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在英雄的光环与阴影中,触摸人类对伟大的永恒渴望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在英雄的光环与阴影中,触摸人类对伟大的永恒渴望

一、基本信息:一部重新定义"英雄"的浪漫主义史学经典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是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于1840年完成的演讲合集,2018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中文版,属"世纪文库"系列。全书以"英雄史观"为核心,通过剖析奥丁、穆罕默德、克伦威尔等九位历史人物的"英雄性",系统构建了卡莱尔对"伟大人格"的独特定义。书中附有20余幅历史人物画像,从查理曼大帝到拿破仑,让读者在文字间也能触摸到英雄的"气场"。

二、内容亮点:在英雄叙事中,解码人类对"伟大"的集体想象

1.英雄类型的"基因图谱"

卡莱尔开创性地提出"神明型英雄""先知型英雄""诗人型英雄"三类划分。书中以奥丁为例:北欧诸神之首奥丁,既是战场上"以眼换智慧"的勇士(神明型),又是创造卢恩文字的先知(先知型),更是用诗歌传承文明的诗人(诗人型)。这种"三位一体"的分析,让抽象的英雄概念有了可触摸的维度。

2.英雄崇拜的"社会功能学"

书中对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剖析堪称颠覆性。卡莱尔指出,骑士的"忠勇爱"誓言看似崇高,实则是封建等级制的"精神糖衣";而十字军东征中的"圣战"叙事,本质是教皇将世俗权力欲望包装成宗教使命。更鲜活的是对"英雄纪念碑"的解构——巴黎先贤祠的柱廊设计,暗含"用建筑高度丈量英雄地位"的权力逻辑。

3.英雄业绩的"历史辩证法"

卡莱尔用"光与影"的比喻揭示英雄的两面性。书中记载,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展现的军事天才(光),与其推行大陆封锁政策导致的民生崩溃(影)形成鲜明对比;而克伦威尔解散议会的行为,既被视为"革命暴政",又被解读为"打破旧秩序的必要代价"。这种"伟大与缺陷并存"的辩证,让英雄评价有了立体维度。

三、写作特点:哲学思辨与文学激情的"完美二重奏"

1."演讲体"的叙事魅力

卡莱尔的写作像一场"思想的狂欢节"。开篇以"这个世界需要英雄吗?"设问,继而引入奥丁的神话,又通过"拿破仑是否算英雄?"的辩论,暴露单一类型划分的局限。这种"问题-案例-反诘-升华"的螺旋式推进,让读者始终跟随作者的激情节奏。

2."跨学科解码"的学术视野

书中对神话学、政治学、心理学的融合分析堪称典范。在讨论"英雄崇拜"时,卡莱尔既用弗雷泽的《金枝》解释奥丁神话的原型(神话学视角),又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批判骑士制度的虚伪(政治学视角)。更妙的是对"英雄业绩"的心理分析——通过解析克伦威尔的日记,揭示"权力欲如何转化为历史动力"。

3."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张力"

卡莱尔既抨击"英雄史观"的片面性(如批评"只关注拿破仑而忽视法国大革命中的普通人"),又坚决主张"英雄是历史的引擎"。他在书中写道:"当我们在先贤祠的柱廊下仰望,看到的不是完美无缺的神,而是用缺陷铸就伟大的凡人——他们的光芒,恰恰来自与阴影的搏斗。"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辩证态度,让英雄史观始终贴近人性真实。

四、阅读体验:在英雄叙事的光环与阴影中,触摸人性的复杂与崇高

翻开此书,最强烈的感受是"思维的震颤"。当读到卡莱尔用"奥丁以眼换智慧"的神话解析"英雄的代价"时,突然意识到:所谓"伟大",不过是凡人用缺陷交换成就的"不等价交易"。更触动的是书中对"英雄崇拜"的反思——卡莱尔指出:"当我们在纪念碑上刻下英雄的名字,本质上是在用他们的光芒,掩盖自己面对平凡生活的恐惧。"这种对"英雄叙事"的解构,让人想起当今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红崇拜":我们是否也在用"点赞"和"转发",逃避对自身价值的追问?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部让历史学"重新定义英雄"的经典

1.学术界的"地震效应"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盛赞其为"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实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称其"重新定义了人类对伟大的渴望"。更有趣的是,书中对"英雄类型"的讨论,被当代管理学研究者用于分析"领导者特质",证明"历史研究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2.读者的"两极体验"

中文版因哲学门槛较高曾被吐槽"像诗集",却有人为"拿破仑的光与影"章节拍案叫绝。豆瓣网友"历史控"留言:"读到卡莱尔用奥丁以眼换智慧解析英雄的代价时,突然明白:所谓成功学,不过是古老英雄叙事的现代变种。这本书让我重新理解了手中的励志书籍——它不只是鸡汤,更是理解人性的密码。"

3.现实的回响:从"英雄史观"到"平凡英雄"

书中对"英雄崇拜"的讨论,与当今"平凡英雄"的叙事形成奇妙呼应。当卡莱尔写道"英雄的光芒来自与阴影的搏斗",我们不禁反思:在"逆行者""最美奋斗者"等称号流行的今天,是否也该像研究奥丁神话那样,重新审视"英雄叙事"的本质?

六、结语:在英雄的光环与阴影里,看见人性的永恒辩证

合上书卷,脑海中始终萦绕着卡莱尔的断言:"英雄不是完美的神,而是用缺陷铸就伟大的凡人。"这句话像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理解奥丁、拿破仑、克伦威尔的门,也叩击着每个时代人的心灵——当我们身处"造神"与"毁神"交替的社交媒体时代,是该沉迷于"英雄叙事"的狂欢,还是该像卡莱尔那样,始终让历史服务于"理解人性"的初心?

“《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在英雄的光环与阴影中,触摸人类对伟大的永恒渴望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麻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师” | 爱阅读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麻瓜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等待被唤醒的“魔法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猫头鹰信开启的全球童话”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英国作家J.K.罗琳(J.K.Rowling)于1997年出版的奇幻文学经典,首印仅500册,却凭借“魔法世界的极致想象”和“成长主题的普世共鸣”...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行善圣人朱利安的传奇》:当善意成为日常,平凡人也能活成光 | 爱阅读

《行善圣人朱利安的传奇》:当善意成为日常,平凡人也能活成光 去年深冬在旧书市集淘到这本书时,书脊已经有些磨损,深棕色封面上印着个模糊的修士剪影——他挽着粗布长袍,怀里抱着一筐刚烤好的面包,嘴角挂着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拽进了13世纪的法国乡村:寒风卷着麦香掠过修道院的石墙,朱利安正踮脚把最后一...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 爱阅读

《中国艺术精神》:用“心眼”看懂东方美学的“精神密码”,解锁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新儒家”的艺术哲学宣言 《中国艺术精神》是徐复观1966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成书于他旅居香港、潜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特殊时期。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徐复观以“文化自觉”为底色,用近300页篇幅,将...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 爱阅读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盲盒”盛宴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北大到台大的文化摆渡船 2011年,余秋雨将他在北京大学开设的中华文化史课程整理成书,由岳麓书社出版。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跨越海峡两岸的“文化真人秀”——课程实录里穿插着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