥潭中挣扎的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类最隐秘的精神困境——当“复仇”与“良知”碰...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 爱阅读

《好的孤独》:当独处成为礼物,我终于读懂了生命的另一种丰盈 去年深秋,我在图书馆角落翻到《好的孤独》时,封面是幅淡墨画——一个人坐在老藤椅上,膝头摊开一本书,窗外是飘着银杏叶的街道,标题字体像被风揉过的云,温柔又疏离。翻到第一章,作者写:“孤独不是‘没人陪’,是‘我与自己,与世界,与所有未说出...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 爱阅读

《呼兰河传》:在萧红的东北小城里触摸时代的裂痕与温情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坛的"东北叙事明珠" 《呼兰河传》是民国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创作的自传体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经典文学典藏"系列精装本。这部被鲁迅称为"北方人民的民间传说"的作品,以东北小城呼兰河为舞台,用孩童视角解...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 爱阅读

《回天》:当时间拧成莫比乌斯环,我读懂了“选择”最温柔的“后悔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时间循环的“人生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回天》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间哲学”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哲学感——深灰色钟表盘上,两根指针反向缠绕(一根指向“...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 爱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中年叛逆者”的生存指南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2010年初版、2023年修订的随笔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分五卷,以“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为经纬,串联起93篇杂文。冯唐以医学博士...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用“旧学新知”织就的文化基因图谱,看透中华思想的底层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哲学“活史书” 《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1931-193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历经七十余年修订,至今仍是高校哲学系“镇系之宝”。不同于传统“学案体”哲学史(如《明儒学案》)的“人物堆砌”...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 爱阅读

《终夜》:当时间成为囚笼,这场都市悬疑剧撕开了现代人最隐秘的焦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时间循环”引发的都市逃亡 《终夜》是晋江文学城作者青丘夜雪创作的悬疑推理小说,全文32万字,以“时间循环+心理惊悚”为标签,被读者称为“都市版《开端》”。故事围绕广告公司策划陆明远展开,他因一场车祸被卷...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 爱阅读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代际记忆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温情爆款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是90后作家“苏小满”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家春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年代感——米白色封皮上,一张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