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感觉与可感物》:当指尖触到苹果,世界在感官里“活”了过来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6

《感觉与可感物》:当指尖触到苹果,世界在感官里了过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现象学家的“感官启示录”

《感觉与可感物》(Le Visible et l'Invisible)是20世纪法国现象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经典著作,成书于1948年(梅洛-庞蒂去世前一年),被视为身体现象学的奠基之作。全书以法文写成,中译本由商务印书馆(2017年)推出,译者为哲学学者杨大春——其翻译既保留了梅洛-庞蒂诗意的哲学术语(如肉身”“可感物”“感知场),又用通俗语言拆解了感觉如何连接自我与世界的抽象命题。

梅洛-庞蒂写作此书的动机源于一个根本追问:我们如何真实地感知世界?是心灵被动接收感官信号,还是肉身主动编织着可感物的意义?他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剥离意识独立于身体的传统预设,揭示:​​感觉不是心灵与世界的桥梁,而是肉身与世界的共舞​​。这本书既是一场感官的哲学实验,也是一本写给所有用身体活着的人的生存指南。

二、内容亮点:在“指尖的苹果”里,触摸“世界的皮肤”

初读《感觉与可感物》,最震撼的是梅洛-庞蒂对感觉的颠覆式定义。他没有将感觉视为感官的被动输入(如眼睛接收光线大脑生成图像),而是提出:感觉是肉身可感物相互渗透’——当指尖触到苹果,苹果的硬度’‘温度’‘纹理不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而是我的身体与苹果共同编织的意义他用盲人摸象的寓言作新解:盲人不是用手指接收象的形状而是手指与象的皮肤在对话’——象的形状,是手指的触感’‘手臂的用力’‘身体的平衡共同建构的结果。这种身体-世界共舞的视角,像用放大镜观察感知的肌理,让习以为常的触摸变成了充满惊喜的对话

书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是对可感物的重新阐释。梅洛-庞蒂反对将可感物视为独立于感知的客观存在(如苹果是红色、圆形的物体),而是强调:可感物是感知的结构’——它的颜色’‘形状’‘质地,只有在被感知的过程中才获得意义。他用夕阳下的海浪作日常案例:海浪的蓝色不是海水本身的颜色,而是夕阳的光线’‘我的视网膜’‘大脑的视觉皮层共同作用的产物;当我们说海浪在动,其实是我的身体随海浪摇晃的节奏’‘眼睛追踪浪花的轨迹’‘耳朵听见浪声的起伏共同编织运动感这种感知即建构的思想,在虚拟现实”“元宇宙盛行的今天,像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真实不在客观世界,而在我们如何用身体感知世界

最让我深思的是梅洛-庞蒂对肉身的哲学升华。他指出,肉身不是容纳灵魂的容器,而是感知的媒介”“世界的入口我的手不是触摸苹果的工具,而是苹果与我对话的桥梁;我的眼睛不是接收光线的窗口,而是光线与我共舞的舞台他用婴儿学步作比喻:婴儿不是用大脑控制身体走路,而是身体在尝试与地面对话’——跌倒时的疼痛、站稳时的平衡、迈步时的节奏,都是身体与世界相互学习的过程。这种肉身主体性的视角,在身心二元论仍盛行的当代,更显珍贵——它告诉我们:我们不是用身体活着,而是作为身体活着

三、写作特点:用“诗人的感官”写“哲学家的思辨”,用“日常的触摸”拼“世界的地图”

梅洛-庞蒂的文风像一场感官的诗学实验:他既有现象学家的严谨(比如用意向性”“场域等术语构建理论框架),又有诗人的浪漫(比如将可感物比作世界的皮肤,将感知比作肉身与世界的拥抱),更有生活家的细腻(比如记录母亲织毛衣时,毛线在指尖的温度”“孩子第一次摸雪时,睫毛上的冰晶)。这种跨维度的融合,让《感觉与可感物》既像学术专著,又像感官的散文诗

他擅长用日常触摸化解理论难度。比如解释可感物的建构性时,他举了一个切面包的例子:当你用刀切开面包,面包的柔软’‘刀的锋利’‘手的用力不是独立的存在’——面包的是因为我的手指能轻易压陷它,刀的锋利是因为它能轻松划开面包,手的用力是因为我需要控制力度避免压碎面包。这些属性,只有在切面包的具体情境中才获得意义。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叙事,让最抽象的现象学概念变得可感可触

更难得的是他的真诚。梅洛-庞蒂在书中多次承认:我也曾被心灵独立于身体的偏见束缚过——直到我触摸到一块粗糙的石头,突然意识到石头的粗糙不是石头的属性,而是我的手掌与石头的摩擦带来的触感结构比如他在《肉身的现象学》中坦诚:我的目标是回到感知本身,因为只有在触摸’‘’‘倾听中,我们才能真正遇见世界这种不装权威的坦诚,让哲学讨论摆脱了学术黑话的厚重,变成了一场与世界平等对话的旅程。

四、阅读体验:从“麻木”到“觉醒”的感官重生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我被肉身”“可感物”“感知场等术语吓到了——毕竟,这是一本写于近百年前的现象学著作,语言风格与当代碎片化阅读截然不同。但随着阅读推进,我逐渐发现:梅洛-庞蒂的晦涩恰恰源于他对精准性的坚持,而他的耐心会让每个读者都跟上他的思路。

比如在《可见与不可见》一章中,他先用三章篇幅梳理传统哲学对感知的误解(如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康德的先验直观),再通过触摸苹果”“观看夕阳”“聆听音乐等日常案例,层层递进地推导感知是肉身与世界的共舞的结论。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叙述逻辑,像登山时的台阶,每一步都扎实且有方向。

最让我兴奋的是阅读中的现实投射时刻。当我读到可感物是感知的结构时,突然想起自己总因手机屏幕的颜色失真而烦躁——原来我一直在追求客观的颜色,却从未感受屏幕颜色与我的眼睛、环境光线共同编织的视觉体验’”;当我读到肉身是感知的媒介时,又想起自己总因久坐腰酸而抱怨——其实腰酸不是身体的缺陷,而是身体在提醒我:你与椅子的互动方式需要调整。这些发现让我开始用梅洛-庞蒂的视角重新观察生活:不再问这是什么,而是问我如何感知它?

合上书本时,我并未掌握所有现象学的真理,却获得了一感官的自觉:当我再触摸一块面包时,会留意手指的压力如何改变面包的形状;当我看夕阳时,会放慢脚步感受光线在皮肤上的温度;当我听音乐时,会闭上眼睛体会声波在胸腔的振动。这些微小的感知,让我不再觉得世界是理所当然的,而是发现每一次触摸、每一次观看,都是与世界的重新相遇’”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现象学的“感官革命”,当代生活的“感知指南”

学界对《感觉与可感物》的评价堪称跨时代的共识: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被视为身体现象学之父,本书推动了哲学从意识哲学身体哲学的转向;认知科学家拉考夫(GeorgeLakoff)称其为具身认知理论的源头,心理学家巴雷特(LisaFeldmanBarrett)说梅洛-庞蒂教会我们情绪是身体的感知’”;甚至在艺术领域,他的可感物建构性理论被视为当代装置艺术的思想基础(如观众的身体移动会影响作品的呈现)。

在当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当虚拟现实”“元宇宙让人沉迷于数字感官,梅洛-庞蒂的感知即建构像一剂解药:它提醒我们,真实不在像素的清晰,而在身体与虚拟世界的互动质量;当内卷”“焦虑让人忽视当下的感知,他的肉身主体性像一盏明灯:它告诉我们,幸福不在未来的目标,而在此刻触摸的温度”“眼前看到的光影;当身心分离成为普遍问题,他的肉身是感知媒介像一面镜子:它召唤我们,活着不是用大脑思考,而是用身体感受

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远超知识输入。去年我因作压力陷入失眠,总想着赶紧睡着,却忽略了失眠时身体的感受”——心跳的节奏、被子的重量、窗外的风声。读完梅洛-庞蒂对感知即建构的分析后,我开始练习正念感知:不再抗拒失眠,而是观察呼吸的起伏”“感受床垫的支撑”“聆听夜虫的鸣叫。这些微小的感知让我不再被睡不着的焦虑绑架,而是学会在当下的感官体验中放松。最终,我的睡眠逐渐改善,更重要的是,我重新学会了好好活着”——不是追赶生活,而是感受生活

六、金句摘录:在“感知”的褶皱里,触摸“世界”的心跳

梅洛-庞蒂在《感觉与可感物》中写道:可感物不是在那里等待被感知的物体,而是感知本身的结构’——它的颜色、形状、质地,都是我的身体与世界共同编织的故事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感知的本质之门——原来我们追逐的真实,从来不是外在于我们的存在,而是我们与世界共同书写的诗

另一段让我反复回味的是:我的手不是触摸苹果的工具,而是苹果与我对话的桥梁;我的眼睛不是接收光线的窗口,而是光线与我共舞的舞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活着,是用身体与世界对话,而非用心灵旁观世界

结语:一本未完成的书,一场永不停歇的感官对话

读完《感觉与可感物》,我并未成为现象学家,却更清晰地意识到:梅洛-庞蒂的思想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把开启问题的钥匙。他用感知解构了意识与身体的二元对立,用召唤我们关注世界的温度,用未完成的体系告诉我们:真正的探索,始于对习以为常的怀疑,终于对生活本身的敬畏。

在这个虚拟与现实交织”“感官被过度刺激的时代,《感觉与可感物》像一座灯塔:它或许不会告诉我们如何成功,但会教会我们如何好好感知;它不会解决你所有的困惑,但会陪你一起,在指尖的苹果”“夕阳的海浪”“耳边的风声里,触摸世界最本真的模样。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穿越百年的时光,依然在与我们对话,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真实,藏在我们如何用身体活着的每一刻里。

“《感觉与可感物》:当指尖触到苹果,世界在感官里“活”了过来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用童话拆解心理困境的温柔手术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用童话拆解心理困境的温柔手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经典童话撞上心理咨询,一场治愈风暴席卷全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于1997年创作的心理学普及读物,2020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引进中文版后,迅速成为现象级畅销书,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一、书籍基本信息:童书界的色彩核爆 艾瑞·卡尔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1969年出版即成为全球现象级童书,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奖,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认知启蒙术"。这部以贪吃毛毛虫周游美食世界最终蜕变为蝴蝶为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 爱阅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的废墟里,找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灵鸡汤”,是“人性黑暗中的光”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1946年出版后横扫欧美,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本书”,全球销量超3000...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 爱阅读

《基督教的本质》:当“神的画像”被人性拆解,我读懂了“信仰的镜中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费尔巴哈的“宗教手术刀”,用300页写透“神是人的本质的投影” 《基督教的本质》(Das Wesen des Christentums)是德国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哲学经典,全书约30...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 爱阅读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幽默拆解天才”的成长寓言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于1990年出版的幽默成长小说,全球销...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重生算什么》:在时间裂缝里打捞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社畜”撞上“重生外挂” 《重生算什么》是晋江文学城签约作者禾早于2013年创作的都市重生轻喜剧,全文48.6万字,2015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累计销量突破5万册。故事以“职场社畜”孟真真意外重生回大学时代为起点,...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一、书籍基本信息:硅谷神话的"管理解剖刀" 《重新定义公司》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前产品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2014年合著的企业管理著作,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数字时代的管理圣经"。中信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案例版...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 爱阅读

《主啊,我是玛格丽特》:在青春期的迷雾里,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美国作家朱迪丝·葛兰创作的《主啊,我是玛格丽特》(1960),被誉为“青春期圣经”,首版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后入选《纽约时报》“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书中以12岁女孩玛格丽特的视角,坦诚...

《追求卓越》:解锁卓越企业的密码,一本写给奋斗者的管理圣经 | 爱阅读

《追求卓越》:解锁卓越企业的密码,一本写给奋斗者的管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管理界的“武功秘籍” 《追求卓越》由托马斯·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合著,2020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两位作者深入美国62家大企业调研后,提炼出的“卓越企业八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