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大地与尘埃》:当乡愁成为时代的显微镜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大地与尘埃》:当乡愁成为时代的显微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泥土与泪水浸泡的生命手札

书名:《大地与尘埃》

作者:王新程(土家族,重庆酉阳人,曾任职中国环境出版集团董事长)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体裁:自传体散文集

结构:四辑长篇散文+两篇序言+两篇附录+一篇后记

核心意象:以官渡滩为地理坐标,以母亲”“父亲”“姑姑为情感锚点,串联起武陵山区一个土家族村落的百年变迁。

二、核心价值:一本写给“时代夹缝中普通人”的安魂曲

这本书像一架显微镜,将宏大历史聚焦于个体的生命褶皱:

对个人:它教会我们如何与故乡和解——不是通过遗忘,而是通过重走一遍来时的路。作者写母亲断奶那夜眼巴巴看着煤油灯下的背影,写父亲背着帆布包消失在河流拐弯处,这些画面让每个曾被故乡抛弃的游子,突然读懂父母沉默背后的深情。

对社会:它撕开了城市化的华丽外衣,露出千万个官渡滩的伤疤。当作者写姑姑被迫嫁给表哥、写村民剥枇杷树皮充饥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苦难,更是一个时代对乡土文明的粗暴撕裂。

对时代:在逃离北上广返乡创业的争论中,这本书给出了第三种答案——“故乡不是用来回归的,而是用来照亮前路的。正如作者母亲所说:我们从官渡滩出来,就要有官渡滩的样子。

三、内容亮点:四组“慢镜头”定格中国乡土的魂魄

《大地上的母亲》:

细节暴击:五岁断奶那夜,我淌着泪觉得被抛弃,母亲却就着煤油灯纳鞋底,看都不看一眼。三十年后作者才懂:大地接纳了她,再不打算把她归还我了。

隐喻系统:母亲的一生是一粒播撒进大地的种子”——年轻时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晚年却被土地消耗得佝偻如弓,最终长眠于她耕种过的土地。

《父亲是一棵树》:

反差萌:这个背着帆布包走遍川渝的工匠,会在儿子埋葬弟弟时拖着锄头踉跄跟随,也会在儿子飘然时警告:你想要学坏,不如回家跟我种地。

时代注脚:父亲的手艺从补锅修水电,见证了中国乡土从自给自足融入市场的阵痛。

《官渡》:

史诗感:通过河流”“谷子”“手表等意象,勾勒出村落的集体记忆。比如写外婆用枇杷树皮蒸粑粑时,笔锋突然转向:没过几天,山里的枇杷树皮都被剥光了”——饥饿不是抽象概念,是树皮上的齿痕。

《道路尽头是茶园》:

女性史诗:姑姑的一生是忍受与抗争的循环”——被迫嫁给表哥、丈夫坐牢、儿子残疾,却仍变卖家畜回娘家照顾哥哥。作者写道:剩下这对兄妹,像是潮水退去留在沙洲上的两条鱼,又一次相濡以沫。

四、写作特点:用“笨功夫”打磨的文学珍珠

语言风格:

拒绝诗意矫饰,采用白描+方言的混搭。比如写母亲的美:年轻时是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人,但土地消耗了她也磨损了她”——没有沉鱼落雁的套话,只有土地最诚实的评价。

善用通感:写父亲离开时背影消失在河流拐弯处,将视觉与听觉交融——“梁背上的帆布包隐在芭茅里,像一声未说出口的叹息。

叙事结构:

:用一块地”“一杯茶”“一只手表串联起三代人的命运。比如手表从祖父传到父亲,再到作者——时间在家族血脉中流淌,也凝固成乡土文明的年轮。

打破线性时间:在回忆母亲时,突然插入母亲去世后第一个清明节的场景,形成现在与过去的时空对话。

情感表达:

克制美学:写姑姑的苦难时,不渲染悲情,而是用姑姑变卖家畜回娘家的细节,让读者自己泪目。

幽默解构:写自己初到北京的膨胀:上门示好的人络绎不绝,不由得飘飘然,却被母亲一盆冷水浇醒:你想要学坏,不如回家跟我种地。”——用土味幽默消解成功学泡沫。

五、阅读体验:一场“笑着流泪”的灵魂按摩

初读:像翻看老照片——泛黄的纸页上,母亲纳鞋底的针脚、父亲帆布包的褶皱、姑姑茶园的雾气,都带着泥土的腥气。

再读:突然被某句话击中——比如抽身而去,你留下来的空,是世界巨大的伤口,瞬间想起自己离家时父母站在门口的身影。

合书:像经历了一场精神返乡”——不再纠结该不该逃离北上广,而是明白:故乡不在地图上,而在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里。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本被时代“追认”的经典

专业认可:

豆瓣评分9.3,阿来作序盛赞:很好的散文,很好的非虚构。

入围《中华读书报》2024年3月推荐榜,被读者称为二十世纪中国农民的心灵史诗

社会共鸣:

乡村振兴城市内卷的讨论中,这本书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有读者评论:读它时,我同时看到了自己的奶奶、父亲和正在老去的自己。

个人影响:

对我而言,这本书是乡愁的解药。当我在北京地铁里被挤成沙丁鱼时,突然想起作者母亲的话:站得高的不如扎得深的。”——原来扎根不是回到土地,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活出土地的厚重。

七、金句摘录:一勺尝尽乡土的咸与甜

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与大地一起滋养和孕育,一同经历四季、雨水,一起承担耕种、收获,一起包容,一起忍耐,一起希冀。

父亲是一个背影。他总是背着一个梁背,下了吊脚楼,走到河边,沿着河岸一直往下走,从不回头望一眼。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茫茫大地上的一粒尘埃,我们或脚踏实地成为肥沃的黑土,建设大家成全小家,或积聚力量成为改造的东风,让生机远扬。

结语: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你放下手机,静读三小时?

在这个短视频刷屏”“热点转瞬即逝的时代,《大地与尘埃》像一坛陈年老酒——初尝平淡,后劲十足。它不提供逃离北上广的捷径,也不贩卖乡土乌托邦的幻想,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告诉你:所谓成长,就是一边失去,一边在失去的地方重新长出力量。

如果你也曾被故乡的月光烫伤,被城市的霓虹迷眼,不妨翻开这本书——让官渡滩的河流、茶园和亲人的呼吸,为你洗去一身尘埃。

“《大地与尘埃》:当乡愁成为时代的显微镜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 爱阅读

《花容天下》:一场颠覆认知的江湖美学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这部由天籁纸鸢创作的古风传奇,以"反派重生"的颠覆性设定打破传统武侠框架。当魔教教主林宇凰带着前世记忆重生,却发现曾经的正邪界限早已模糊——那些被历史掩盖的真相,那些藏在权谋背后的温情,像打翻的调色盘在江湖画卷上晕染出斑斓色...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 爱阅读

《化身一只蝴蝶》:跟着文字破茧,在柔软里找到重生的勇气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叶栖于2025年7月出版,属于“成长治愈类散文”,全书272页,封面设计自带“蜕变感”——淡紫色背景上,一只刚破茧的蝴蝶停在半透明的茧壳上,翅膀还带着湿润的光泽,下方用细线条写着“每一次‘不敢’,都是没展...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 爱阅读

《注定一世孤独》:把“孤独”写进生活褶皱,让独处变成温柔的自我拥抱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由新锐作家简禾于2025年10月出版,归类为“生活哲思散文”,全书264页,封面设计自带“安静感”——浅灰色背景上,一张铺着素色桌布的书桌,桌上放着半杯凉透的茶、一本摊开的书,书旁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右...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当风筝划破战火,人性在救赎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风筝串联的阿富汗史诗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2003年横空出世后迅速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全球销量突破4000万册,被翻译成60余种语言。这部以阿富汗30年动荡为背景的小说,以“风...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 爱阅读

《资本主义发展论》:斯威齐的“资本解剖刀”,如何剖开资本主义的“成长密码”与“矛盾基因”?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斯威齐”与“19世纪末美国铁路网”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巨头垄断被反垄断调查”的新闻发呆。21世纪的我们总在讨论“平台经济”“资本无序扩张”,但在美国马克思主...

《中国大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文明的DNA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打捞文明的DNA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显微镜+望远镜”写就的通史 当其他历史书还在用朝代更迭的年表当“骨架”时,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却像一位解剖学家,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将中国历史剖成“地理气候、经济结构、官僚制度”三块“肌肉群”。这本由三联书店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