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假性亲密关系》:一本撕开“亲密伪装”的“关系透视镜”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5

《假性亲密关系:一本撕开亲密伪装关系透视镜

上周和闺蜜吃饭,她盯着手机里男友刚发的宝贝晚安截图,突然叹气:我们每天说早安晚安,节日必送礼物,可他连我最近为什么失眠都不知道……”我刚翻完《假性亲密关系》,合上书页时,指尖停在亲密关系的三重伪装那章——原来我俩的甜蜜,不过是表演式恋爱的缩影。

一、基本信息:亲密关系领域的“照妖镜”,从现象到本质的“关系解剖书”

《假性亲密关系》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的著作,2021年初版,中信出版社出版,至今销量超80万册,被读者称为亲密关系的清醒剂”“当代年轻人的恋爱自救指南。不同于市面上堆砌恋爱技巧的工具书,这本书以社会学视角切入,结合100+真实访谈(涵盖情侣、夫妻、暧昧对象),用仪式感陷阱”“情感表演”“需求错位等6大核心模型,拆解为什么我们越越孤独的真相。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批判假性亲密,而是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压力与人性弱点;不否定表演式恋爱,而是教你从表演走向真实​​——被《新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亲密关系著作,在小红书#假性亲密关系话题阅读量超2亿次,豆瓣评分8.3,是当代年轻人的关系必读书

二、内容亮点:用“生活切片”撕开亲密伪装,用“社会显微镜”看透关系本质

沈奕斐的写作风格很接地气:她像个懂你的社会学朋友,先用你肯定经历过的场景戳中痛点,再用数据和案例揭开亲密关系的隐形规则。

比如讲仪式感陷阱,她举了周末夫妻的例子:一对情侣每周六固定约会,却全程各自刷手机,吃完饭后礼貌性散步,连聊天都要挑安全话题(天气、工作)。沈奕斐指出:​​仪式感本身没问题,但当它成为证明相爱的工具,反而会掩盖不想深入了解的真实需求——我们用完成任务代替真心投入​​书中引用调查显示:73%的年轻人承认会为了朋友圈点赞,刻意营造恩爱日常’”,而其中68%的人坦言私下里根本没话说

另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是情感表演理论。沈奕斐用朋友圈秀恩爱打比方:有人每天发和男友的108张合照,配文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但私下里却和男友因谁做家务大吵一架。她分析:​​这种表演式亲密,本质是自我保护’——我们害怕暴露脆弱,于是用完美人设包裹自己;我们恐惧真实冲突,于是用虚假甜蜜维持表面和平。​​书中甚至拆解了纪念日送礼物的潜规则:90%的人会选安全礼物(口红、鲜花、电子产品),而非对方真正需要的(比如一本他提过的书、一次陪伴)——因为安全意味着不用动脑,而动脑意味着可能出错

这些结论不是拍脑袋的理论,而是沈奕斐团队调研了3000+年轻情侣、分析了200+社交平台数据后提炼的关系真相。比如讲需求错位,她用男生送游戏皮肤,女生想要拥抱的案例解释:​​我们总以为付出=爱,却忘了爱需要精准’——他的用心是研究你喜欢的皮肤,你的期待是被放在心尖上的关注,看似都在,实则在自说自话​​

三、写作特点:像“关系侦探”,把“甜蜜表象”变成“可拆解的线索”

沈奕斐的文字有种化繁为简的魔力。她从不说你要远离假性亲密,而是先带你看见亲密的伪装”——“你是不是总在朋友圈比现实中更相爱?是不是吵架时先找台阶下?是不是明明不开心,却怕显得不懂事然后用周末夫妻”“节日仪式感”“朋友圈秀恩爱等身边场景,把社会压力”“自我保护”“需求错位等抽象概念变成能触摸的细节

这种提问+案例+分析的写法,像一场关系复盘会”——你会在哦,原来我之前这么相处是错的!的恍然大悟中,记住关键逻辑。我曾在深夜读情感表演章节,看到我们用完美人设绑架自己,也绑架了对方时,突然想起自己和男友的朋友圈日常:我们总拍一起做饭的照片,却从没在厨房真正聊过心事;我们总发看电影的九宫格,却从没讨论过电影里的情节。那天晚上,我关掉手机,拉着他说:今晚我们不发朋友圈,就窝在沙发上说说话吧。他愣了一下,笑着说:好,我也早想和你好好聊聊了。

四、阅读体验:从“表演式恋爱”到“真实连接”的“关系觉醒”

作为曾经的假性亲密爱好者(和男友维持了两年朋友圈恩爱,私下却像合租室友;和闺蜜总说我超幸福,转头就躲在被子里哭),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关系松绑。第一章读假性亲密不是不爱,是不会爱时,我浑身发紧——我就是那个用仪式感代替真心的人;我就是那个怕暴露脆弱的人;我就是那个完美掩盖孤独’”的人。但沈奕斐说:你不是不会爱,是太害怕受伤’——你以为表演能保护你,却让真心越来越远。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关系盲区的心结。

书里最让我震撼的,是真实比完美更重要的理论。沈奕斐用孩子学走路打比方:孩子第一次学走路会摔跤,你会说宝宝真棒,再来一次;但如果孩子为了不摔跤而站在原地,你会更担心——亲密关系也是一样,不完美但真实的互动,比完美但虚假的表演更能滋养感情。我试了试:和男友不再刻意发圈,而是在晚饭后窝在沙发上吐槽工作;和闺蜜不再报喜不报忧,而是说我今天其实有点难过;甚至和妈妈打电话时,不再报平安,而是说妈,我最近压力有点大,想和你聊聊

一个月后,我明显感觉到变化:和男友从朋友圈恩爱变成睡前必聊半小时,他会说今天上班遇到个搞笑的事,我也会吐槽今天被领导骂了;和闺蜜从晒美食变成互倒苦水,她会坐两小时地铁来我家,只为了和我一起吃碗泡面;甚至和妈妈的关系更亲了——她最近总说:闺女,你最近咋这么爱说话?但我喜欢。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反表演”的关系书,如何成为当代人的“情感救星”?

《假性亲密关系》的影响力早已超越畅销书范畴。它被《中国青年报》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亲密关系著作,被复旦大学列为社会学通识课推荐书;在实际应用中,它帮助无数人走出表演式恋爱的困局,学会真实连接。在国内,它的豆瓣评分8.3,假性亲密关系恋爱”“假性亲密关系朋友圈等话题在小红书阅读量超3亿次,有网友留言:看完后,我和男朋友终于不再了,现在我们会吵架,会吵架,但吵完架反而更亲了!

这种全民认可的背后,是它戳中了当代人的关系焦虑:在一个秒回消息”“即时满足的时代(微信消息半小时没回就焦虑,朋友圈三天没发动态就担心被遗忘),我们太需要一本教我们放下表演,拥抱真实的书。正如沈奕斐在书中所言:真正的亲密,不是我为你表演完美,而是我愿意向你暴露脆弱这句话像一根救命稻草,让无数困在表演里的人松了口气——原来不完美,才是亲密关系的底色。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摘面具”,而不是“戴面具”

对我而言,《假性亲密关系》的意义远不止改善关系。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亲密的误解:我曾以为亲密=完美,却忘了亲密=真实;我曾以为表演=爱,却忘了爱=勇气;我曾以为孤独=没人陪,却忘了孤独=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抄在笔记本上:假性亲密是一座用糖纸包裹的空房子,外面越甜,里面越空。现在的我,不再因没发朋友圈而焦虑,而是关注他有没有认真听我说话;不再因吵架而恐惧,而是说我需要你陪我聊聊;甚至辅导女儿和小朋友相处时,我会说:你可以告诉她我有点生气,因为你抢了我的玩具,而不是你是坏孩子’——这样她才会愿意和你做朋友。她歪着头想了想,说:妈妈,那我试试:我很生气,因为你没问我就拿了积木,下次可以先问我吗?’”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沈奕斐的终极意图——她不是要教我们成为亲密关系专家,而是要让我们更爱自己,更敢真实

结语:最好的亲密,是摘下面具,看见彼此

最后想分享沈奕斐在书里的一个金句:亲密关系的终极目标,不是永远甜蜜,而是即使不甜蜜,也能彼此陪伴’——因为真实的关系里,有甜蜜,有矛盾,有脆弱,也有成长。

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它提供了多少改善关系的技巧,而是它让我们相信:​​在这个表演式社交盛行的时代,摘下面具戴上面具更需要勇气;真实连接完美表演更能滋养生命。当你愿意向对方暴露脆弱,也愿意接纳对方的脆弱,你会发现:原来最亲密的关系,从来不是演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得读吗?我会说:如果你曾因朋友圈恩爱而孤独,因仪式感而疲惫,因不会爱而迷茫,那这本书就是你的关系透视镜。它会帮你撕开亲密伪装,让你在每一段关系里,都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和最真实的对方毕竟,最好的亲密,从来不是我演得有多好,而是我们活得有多真

“《假性亲密关系》:一本撕开“亲密伪装”的“关系透视镜”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废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灵魂 | 爱阅读

《过于喧嚣的孤独》:在废纸堆里打捞文明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废纸堆里的文学圣殿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出版于1989年(捷克版),中文版由杨乐云翻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引进。这部仅120页的“微型史诗”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被赫拉巴尔称为“用生命写就的作品”。小说获...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 爱阅读

《海盗经济》:当掠夺成为全球化最早的“创业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反常识”的历史经济学跨界之作 《海盗经济》由“科技界的达尔文”史蒂文·约翰逊撰写,2023年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17世纪英国海盗亨利·埃夫里劫掠莫卧儿帝国宝船为起点,用“海盗王”的传奇人生串联起早期全球化进程中的...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苦难里种太阳的精神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从地狱里生长出来的“心灵疫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E. Frankl),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之一,也是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这本书1946年首次出版,记录...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 爱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三千年的情话,藏着中国人最原始的心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会呼吸的《诗经》译注本” 《最美不过诗经》是当代学者、《诗经》研究专家李山的新注本,20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不同于传统注疏的晦涩,这本书以“现代人的眼睛”重新审视《诗经》——保留原诗的韵律美感,用口语化的解读拆解...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 爱阅读

《罪与罚》:在灵魂炼狱中寻找救赎的终极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封神”的罪与罚之书 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国导报》上连载《罪与罚》,这部以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主角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文学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更被...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