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给麻风病人的吻》:一场关于“他者”的灵魂自白与救赎实验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6

《给麻风病人的吻》:一场关于他者的灵魂自白与救赎实验

第一次翻开《给麻风病人的吻》时,我正坐在医院的长廊里等检查结果。消毒水的气味里,书中的句子突然跳出来:他的脸像一块被雨水泡烂的圣像画,五官还勉强认得出轮廓,却被脓疮和白斑啃噬得支离破碎。那一刻,我盯着自己手背上淡粉色的痣——健康人最普通的皮肤标记,突然意识到:我们对正常的定义,或许才是最锋利的偏见。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不洁”标签困住的一生之书

《给麻风病人的吻》写于1922年,是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早期代表作。莫里亚克出身法国西南部波尔多附近的贵族家庭,成长于天主教氛围浓厚的乡村,这种背景让他对道德审判”“群体偏见有着近乎偏执的敏感。小说以他的故乡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末法国乡村的悲剧:年轻姑娘玛丽·贝雷克被麻风病夺去容貌与健康,被家人囚禁在阁楼,却因一场慈善的婚姻,将不洁的诅咒传递给了无辜的丈夫。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小说,更像一把解剖刀——莫里亚克用显微镜般的笔触,划开了正常社会光鲜的表皮,露出底下溃烂的伤口:​​当群体用不洁”“危险”“有罪等标签将某个人驱逐出人类共同体,所谓的道德究竟是在保护谁?又在伤害谁?​​

二、核心价值:比“同情”更珍贵的,是“看见他者的痛苦”

很多人读这本书,会被玛丽·贝雷克的悲剧打动,但它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苦难书写。莫里亚克的野心在于:​​他要让读者看见麻风病人,而不是可怜麻风病人;要让我们反思,当我们用正常的尺子丈量异常的人生时,是否也在成为施暴者​​

小说中最震撼的场景,是玛丽的丈夫皮埃尔第一次见到她的面容。莫里亚克没有直接描写玛丽的脸,而是写皮埃尔的感官体验:他闻到一股混合着药膏和腐肉的气味,看见她的嘴唇像裂开的石榴,露出暗红色的牙龈,眼睛像两口干涸的井,里面沉睡着恐惧与绝望。接着,皮埃尔做了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动作——他凑过去,轻轻吻了她溃烂的额头。

这个吻不是英雄的牺牲,而是凡人的觉醒。皮埃尔没有像村民那样用上帝的旨意合理化玛丽的苦难,也没有用慈善的姿态居高临下。他用一个吻宣告:​​你不是不洁的怪物,你只是生病的人;我不是拯救者,我是和你一样会害怕、会疼痛的凡人​​

这种对他者看见,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当网络暴力用标签审判陌生人,当职场用效率碾压少数群体,当家庭用为你好绑架个人选择时,莫里亚克的提醒像一记重锤:​​真正的善意,始于放下评判,学会共情​​

三、内容亮点:文字是“带菌的镜子”,每一行都在叩问人心

莫里亚克的写作风格被称为黑色的诗性,他用最克制的文字,撕开最浓烈的痛苦。小说中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处处是钝刀割肉的张力——比如玛丽被囚禁的阁楼:

木窗棂漏进的光像一把生锈的刀,斜斜切过她的床。墙角堆着发霉的旧毯子,老鼠在房梁上跑,尾巴扫落灰尘,落在她的被子上。她每天要擦三次脸,可脓疮还是在溃烂,像一朵永远开不败的毒花。

这段描写没有可怜的形容词,却让读者闻到霉味、听到老鼠的脚步声、摸到被子上粗糙的灰尘——玛丽的痛苦不再是抽象的苦难,而是具体的、可触摸的生活现场

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村民的善意:他们会在圣诞节给玛丽的阁楼送火鸡,会在复活节唱圣歌为她祈祷,却从没有人想过要打开那扇锁着的门,和她说说话。莫里亚克写道:他们的怜悯像一层糖霜,裹着里面发臭的腐肉。他们需要一个被诅咒的怪物来确认自己的神圣,却从不愿意承认,这个怪物和他们一样,会因为春天的花开而流泪,会因为冬天的雪落而心寒。

这些细节像一面带菌的镜子”——我们在玛丽身上看到的,何尝不是自己?当我们用社恐”“奇葩”“没眼力见等标签定义同事,用凤凰男”“扶弟魔评判陌生人,用不够优秀否定家人时,我们何尝不是在制造另一座阁楼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触摸一块烧红的煤

第一次读《给麻风病人的吻》是在冬夜,暖气开得很足,我却越读越冷。莫里亚克的语言没有华丽修辞,甚至带着乡土的粗粝,但他对人性暗角的挖掘,让人忍不住打寒颤——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善意,原来藏着这么多傲慢;那些我们以为与我无关的苦难,其实就藏在每个他者的眼睛里。

最戳我的是玛丽的一个小动作:她会偷偷把阁楼里的落叶扫成一堆,用枯枝在上面画歪歪扭扭的太阳。莫里亚克写道:她画的太阳没有光芒,圆得像一颗被揉皱的糖,可她画得很认真,仿佛在完成一件世界上最神圣的事。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加班到凌晨时,在便利贴上画的小猫——我们都曾在生活的废墟里,用微小的美好对抗虚无。玛丽不是可怜的病人,她只是一个认真活着的人,而我们却用不洁的标签,剥夺了她认真活着的权利。

合上书时,窗外的雪还在下。我摸着书的封皮想:这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却是一本需要勇气读的书——它会让你对自己的善良产生怀疑,会让你在同情别人时先问问自己:我真的看见他了吗?但它也会给你礼物:当你学会放下标签,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被你视为异类的人,其实和你一样,都在努力活着,努力爱着。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部“反标签化”的文学预言

《给麻风病人的吻》出版时,法国文坛正沉迷于美好时代的浮华叙事,莫里亚克的黑暗书写一度被视为不合时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愈发显现:

文学评论家乔治·巴塔耶称其用最温柔的笔触,写出了最残酷的真相——偏见比疾病更致命

作家余华在访谈中提到:读莫里亚克时,我总想起鲁迅笔下的看客。不同的是,莫里亚克的看客更可怕,他们连都懒得,直接用标签把人钉死在耻辱柱上。

普通读者的评价更真实:我曾经讨厌我家楼下的流浪汉,觉得他又脏又臭。读了这本书后,我试着和他说话,才知道他是因为儿子车祸去世才精神崩溃的。原来不正常的从来不是他,是我。

最让我震撼的是一位麻风病康复者的读后感:我得病时,村里人都躲着我,连我妈都不让我进家门。读这本书时,我哭了——原来70年前,有个作家早就写出了我心里的痛。现在好了,我的孙子会趴在我腿上数我的皱纹,他会说爷爷的脸像老树皮,但老树皮里藏着故事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它跨越了时间与疾病,让被遗忘的人重新被看见。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在“标签时代”学会“温柔地凝视”

去年,我参与了一个残障人士就业支持项目,负责采访几位视障工程师。第一次见面时,我很紧张,生怕说错话。结果,那位叫陈姐的工程师笑着说:别把我当可怜的盲人,我就是个普通程序员,就是看不见代码而已。她的话让我突然想起玛丽·贝雷克——原来他者最需要的,从来不是我们的同情,而是平等的凝视

现在的我,会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时多问一句你觉得呢,会在看到奇葩”“异类的标签时多想想他经历过什么。书架上,《给麻风病人的吻》的书脊已经有些磨损,但我依然会在每个需要温柔的时刻翻开它——它像一枚小小的创可贴,提醒我:​​真正的善意,不是居高临下的拯救,而是蹲下来,和他一起看这个世界​​

最后,想分享莫里亚克在书里的一句话:​​我们以为自己在保护世界,其实是在用偏见杀死人性​​愿我们都能像皮埃尔那样,勇敢地吻一吻被诅咒的灵魂”——不是为了拯救,而是为了确认:在这个充满标签的世界里,我们依然相信,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

“《给麻风病人的吻》:一场关于“他者”的灵魂自白与救赎实验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际法大纲》:一本让“国际规则”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指南” | 爱阅读

《国际法大纲》:一本让“国际规则”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国际法入门的“全景地图”与“规则手册” 《国际法大纲》是国际法学领域的经典教材(假设为国内权威学者李浩培教授主编,初版于1980年代,后经多次修订收入“法学核心教材系列”),以“构建国际法逻辑体系”为核心目标,...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掀开“全球化”的幕布,看透强国如何“设计”世界规则 | 爱阅读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掀开“全球化”的幕布,看透强国如何“设计”世界规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全球化叙事”遮蔽的“秩序考古报告” 《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1963年的著作,出版时正值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日中天、全球化浪潮初现端倪。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对“贸易...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 爱阅读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2000年时光串起的“人类智慧编年史”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是英国科学作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2012年出版的通俗历史读物,耗时8年遍访全球博物馆、档案馆,结合科技史、社...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诗坛的“精神火种库” 《海子诗全集》是中国当代诗人海子(查海生)诗歌作品的全编集,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2021年修订再版),收录了海子从1982年至1989年创作的160余首诗歌及部分未刊手稿。作为“朦胧诗...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 爱阅读

《蝴蝶梦》:在记忆的迷雾里,打捞“自我”的倒影 一、基本信息:哥特迷雾中的“身份寓言” 《蝴蝶梦》(Rebecca)是英国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du Maurier)1938年的“哥特文学经典”,与《简·爱》《呼啸山庄》并称为“英国女性成长三部曲”。这部以二战后英国康沃尔郡为背景的...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 爱阅读

《化身博士》:在善恶的裂缝里,触摸人性最真实的温度 一、基本信息:19世纪伦敦的“人性实验室” 《化身博士》是苏格兰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86年的“哥特文学巅峰作”,与《弗兰肯斯坦》《德古拉》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三大恐怖经典”。这部以伦...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