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俄国工人阶级状况》:19世纪俄国的“工人血泪图鉴”,为何说它是理解劳工权益的“历史原典”?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俄国工人阶级状况》:19世纪俄国的工人血泪图鉴,为何说它是理解劳工权益的历史原典

翻开这本封面泛着旧纸页黄的《俄国工人阶级状况》时,我正刷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公司996员工猝死的新闻。19世纪的俄国圣彼得堡,民粹派经济学家恩·弗列罗夫斯基(Н. Флеровский)在煤油灯下整理完最后一沓工人访谈记录时,或许不会想到:他笔下那些每天工作14小时、睡在工厂阁楼霉烂稻草上的工人身影,会在一百五十年后,与当代打工人的困境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

作为俄国最早系统研究工人阶级的学者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早期传播者,弗列罗夫斯基(1829-1885)一生未脱离过对底层生存的关注——他曾是沙皇政府的公务员,却因同情农民起义被革职;他做过工厂学徒,亲历过车间里的鞭打与克扣;他甚至因出版此书被保守势力诬陷煽动革命,被迫流亡海外。这种体制内觉醒者的身份,让《俄国工人阶级状况》(1869年初版,1871年增订)跳出了书斋学术的窠臼——它更像一份工人阶级的生存调查报告,而非冰冷的理论著作。

全书约25万字(中译本),没有堆砌术语,却布满了触目惊心的现场记录:莫斯科纺织厂的包身工合同条款、圣彼得堡机械厂的工伤赔偿细则、下诺夫哥罗德农村工人的实物工资清单”……这些来自19世纪俄国工厂与农村的原始档案,构成了弗列罗夫斯基论证的铁证。他的目标很明确:撕开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繁荣的假象,证明真正创造财富的工人阶级,正沦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牺牲品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工人权益先声”

弗列罗夫斯基的生平本身就是一部底层观察史:他出生于小贵族家庭,18岁进入沙皇财政部工作,却因拒绝篡改农民赋税数据被贬;转而在工厂当学徒期间,他目睹了工人被机器绞断手臂却得不到赔偿的惨状;1860年代,他以社会调查员身份走访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等工业城市,与300余名工人促膝长谈,记录下2000多页访谈笔记——这些素材最终凝结成《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在19世纪的俄国,工人阶级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贵族与资产阶级将工人视为会说话的工具,知识界则沉浸在农奴制改革带来进步的幻想中。弗列罗夫斯基的独特性在于:他是第一个用田野调查代替理论推演、用工人声音代替精英视角的研究者。正如列宁后来评价:弗列罗夫斯基的这本书,让俄国第一次看清了工人阶级的真实面貌。

二、内容亮点:用“显微镜”看穿“工厂里的残酷经济学”

弗列罗夫斯基的写作风格,像极了今天的调查记者”——他用最朴素的细节,撕开工业化繁荣的包装。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他提出的工人三重剥削理论:

​​第一重剥削是时间剥削​​。他记录了莫斯科一家棉纺厂的规定:工人每天需工作12小时,早7点进厂,晚7点离厂;中间仅休息1小时吃饭,且吃饭时间不计工时。更荒诞的是,工厂主为防止工人偷懒,在车间安装了计时沙漏”——沙漏漏完一次(1小时),工人必须回到岗位,否则扣半天工资。他用一组数据对比:英国工厂法规定每日工作不超过10小时,而俄国工人的有效工作时间(扣除等待机器、领取材料的时间)实际长达14小时,工资却仅为英国工人的1/3。

​​第二重剥削是健康剥削​​。弗列罗夫斯基在圣彼得堡机械厂调查时,发现车间通风极差,棉絮与金属粉尘弥漫空中;为赶订单,工人连续工作36小时后直接睡在机床旁;儿童工(最小的仅8岁)负责搬运重物,手指被压断的情况每月发生10余起。他引用了医生的诊断书:80%的工人患有肺结核,60%的纺织女工因长期站立导致子宫脱垂,30%的工人因食物不足出现浮肿。这些细节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工业化的血腥一面。

​​第三重剥削是制度剥削​​。弗列罗夫斯基特别揭露了实物工资制的骗局:工厂主声称用面粉、土豆代替现金发工资,但实际支付的实物是过期变质的——发霉的黑麦面包、冻坏的土豆,甚至掺了沙子的面粉。他用一名女工的话控诉:我们拿这些工资去买面包,面包房却嫌面粉太脏不肯收;去换土豆,菜贩子说你们的土豆能毒死猪这种隐性剥削,比直接克扣现金更隐蔽,却让工人在有工资的假象中陷入更深的贫困。

三、写作特点:“调查员的严谨”与“人文者的共情”的完美融合

弗列罗夫斯基的文字有一种罕见的双重力量:他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经济学家(擅长用数据对比论证),又是经历过苦难的工人兄弟(熟悉每道工序的艰辛)。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他记录的一名老织工的自述:我干了30年织布,从12岁到42岁,每天织12匹布,每匹赚1卢布60戈比。30年下来,我攒了不到200卢布——可去年冬天,我老婆生了病,买药花了150卢布,剩下的50卢布连棺材板都买不起。现在她埋在城外的乱葬岗,我连块像样的墓碑都立不起。这种将宏观数据与微观个体命运绑定的写法,让经济学著作有了泥土的重量

另一个特点是问题意识的现实性。弗列罗夫斯基写作时,俄国正经历农奴制改革(1861年)后的社会转型,贵族与资产阶级鼓吹自由劳动带来繁荣,他却用调查证明:所谓自由,不过是工人失去土地后,不得不接受工厂主饥饿合同自由这种对虚假进步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依然锋利——当我们讨论灵活就业”“平台经济时,是否也在重复19世纪俄国的自由劳动陷阱?

四、阅读体验:从“猎奇”到“愤怒”的智性觉醒

初读前两章时,我也曾被包身工”“实物工资等术语绕晕——“这些和现代打工有什么关系?直到读到第三章工人的日常饮食,弗列罗夫斯基用具体菜单还原了工人的生存状态:早餐:1俄磅(约409克)黑面包+半杯劣质茶;午餐:1俄磅煮土豆+1小勺咸菜;晚餐:1俄磅黑面包+剩菜汤。我突然想起自己加班时点的15元快餐”——虽然不是土豆和黑面包,但用时间换生存的底层逻辑,竟与150年前的工人如此相似。

最触动我的,是他贯穿全书的工人视角。在分析工伤赔时,他没有站在工厂主的立场谈成本,而是写道:当一个工人被机器压断手臂,工厂主只会说这是你操作不当;可谁让工厂连最基本的防护栏都不装?当工人的妻子跪在工厂门口求救济,门房只会扔出一枚硬币:别闹,不然把你赶出去。可谁让工人的命,在工厂主眼里不如一台机器值钱?这种共情式叙述,让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见证者”——我们仿佛跟着弗列罗夫斯基的笔,走进了19世纪的俄国工厂,闻到了棉絮的灰尘味,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触摸到了工人粗糙的手掌。

五、评价与影响力:工人运动的“思想火种”与现代劳工的“历史镜鉴”

《俄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学术地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马克思主义的起点。列宁在《怎么办?》中多次引用此书,指出:弗列罗夫斯基让我们明白,无产阶级的解放不能靠慈善,必须靠阶级斗争。而在实践层面,这本书直接推动了19世纪末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莫斯科纺织厂的工人们举着缩短工时!”“改善饮食!的标语游行时,手中的传单上印的就是弗列罗夫斯基的调查数据。

对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的价值或许更当代:它教会我们用历史维度重新审视当下的劳工问题。当我们讨论996”“007时,会想起弗列罗夫斯基笔下的14小时工作制;当我们看到外卖骑手因超时被扣钱的新闻时,会联想到实物工资制的现代变种;当我们抱怨职场PUA时,会想起老织工的控诉:他们不仅剥削我们的劳动,还要践踏我们的尊严。

结语:一本写给所有打工人的历史备忘录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洒在俄国工人阶级状况几个字上。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珍贵的地方,不是它记录了多少苦难细节,而是它教会了我们一种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工人的贫困不是个人不努力的结果,而是制度性剥削的产物;所谓进步,不应以牺牲底层权益为代价;而真正的文明,必须建立在对的基本尊严的尊重之上。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不止历史学习。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打工人身份的麻木;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劳工权益的认知边界。正如弗列罗夫斯基在书末写的:工人的手创造了城市的繁华,工人的血汗浇灌了工厂的烟囱,可他们自己却住在城市的阴沟里。这样的进步,不是文明的勋章,而是人性的耻辱。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不会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会让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共情。而对我而言,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终于懂得:真正的经济学,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带着温度的对的理解——就像19世纪的弗列罗夫斯基,用调查的严谨与共情的笔触,始终没有忘记:他笔下的每一个工人,都是,而不是工具

​​最后分享一句让我反复回味的话:工厂的烟囱越高,工人的影子越短;机器的轰鸣越响,工人的声音越弱。但这世上,总该有人为短影子、弱声音发声——因为,他们创造了光。​​或许,这就是弗列罗夫斯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理解劳工,就是理解文明的底色;而守护劳工的权益,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尊严。

“《俄国工人阶级状况》:19世纪俄国的“工人血泪图鉴”,为何说它是理解劳工权益的“历史原典”?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在帕特森的沟通武器库里解码冲突化解的DNA | 爱阅读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在帕特森的沟通武器库里解码冲突化解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沟通学的"生存手册" 《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是美国沟通专家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等四人于2002年出版的沟通学经典,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职场沟通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在尘埃与自由间,触摸人性的觉醒之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菲利普·普尔曼的奇幻史诗《黄金罗盘》(1995)是《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以少女莱拉的冒险为线索,揭露“尘埃”背后的权力阴谋。作品获“英国卡内基奖”“卫报儿童小说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1世纪最具想...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 爱阅读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当天才儿童撞上真实世界,我们终于读懂了“聪明”的另一副模样 一、书籍基本信息:天才的“成长观察日记” 《吉米·科里根: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是美国作家乔纳森·萨福兰·弗尔的纪实文学代表作,2021年出版后横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畅销榜,被《时代周刊》评...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宗教“思想年轮”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宗教史研究泰斗王治心1933年的经典著作,出版时正值“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自觉”的碰撞期。不同于同时代“西方中心论”的宗教...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解码民国文人的精神底片,重绘中国散文的审美坐标 | 爱阅读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解码民国文人的精神底片,重绘中国散文的审美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人的“散文解剖课”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是学者陈武耗时十年完成的学术专著,2023年由三联书店推出,全书412页,配150余幅朱自清手稿、老照片及经典散文场景复原图。书中以“生平-文本-影响”为脉络,...

《自然宗教对话录》:一场“理性与信仰的茶话会”,我在18世纪的对话里找到了“信仰的新答案” | 爱阅读

《自然宗教对话录》:一场“理性与信仰的茶话会”,我在18世纪的对话里找到了“信仰的新答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18世纪的“信仰辩论实录”,用200页写透“自然宗教的合理性困局” 《自然宗教对话录》(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是苏格兰哲学家大卫·...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本带你看懂宗教如何塑造社会与集体精神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本带你看懂宗教如何塑造社会与集体精神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奠基人爱弥尔・涂尔干(也译作迪尔凯姆),初版于1912年,是社会学与宗教学领域“用科学方法研究宗教”的奠基之作。它不像传统宗教书籍那样谈论“教义对错”或“信仰真假”,而是以澳洲...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卷)》: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与现代社会的思想镜鉴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卷)》: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与现代社会的思想镜鉴 一、书籍基本信息:古典经济学的"百科全书" 《政治经济学原理》是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48年完成的鸿篇巨制,1991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赵荣潜、范家骧等译。全书以五卷本构建政治...

《中国大历史》:解码五千年文明基因的黄河式叙事 | 爱阅读

《中国大历史》:解码五千年文明基因的黄河式叙事 一、书籍基本信息:穿越五千年文明长河的航拍图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初版于199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推出"黄仁宇作品系列"精装版。这部被称作"宏观历史写作标杆"的著作,采用仿宣纸封面与水墨纹饰设计,内页穿插着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