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风雷烈》:当小人物的血,烫穿了一个时代的褶皱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5

《风雷烈:当小人物的血,烫穿了一个时代的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书名“耽误”的“时代显微镜”

《风雷烈》是青年作家陈野2023年推出的长篇历史小说,以1927年四一二政变至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前的十年为背景,聚焦江南水乡一个普通丝商家族的兴衰。作者陈野并非科班出身,曾做过十年记者,跑遍江浙皖的古镇老街,采访过百位老人,将田野调查的扎实与文学想象的浪漫熔于一炉。书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用一粒米里的风暴”“一滴血中的山河,撕开了大时代里被遮蔽的小人物史诗。自上市以来,该书连续5个月登上豆瓣历史小说推荐榜前十,被读者称为比《活着》更扎心的时代寓言,更被《南方周末》评为2023年最值得细读的5本非虚构之外的历史书写

二、书籍内容:青石板路上的血,比史书更烫

初翻这本书,我以为是丝商家族的发家史,结果被第一章清明雨惊到了——1927年清明,苏州阊门外的丝商沈家祠堂里,17岁的沈砚之跪在祖父牌位前,听着族老们争吵:西市河的码头该租给谁?”“新军阀的厘金涨了三成,今年的春茧收不上来……”突然,祠堂外传来枪声——是青帮的人来收保护费,砸了沈家的货船,还捅死了帮工老周。沈砚之冲出去,看见老周的血在青石板上晕开,像一朵开败的石榴花,而他手里的账本上,还记着老周家三个孩子的学费。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被时代碾碎的日常。比如沈砚之的母亲周氏,原本是绣娘,丈夫去世后接过丝行生意,她能背出苏州所有丝行的行话,能分辨出十种不同产地的蚕茧,却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里,不得不把陪嫁的翡翠镯子换成米票;再比如沈砚之的妹妹阿昭,原本该裹着小脚学女红,却因为姐姐早逝,跟着母亲在码头搬茧包,手上的血泡破了又结痂,最后成了比男人还能扛的丝行掌柜。这些被时代洪流卷着走的普通人,他们的恐惧、挣扎、微小的希望,比任何史书里的大事件都更让人揪心。

最戳我的是隐秘的传承。书中没有直接写家国大义,却在细节里藏满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性:周氏教阿昭绣并蒂莲时说:丝要一根一根理顺,日子也要一步一步过;沈砚之在货船被砸后,偷偷把老周的工钱塞进他孩子的书包;就连丝行里的老会计,总在算盘珠子上刻个小——这些说不出口的坚持,像暗夜里的萤火,让人在绝望里看见光。

三、写作特点:用“绣娘的针脚”,缝补历史的裂痕

陈野的文字风格像极了江南的梅雨——细腻、绵密,却又带着股子韧劲儿。他写丝行的场景:茧子堆在竹匾里,白得像云,可掀开看,每根丝都缠着血——蚕宝宝吐丝时,要把肚子里的丝腺都抽干,跟人耗尽最后一口气似的。没有华丽辞藻,却让读者闻到了茧子的腥甜,摸到了丝的温热。

更绝的是他对声音的运用。书中常有市井声的蒙太奇:清晨的码头有纤夫号子,中午的丝行有算盘响,傍晚的巷子里有卖酒酿的吆喝,深夜的阁楼里有绣绷的轻响……这些声音像一根线,串起了沈家人的命运,也串起了一个时代的呼吸。我有次在图书馆读,隔壁桌的历史系学生小声说:这哪是小说?分明是一部微观史志

四、阅读体验:从“隔岸观火”到“感同身受”的“时代共情课”

我对历史小说的最初印象,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所以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结果刚读到周氏卖镯子的情节,就被了进去——周氏把翡翠镯子递给当铺掌柜时,指甲盖都泛着青,却笑着说:劳驾您给挑个能多当两文的,我家阿昭要交学费。我突然想起自己奶奶,当年为了供爸爸读书,把陪嫁的金耳环卖给了收旧货的。那一刻,我和百年前的沈家人,隔着纸页握了握手。

更触动我的是平凡人的勇气。沈砚之后来投身丝业改革,不是为了救国,只是想让老周家的孩子能上学,让阿昭不用再搬茧包;周氏在丝行被查封时,没哭没闹,只是蹲在地上收拾散落的茧子,说:茧子还在,日子就没断。这些不伟大的坚持,比任何英雄主义的口号都更有力量——原来,所谓时代的韧性,从来不是某个人的丰功伟绩,而是无数普通人咬着牙,接着过的日常。

合上书页时,我望着窗外的梧桐树发了会儿呆——以前总觉得历史离我很远,现在却觉得:我们身边何尝没有风雷烈?疫情时的社区志愿者、暴雨中扶老人的路人、加班到凌晨的外卖员……他们都是自己生活中的沈砚之”“周氏”“阿昭,用最平凡的方式,对抗着生活的风雨。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历史书写的一次“温柔革命”

《风雷烈》的走红,恰逢微观史大众历史阅读兴起的热潮。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建国在推荐语里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用小人物的眼睛,重新定义了历史’——不是帝王的金銮殿,而是市井的青石板;不是史书里的某年某月,而是某个人的一生。

在社交媒体上,这本书引发了大量代入式阅读讨论:有读者整理沈家十年收支表,分析丝价波动如何影响家族命运;有职场新人用周氏的坚持鼓励自己:就算现在只能搬茧包,也别丢了学本事的心;甚至有苏州的老丝商后代留言:书里写的西市河码头’‘绣绷上的并蒂莲,和我爷爷说的一模一样!

更让我惊喜的是,它改变了我对历史小说的认知。我朋友以前觉得历史书太枯燥,现在天天催我更新书评:快说说沈砚之后来怎么改革的?我想知道他有没有成功!我妈则跟着学绣并蒂莲,说:这针脚要慢,要稳,就像过日子。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在风雨里,种自己的花”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位沉默的朋友。去年我创业失败,躲在出租屋里哭,突然想起沈砚之在丝行被砸后说的话:茧子烂了,可以再养;人心塌了,就真的完了。我擦干眼泪,翻出之前的客户名单,一个个打电话:要不咱们再试试?现在我的小工作室虽然不大,但客户都说:你做事儿特别稳,像株长在石缝里的草。

现在的我,会把这本书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加班到深夜时,翻到周氏说:丝要一根一根理顺,日子也要一步一步过’”,会觉得眼前的报表没那么可怕;遇到想不通的坎儿时,翻到阿昭搬茧包时哼的小调:青石板,白月光,日子总得往前望’”,会突然笑出来——原来,所谓坚强,不过是接着过的勇气。

最后想说:风会记得,雷会记得,你也要记得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读了好多遍:风会卷走很多东西,雷会劈碎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是劈不碎、卷不走的——是老周家孩子的一声,是阿昭手上的茧,是沈砚之账本上的墨痕,是每个普通人在风雨里,种的那朵小花。

在这个焦虑到连呼吸都要加速的时代,《风雷烈》像一坛陈年的酒,初尝辛辣,细品却满是回甘。它教会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大人物的独角戏,而是无数小人物用血汗写就的长诗;生活也从来不是非赢即输的战场,而是接着过的勇气,是不放弃的坚持。

如果你也想:

看一部不装、不端、不矫情的历史小说;

从普通人的故事里,读懂一个时代的温度;

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回慢慢来的勇气;

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答案,但会陪你一起,在风雨里,种自己的花——毕竟,

这世间最动人的史诗,

从来不是写在史书上的,

是刻在每个普通人,

心里的,

那道,

不肯熄灭的光。

“《风雷烈》:当小人物的血,烫穿了一个时代的褶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顾维钧回忆录》:在“弱国外交”的棋盘上,触摸一个外交家的灵魂 | 爱阅读

《顾维钧回忆录》:在“弱国外交”的棋盘上,触摸一个外交家的灵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外交老将”的“人生自白书” 《顾维钧回忆录》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1888-1985)晚年撰写的口述史,历时十余年完成(1960-1976),被视为“中国近代外交史的活字典”。全书以英文写成(后译为中...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 爱阅读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悍匪》是作家邵年于2020年出版的现实向刑侦小说,全文约42万字,以"8·17连环劫持案"为原型改编。故事围绕刑警队长周野与悍匪集团二把手林沉的博弈展开,通过七起案件层层剥开犯罪网络的根系。核心价值在...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当1847年的哥特风暴撞上2025年的“情感过山车” 一、荒原上的"情感核弹":勃朗特姐妹的文学暴风雪 翻开这部被称作"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情爱史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180年的情绪绞肉机——1847年约克郡的荒原上,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在暴风雪中纠缠;2025年,我们在刷到"极...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 爱阅读

《活着本来单纯》:在浮世里打捞一颗童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满生活糖块的“时光机” 2016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推出的《活着本来单纯》,是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授权编订的散文漫画精选集。全书收录55篇散文与原版复刻漫画,分为“渐”“无宠不惊过一生”“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五部分,像五扇推开即见的窗...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仇恨与宽恕的烈焰中,我们读懂“人性”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通俗文学的“史诗级巅峰”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père)的长篇复仇小说代表作,1844-1846年连载于巴黎《辩论报》,单行本出版后横扫欧洲,全球销量超5亿册,被《纽约...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 爱阅读

《嫉妒》:在客观叙述的牢笼中,窥见人性最隐秘的幽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嫉妒》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阿兰·罗布-格里耶1957年创作的中篇小说,2007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中文版,译者李清安。这部被博尔赫斯盛赞“将小说带回史诗源头”的作品,以热带种植园为舞台,通过隐形丈夫的视角,记录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