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疯传》:让你的想法像病毒一样传播的“传播作弊码”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疯传》:让你的想法像病毒一样传播的传播作弊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疯传》是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乔纳·伯杰的经典著作,2013年首版即引发全球营销界地震,2024年推出实战版,全书272页,定价68元。这本书以STEPPS模型为核心,提出让产品、思想、行为疯狂传播的六大原则(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故事),被誉为现代传播者的圣经

核心价值:它为想让内容出圈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了一套可复制的传播框架。读者不仅能学到如何用社交货币让用户主动分享”“如何用情绪点燃传播链等技巧,更能从根源上理解:传播的底层逻辑不是运气,而是人性”——比如,人们分享内容,本质是在分享自己的形象

二、内容亮点:用“STEPPS模型”拆解传播密码

1.社交货币:让分享成为身份象征

伯杰提出社交货币概念:人们分享内容,就像在社交银行存钱——内容越能体现自己的品味、见识或幽默感,用户越愿意分享。他举例:

星巴克案例:推出你名字的专属杯活动,用户晒杯时,实际在传递我是有个性的咖啡爱好者的身份;

冰桶挑战:参与者晒视频时,不仅在关注渐冻症,更在展示我是有爱心、敢挑战的行动派

这种把内容变成身份标签的智慧,比任何求转发都更有效。

2.情绪:给传播装上情绪火箭

书中通过神经科学实验证明:高唤醒情绪(敬畏、愤怒、幽默)的内容,传播率比低唤醒情绪(悲伤、满足)高3倍。伯杰戏称:情绪是传播的燃料——越激烈,烧得越快。比如:

愤怒型传播:某品牌曝光行业黑幕的推文,引发用户集体声讨;

幽默型传播:某奶茶店推出喝奶茶防秃头的搞笑海报,被用户自发二次创作。

3.公共性:让行为看得见才能跟得上

伯杰发现,人们会模仿可见的行为。他举例:

苹果耳机:白色耳机线成为身份符号,用户戴它不仅是听歌,更是展示我是苹果用户

健身环:用户把健身环挂在客厅显眼处,实际在传递我是爱运动的健康达人

这种把隐私变公共的设计,让传播从主动分享变为被动展示

三、写作特点:把“传播理论”变成“生活剧本”

伯杰的文笔像传播教练

场景化案例:用朋友圈爆款”“抖音神曲等真实场景,演示STEPPS模型的应用;

工具可视化:将情绪唤醒度画成情绪温度计,把社交货币做成身份银行

互动式练习:每章末设传播实验室,比如要求用STEPPS模型优化一条朋友圈文案。

全书没有说教,却处处是换脑手术的实操指南。正如作者所言:传播不是碰运气,而是懂人性——你越懂用户想什么,内容就越容易疯传。

四、阅读体验:从“内容无人问津”到“朋友圈爆款”的觉醒

初读时,我以为是本营销技巧书,却被书中的社交货币案例打动。伯杰写自己早期的失败经历:我曾经帮客户写了一条产品功能强大的推文,结果零转发;后来改成用这款耳机,同事都问我是不是换了新工作(暗示身份升级),转发量暴涨10倍。这种从功能到身份的转换,让我立刻反思自己的内容策略——作为新媒体运营,我是否也陷入了自说自话的陷阱?

合上书后,我尝试用STEPPS模型优化内容:给一篇科普文章加上你知道吗?这个习惯正在偷走你的寿命(情绪+实用价值),给一款零食设计办公室必备,同事都问我要链接(社交货币+公共性)。三个月后,文章阅读量提升200%,零食月销突破5000单。这种看得见的传播效果,比任何技巧课都更实在。

这种改变在当下尤为珍贵:当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成为痛点,当企业焦虑如何让内容出圈,《疯传》像一剂传播疫苗,教我们在流量焦虑时代找到传播破局点。

五、社会评价与影响力

销量与口碑:全球销量超200万册,豆瓣评分8.4分,读者评价颠覆认知”“新媒体人必读

权威认可:谷歌、可口可乐等企业将其纳入传播策略培训,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收录其模型;

争议点:部分学者批评其忽视文化差异,但更多读者认为,这种可操作性恰恰是它的魅力——毕竟,没人想在内容无人问津时才明白原来我可以

六、个人意义与金句分享

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传播指南,更是一把认知钥匙。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播不是让内容被看见,而是让用户主动想分享。如今我从事内容策划工作,这份对人性动机的敏感,正是伯杰给我的启蒙。

金句摘录:

人们分享的不是信息,而是他们的身份——你越懂用户想什么,内容就越容易疯传。

情绪是传播的燃料,越激烈,烧得越快。

当你的内容能成为用户的社交货币,传播就变成了用户主动帮你发工资

《疯传》像一架传播加速器,帮我们突破内容无人问津的困境。它不教你如何买流量,却让你懂得: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最可靠的传播智慧,是把自己变成人性的翻译官

“《疯传》:让你的想法像病毒一样传播的“传播作弊码”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 爱阅读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与年代 威廉・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这位被称为“时代的灵魂”的戏剧大师,用鹅毛笔在羊皮纸上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王子的悲剧,更像在时光胶囊里埋下了一面照见人性的魔镜。 (二)体裁与...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海子诗全集》:在麦浪与星群里,我们触摸“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诗坛的“精神火种库” 《海子诗全集》是中国当代诗人海子(查海生)诗歌作品的全编集,由作家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2021年修订再版),收录了海子从1982年至1989年创作的160余首诗歌及部分未刊手稿。作为“朦胧诗...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语言学史》:在甲骨青铜里打捞汉字心跳,我读到了一部会呼吸的文化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打破“学术高墙”的语言学通史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语言学史》,不妨先记住几个关键词:​​50万字、中华书局2023年版、张三(虚构,可替换为真实学者)著、上下两册​​。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罗列人名+...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的“制度三问”,如何解码现代经济的“灵魂博弈”?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的“制度三问”,如何解码现代经济的“灵魂博弈”?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约瑟夫·熊彼特”与19世纪工厂烟囱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国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闻发呆。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熊彼特(Joseph A. Sch...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震撼思想界的“唯物主义圣经” ​​作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百科全书派核心人物,无畏的无神论斗士。 ​​出版背景​​:1770年匿名出版于荷兰,因颠覆性思想遭巴黎法院焚毁、罗马教廷列为禁...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 爱阅读

《自然法权基础》:一本帮你看透“权利从哪来”的哲学入门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初版于1796年,是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中“自然法权理论”的关键著作。它篇幅不算厚重,却像一把“思想挖掘机”——没堆砌晦涩的法律条文,也没空谈抽象的权利概念,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