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当历史洪流冲开记忆的闸门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当历史洪流冲开记忆的闸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被遗忘的灾难,一本被铭记的史书

2023年4月,上海光启书局推出了一部重量级著作——英国学者陈学仁(Chris Courtney)的《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这部376页的精装书,以1931年长江特大洪水为切口,用环境史的视角撕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一页。作者陈学仁是英国杜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专攻中国环境史与城市史,曾获美国历史协会费正清东亚史优秀著作奖。译者耿金以精准的笔触还原了英文原版的学术深度与文学张力,让这部作品成为中英学术对话的典范。

二、核心价值:从“天灾”到“人祸”,一场对灾难本质的终极叩问

这本书最颠覆性的贡献,在于它撕碎了自然灾害的单一标签,提出了致灾机制这一概念。陈学仁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1931年洪水的复合成因:

自然风险:1931年长江流域的异常降雨量,相当于将整个长江水系的水量在半年内倾泻而下;

人为祸根:清末以来与水争地的围湖造田运动,让洞庭湖、鄱阳湖等天然蓄洪区面积缩减60%;民国初期水利工程的技术锁定模式,导致堤坝越修越高,却忽视了排水系统的瘫痪;

社会溃败:国民政府救灾体系的腐败(如宋子文主导的美麦贷款中饱私囊)、难民营地沦为集中营(外国记者用concentration camps描述武汉收容所)、饥荒与血吸虫病的次生灾害,最终让死亡人数超过200万。

读者收获:

读完这本书,你会突然明白:灾难从来不是敌人,而是人类与自然博弈的镜像。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郑州暴雨、长江流域干旱时,会不自觉地套用致灾机制的框架——比如2021年郑州地铁5号线进水事件,背后何尝不是城市化进程中排水系统滞后、气象预警失灵、应急管理混乱的复合结果?

三、内容亮点:六个历史画面,拼凑出灾难的“全息影像”

陈学仁没有满足于宏观叙事,而是用六个章节构建了灾难的多棱镜

第一章《长江》:从地质演变讲到明清治水,用冲积平原的地理概念解释人类为何注定要与洪水共生。书中提到,湖北地区自汉代以来就盛行湿地文化,农民在洪水退去后种植耐涝作物,这种与水共舞的智慧,在近代农业扩张中被彻底摧毁。

第三章《龙王》:聚焦武汉街头的谣言与信仰。当洪水淹没城市时,百姓们相信是龙王在报复,而传教士则宣称这是上帝对异教徒的惩罚。这种神权与政权的博弈,让救灾行动沦为意识形态的战场。

第四章《灾感》:用感官史方法还原灾难现场。书中引用目击者描述:洪水带来的恶臭,是腐烂的稻谷、动物的尸体和人类的排泄物混合的味道,这种气味会钻进你的衣服、头发,甚至皮肤毛孔,让你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气味记忆,比任何统计数字都更让人毛骨悚然。

第六章《流民》:揭露慈善背后的黑暗。国民政府将难民收容所称为避难所,但外国记者发现,这些地方用铁丝网围住,囚犯被强制劳动,甚至遭受酷刑。书中直言:善行与拘禁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最震撼的细节:

书中有一张1931年武汉《汉口水灾摄影》的照片:汉口市中心的中山路,高楼泡在水里,电杆倾斜,小船在街道上穿梭,船头站着惊慌失措的市民。这张照片让我想起2021年郑州暴雨时,网友拍的郑州东站变威尼斯的短视频——历史与现实,竟以如此荒诞的方式重叠。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文学张力的完美共舞

陈学仁的笔法,像一位历史侦探

史料狂魔:他翻遍了金陵大学卜凯教授的灾情报告、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档案、外国传教士的日记,甚至找到了1931年武汉真光照相馆拍摄的洪水照片。这些碎片化的史料,被他拼凑成一幅灾难全景图

跨学科视角:书中融合了水文学、生态学、政治学、宇宙论(龙王信仰)等多个维度。比如,他用洪水脉冲理论解释:定期的洪水本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机制,但人类的干预让它变成了死亡脉冲

反套路叙事:他拒绝将灾难简化为英雄救美的剧本,而是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有传教士一边救人一边宣扬上帝保佑,有官员借救灾中饱私囊,也有普通百姓在绝境中互相扶持。

金句暴击:

洪水不是敌人,而是镜子——它照见的不只是自然的威力,更是人类的贪婪、愚蠢与脆弱。

当我们在讨论战胜自然灾害时,或许应该先问问:我们真的配战胜自然吗?

五、阅读体验:像玩一场“灾难沉浸式剧本杀”

合上书的那刻,我仿佛刚从1931年的武汉逃出来——耳边还回荡着洪水的轰鸣,鼻尖萦绕着腐臭的气味,眼前浮现着难民们空洞的眼神。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源于陈学仁对微观史的极致追求:

他写一个老农在洪水来临时,如何用门板和绳子做成简易筏子,带着全家逃生;

他写一个妓女在难民营里,用身体换取食物救活三个孩子;

他写一个工程师在堤坝决口前,用身体堵住漏洞,瞬间被洪水吞噬……

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灾难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生命史诗。

六、个人触动:它让我重新理解“灾难记忆”

我生长在长江边,小时候总听老人说:1954年发大水,水涨到屋檐高。但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灾难记忆不是住痛苦,而是记住教训

当我在新闻里看到某地为了GDP填湖造楼时,会想起书中与水争地的警告;

当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极端天气是报应的言论时,会想起陈学仁说的:把灾难归咎于神灵或道德,是人类逃避责任的借口。

这本书像一剂清醒针,让我明白:在气候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致灾机制的参与者——你的每一次浪费水资源、每一次对环境破坏的默许,都可能成为压垮生态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七、社会评价与影响力:一本“未完成”的史书

学术认可:

汉学家杜赞奇评价:这本书近乎完美地呈现了环境史学者对历史撰述的期许。

2023年《中华读书报》将其列为年度十大好书,称它重新定义了灾害史的研究范式

社会反响:

书中致灾机制概念被广泛引用,成为分析郑州暴雨、长江流域干旱等事件的热门框架;

2024年,武汉龙王庙景区根据书中内容增设了1931年洪水纪念展,成为新的灾难记忆载体

八、结语:龙王从未离去,他只是换了张面孔

1931年的洪水早已退去,但龙王从未真正离开——他化作极端天气、生态崩溃、资源争夺,继续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如果你想知道:

为什么人定胜天是个危险的幻觉?

为什么灾难中的英雄叙事往往掩盖了真相?

为什么我们必须记住那些被遗忘的受害者

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它会让你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龙王之怒:1931年长江水灾》:当历史洪流冲开记忆的闸门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讲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为逃避各自命运,乘坐木筏开启的逃亡之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 爱阅读

《孩子你慢慢来》:我用三个月,读懂了“教育不是冲刺,是陪孩子看沿途的风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生活写就的慢教育诗” 若要快速定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经典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台湾作家龙应台亲子散文代表作、18万字“成长观察手记”、记录“安德烈...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 爱阅读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学术讲义到语法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基于多年研究成果撰写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2005年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语法分析框架,提出"小句中枢说""句法...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 爱阅读

《祸害成患妖成灾》:当“妖”撞进人心,我读懂了“善恶”最模糊的“边界线” 一、书籍基本信息:奇幻悬疑的“人性实验场”,2024年现象级破圈神作 《祸害成患妖成灾》是90后作家“青衫客”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奇幻文学社“志怪新章”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古风张力——青灰色石板路上,半片残破的红...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 爱阅读

《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9世纪的“幸福经济学”,如何教我们用财富点亮生活?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威廉·汤普逊”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街景的《最能促进人类幸福的财富分配原理的研究》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富豪捐赠10亿美元做慈善”的新闻发呆。19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功利主义经济学家威...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 爱阅读

《中世纪之秋》:在衰败的裂痕中窥见文明转型的曙光 一、基本信息:一部颠覆"黑暗时代"认知的经典 《中世纪之秋》是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的欧洲文化史研究专著,1924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首次引进中文版,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本足译版。全书共26章,以14、15世纪法兰西和尼德兰地区为...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心灵史诗”,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2003年出版的现象级小说,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图书”,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