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崇关北》:当“老戏台”撞进新时代,我摸到了乡土最温热的“心跳”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崇关北》:当老戏台撞进新时代,我摸到了乡土最温热的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北方乡土的“文化志”,2024年现象级现实主义力作

《崇关北》是85后作家周禾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地文丛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地域质感——青灰色砖墙为底,檐角挂着半盏褪色的红灯笼(灯穗上沾着细雪),配文用手写体写着戏台会老,戏魂不老;村庄会变,人心不凉。全书24万字,以北方小镇崇关北的老戏台修复为切口,通过返乡青年+老艺人+村民群像的多线叙事,上市首月销量突破18万册,豆瓣评分8.2,被读者称为2024年最戳心的乡村文化备忘录’”

二、书籍内容:当“老戏台”成为“文化锚点”,乡土里的“旧时光”比“新潮流”更动人

故事的起点藏在崇关北的深秋里:27岁的林夏背着相机回到老家,镜头里是斑驳的老戏台——台柱上的红漆褪成了灰,戏台上堆着玉米秸秆,连当年最火的花旦王奶奶,都在台下晒着玉米,嘴里念叨:这戏台啊,比我嫁过来的年月还久。

这不是传统的乡村田园故事,而是《崇关北》的文化解剖现场。书中以老戏台修复为核心事件,用微观视角串联起乡村的新旧碰撞

​​戏台的皱纹​​:林夏蹲在戏台下数砖缝——第三块青砖缺了个角(是1983年暴雨冲垮的),第七块砖缝里塞着半张旧戏票(1997年中秋汇演的入场券),台柱上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被小孩用粉笔描成了忠孝吃鸡

​​艺人的余温​​:82岁的王奶奶藏着把老京胡(琴筒包着红布,是她丈夫当年送的定情物),拉《贵妃醉酒》时,琴弓突然断了(断了也好,省得我总想起戏班散伙那天);

​​村民的纠结​​:村主任老张头想拆戏台建文化广场(年轻人要抖音,要直播,谁还看戏?),卖豆腐的刘婶却蹲在戏台边抹眼泪:我嫁过来时,戏台上的花旦给我抛过绣球,那是我这辈子最风光的日子。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细节,是林夏在戏台后台发现的戏单”——泛黄的纸页上,写着1958年到2000年的所有演出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铡美案》《朝阳沟》……最后一页是2005年的最后一场因戏班解散,今日停演。戏单边缘有行小字:小夏她爸说,等攒够钱,要把戏台修好。(林夏这才知道,父亲当年是戏班乐师,因修不起戏台远走他乡。)

三、写作特点:用“砖缝里的戏票”写活乡土的“文化基因”

周禾的文字有种把乡土写成博物馆的魔力。他拒绝宏大叙事的空泛,只专注于老戏台的细节人性的温度:王奶奶的老京胡琴筒上的红布洗得发白,边角卷着,是她用旧被面剪的;刘婶的豆腐摊木桌擦得锃亮,桌角刻着字,是她嫁过来时丈夫刻的;甚至连崇关北的风都带着股戏味儿”——刮过戏台时,会哼两句跑调的《铡美案》,像极了老艺人的沙哑嗓音。

更绝的是叙事节奏。前半部分像一部乡村纪录片,林夏的困惑(戏台修好了,谁来看?)、她的温暖(王奶奶塞给她一把炒花生,说这是我孙子从城里带的’”)、她的震撼(村民们凑钱买了新幕布,红得像当年戏台上的喜服)都带着股真实的烟火气;中段渐入人心,通过戏单”“老京胡”“村民凑钱等支线,慢慢揭开老戏台的真相——它不是破落的旧物,是崇关北的文化密码:戏里有祖辈的故事,有父辈的青春,有我们共同的’”;结尾则像一场戏台的重生仪式,没有大团圆的爽文,只有林夏站在修好的戏台上,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说:今天,我们演《穆桂英挂帅》——不为挣钱,不为流量,就为……让戏魂回家。

四、阅读体验:像蹲在老戏台下,听乡土说“悄悄话”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端着粗瓷碗坐在崇关北的戏台下,听林夏翻旧戏单的声音——她的叹息(戏台老了,戏班散了)、她的哽咽(我爸当年就是因为修不起戏台走的)、她的释然(原来戏魂没走,它藏在王奶奶的京胡里,藏在刘婶的豆腐摊里,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戏台的环境音(风吹过砖缝的呜咽,麻雀在梁上的叽喳,远处传来的拖拉机声)、王奶奶的老京胡(琴弓断了,可琴音还在,像极了她的声音,沙哑却温暖)、甚至刘婶的豆腐(热乎的,蘸着辣酱,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周禾的语言有股老砖墙的厚重:他写戏台的青砖每道缝里都嵌着故事,有笑声,有眼泪,有岁月;写王奶奶的红布洗得发白,却依然鲜艳,像极了她年轻时的戏服;甚至写崇关北的冬雪落得静,落在戏台上,像给老戏台盖了床棉被。这些细节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乡土文化的秘密通道——原来老戏台从不是落后的象征,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是我们和祖辈对话的传声筒’”

最让我意外的是它的反套路。没有返乡青年拯救乡村的爽文模板,没有传统必亡的悲观结局,甚至连修复都带着温暖的真实——戏台最终没变成网红打卡点,而是在春节那天,演了一场村民自发表演:王奶奶唱《贵妃醉酒》,刘婶的儿子打快板,林夏举着相机记录,连村主任老张头都跑上台,吼了两句《朝阳沟》。戏不好看,但我们高兴。王奶奶笑着说,只要戏台在,戏魂就在。

合上书时,我盯着封面上那盏褪色的红灯笼发了很久呆,突然想起上周回老家的场景:奶奶指着村口的老槐树说:这树比我年纪还大,当年戏班就在树下搭台唱戏。现在我突然懂了:《崇关北》里的每块青砖,都是崇关北的记忆芯片;每个旧时光,都是乡土文化最鲜活的基因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给“乡村文化焦虑症”的一剂“戏台解药”

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成为热词的今天,《崇关北》像一场精准的认知祛魅。它击中了当代人的集体困境:我们总说要发展,却忘了发展的根,在乡土文化里;我们总说要创新,却忘了创新的前提,是守住文化的魂。豆瓣书评区有一条高赞留言:以前觉得老戏台破房子,现在才懂,老戏台活着的文化’——它藏着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的乡愁这种共鸣让它迅速破圈,不仅被列为乡村振兴主题必读书单,还被文旅部门推荐为乡村文化体验读物”——有读者说:读完这本书,我回村参加了村史馆的筹建,把老戏台的戏单、老京胡都捐了出去,村民们说这才是咱村的宝贝

作家迟子建在书评中写道: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乡村小说,而是用老戏台的砖缝’‘老京胡的红布’‘村民的戏单这些最日常的细节,写给所有在城市化里迷路的人的情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旧物锁进博物馆,是让旧物活在当下;所谓乡土,也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原乡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原来“老戏台”是“乡土的身份证”

读这本书时,我正处于文化认同焦虑——作为在城市长大的90后,我总觉得乡土回不去的过去,是爷爷奶奶的老照片。直到看到林夏在戏单背面写的小夏她爸说,等攒够钱,要把戏台修好,突然哭了——原来乡土从不是遥远的记忆,是父亲未完成的遗憾,是王奶奶的老京胡,是刘婶的豆腐摊,是我们共同的’”

现在的我,会在周末回村,帮奶奶晒玉米(你爸当年修戏台时,也这么晒过);会在老戏台下,听王奶奶唱《贵妃醉酒》(小夏,你记不记得?当年你爸也坐这儿听);甚至在朋友圈分享老戏台的照片(今天,老戏台修好了,戏魂回家了)。书里那句只要戏台在,戏魂就在,成了我手机屏保。

周末整理书架时,我又翻到《崇关北》。书角有点卷,是被我反复摩挲的痕迹。窗外的雪落下来,我突然想起书里的一个场景:林夏站在修好的戏台上,看着村民们搬着板凳坐好,王奶奶的老京胡响起,戏腔飘过高高的戏台,落在崇关北的雪地里,像一朵绽放的梅花。

原来最珍贵的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活在乡土里的烟火,是刻在砖缝里的记忆,是我们和祖辈、和土地的心灵对话’”;最动人的传承,也不是刻意复古,是让旧物活在当下,让文化温暖人心。这或许就是《崇关北》最珍贵的礼物——它教会我们:当你不再忽视老戏台,当你愿意蹲下来听乡土说话,那些藏在砖缝里的戏票,终将变成照亮你前路的光。

“《崇关北》:当“老戏台”撞进新时代,我摸到了乡土最温热的“心跳”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 爱阅读

《哈姆雷特》: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里,照见每个人的精神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1601年的悲剧,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却在道德、人性与命运的泥潭中挣扎的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类最隐秘的精神困境——当“复仇”与“良知”碰...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 爱阅读

《基业长青》:翻开这本“企业长寿秘籍”,我看到了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6年光阴,解剖“活100年”的商业密码 《基业长青》是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耗时6年完成的经典研究著作,出版于1994年。两位作者筛选了18对“卓越企业”与“优秀企业”(前者在更长周期内保持市场...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 爱阅读

《极简主义》:用减法撬动人生重量的生活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美国车间到全球的生活实验 《极简主义》是美国两位前企业高管乔舒亚·菲尔茨和瑞安·尼科迪默斯合著的"反消费主义宣言"。2011年首版即引发轰动,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7年引进,书中记录了两位作者从年薪六位数却深陷债务危机,到...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 爱阅读

《极速应对》:当金融海啸来袭时,他们如何按下“暂停键”?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危机应对者写的操作手册” 2023年末,中信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重磅经济著作——《极速应对:美国应对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背后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阵容堪称“金融界复仇者联盟”: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 爱阅读

《足下的恋人》:当旧鞋沾满烟火气,我读懂了“陪伴”最温暖的“爱情注脚” 一、书籍基本信息:都市孤独的“治愈解药”,2024年现象级温暖文学黑马 《足下的恋人》是青年作家“晚棠”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情感志”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生活感——深棕色牛皮鞋旁散落着几片银杏叶(...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 爱阅读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在“忙碌漩涡”里,找到“人生定盘星” 一、书籍基本信息:管理圈的“清醒剂”,普通人的“效率指南”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美国企业家加里·凯勒(Gary Keller)与管理顾问杰伊·帕帕森(Jay Papasan)2013年合著的“反内耗指南”,被《纽约时报》《福布斯...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 爱阅读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简禾于2025年10月出版,归类为“生活哲思散文”,全书264页,封面设计自带“安静感”——浅灰色背景上,一张铺着素色桌布的书桌,桌上放着半杯凉透的茶、一本摊开的书,书旁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