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在门阀与科举的裂变中,触摸中古中国的权力基因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在门阀与科举的裂变中,触摸中古中国的权力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政治显微镜”解剖中古中国的经典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是历史学家黄永年1987年完成的学术著作,2020年由中华书局再版。全书以六至九世纪(南北朝后期至唐末)为时间轴,聚焦门阀制度”“中央集权”“科举兴起等核心命题,通过侯景之乱”“玄武门之变”“牛李党争等关键事件,揭示中古中国政治结构的演变逻辑。这本书被称作中古政治史研究的标杆,豆瓣学者评价:读起来像在解政治密码,合上书却成了看透权力游戏的历史侦探

二、核心价值:在“门阀与科举”的权力博弈中,重寻制度演变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像一把政治手术刀,专治当代人对历史循环论的焦虑——当社交媒体用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制造宿命感,当制度设计成为热搜,黄永年用最扎实的史料告诉你:中古中国的政治演变,不是简单的分久必合,而是敢用具体的人与事,为权力规则写下注脚。书中不教如何当皇帝,而是让你学会看清权力背后的利益网络。比如,他拆解科举制替代门阀时说:不是寒门赢了贵族,而是皇帝发现考试比血统更好控制’——这棋从唐太宗时就开始下了。

三、内容亮点:用“侯景之乱与牛李党争”的例子,让权力游戏现出原形

黄永年的细节分析像政治陷阱体验馆,每个案例都戳中日常认知的盲区:

侯景之乱的蝴蝶效应:南朝将军侯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却因粮草不足转而抢掠,最终导致建康城破、南朝衰落。黄永年冷笑:你以为他在改写历史,他只是在填自己的肚子——权力游戏从来先喂饱人,再谈理想。

玄武门之变的制度漏洞:书中直接点破:李世民杀兄弟容易,难的是如何让满朝贵族承认胜利者即合法’——他靠的是修改史书,而不是武力。这种用具体事件讲制度的写法,比教科书生动十倍。

牛李党争的标签陷阱:把唐代文人的派系斗争比作职场站队,让你在读故事时突然惊觉:哎呀,我刚才也这么被权力游戏玩过!

四、写作特点:考据严谨+哲学思辨,让历史学“接地气”

黄永年的笔触像历史学界的拆解大师,把枯燥的政治事件变成权力课堂的案例:

史料的显微镜式分析:他写科举兴起时,对比唐代进士的乡贡生徒比例,发现寒门占比从未超过30%”——这种用数据戳破寒门崛起神话的勇气,让读者仿佛成了考场外的监考官。

政治金句穿插:他写门阀与皇权时说:皇帝需要贵族装点门面,贵族需要皇帝保护特权,这关系像舞伴,谁先松手谁先摔。

五感通感的权力场景:用玄武门箭声的冷冽与科举放榜的喧闹对比,让你仿佛看见自己在职场竞争中既想赢又怕输的傻样。

五、阅读体验:在“被点醒”和“拍大腿”之间反复横跳

合上书的那个深夜,我盯着手机里的宫斗剧笑出了声——以前总觉得帝王心术高深莫测,现在却能条件反射:这是权衡术,那是制衡术。书中最戳我的是制度韧性破解术:黄永年说中古中国的政治演变,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利益里找平衡,而我用他教的方法,成功拆解了职场站队文化”——当同事说跟着领导有肉吃,我反问:那您怎么解释上次领导翻车时,站队的人全被牵连?这种以古鉴今的快感,比看宫斗剧还爽。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从学术圈到热搜,中古政治史终于“出圈”

豆瓣读者历史萌新留言:这本书让我在刷明朝那些事儿时成了人间清醒’——别人用权谋制造爽点,我直接甩出这是门阀制度的惯性更打动我的是,书中对权力与人性的关联:黄永年写于1980年代的政治演变是人性在制度里的投影,与当下职场生存指南的讨论形成跨时空呼应。知乎高赞评价:它不是政治史教材,是给每个被宫斗剧吓过、被成功学绑过的普通人,发的权力防身术。

七、个人意义:它治好了我的“历史宿命论”和“职场焦虑”

读这本书前,我总在历史循环职场内卷之间摇摆:要么觉得努力没用,要么认为必须站队。直到书中那句中古中国的政治演变,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利益里找平衡击中我——原来我曾因怕输而盲目跟风,也因怕错而放弃思考。现在,我能更从容地应对公司政治我可以合作,但您得先证明这项目不坑人。这种温柔而坚定的底气,全是黄永年给的。

八、社会热点关联:在“内卷”时代,历史是最后的解药

职场PUA”“派系斗争成为热搜,《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像一剂电子疫苗:书中拆解的利益捆绑”“权力制衡,正是现代职场的生存陷阱。比如,最近热议的大厂派系,黄永年早在80年代就写过:价值观包装利益争夺,和用清君侧掩盖夺权一样,都是拿标签当遮羞布。这本书提醒我们:在算法推荐的成功学里,历史思维才是破局的利刃。

九、金句分享:在权力的迷雾里,点亮一盏灯

政治演变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利益里找平衡。但黄永年更想让我们记住的是:你可以不学政治史,但必须学会不被权力游戏绑架。就像他笔下的唐太宗最后说:朕改史书时,连自己的良心都骗过了——可历史终究会记下,谁在真做事,谁在真演戏。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在门阀与科举的裂变中,触摸中古中国的权力基因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 爱阅读

《哈姆莱特》:当王子掉进思想的迷宫,每个现代人都在围观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一)作者与年代 威廉・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这位被称为“时代的灵魂”的戏剧大师,用鹅毛笔在羊皮纸上勾勒出的不仅是一个王子的悲剧,更像在时光胶囊里埋下了一面照见人性的魔镜。 (二)体裁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理教材”,是“情绪低落时的温暖解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心理学童话,1997年出版后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卫报》称为“英国国民心理咨...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本写给海洋的情书,更是一场跨越150年的“未来预演” 一、书籍基本信息:藏在贝壳里的“科幻原点” 若要给“科幻小说的起点”找个体面的坐标,《海底两万里》一定在候选名单前列。它是法国“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的高潮之作(前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18...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拨开演义迷雾,触摸真实的三国余温 | 爱阅读

《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拨开演义迷雾,触摸真实的三国余温 一、当诸葛亮星落五丈原,三国才真正开始 翻开《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仿佛看见作者成长手持一盏青铜马灯,在《三国志》的故纸堆里照出被演义遮蔽的三十年。这本书不是给英雄唱挽歌,而是像考古学家擦拭青铜器般,让蒋琬、费祎、姜维这些名...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均衡论》:解码货币与经济的动态平衡,在通胀时代重审政策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货币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米尔达尔完成《货币均衡论》,系统提出“货币累积过程理论”,彻底颠覆传统货币数量论。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称为“宏观经济学革命性著作”的作品...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 爱阅读

《中国伊朗编》:在丝绸之路上解码千年文明对话的基因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遗忘的文明对话考古报告 作为20世纪东方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劳伦斯·宾福德的《中国伊朗编》以19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的学术报告为底本,2018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部两卷本巨著通过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与汉文典...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哲学解剖学” 1937年,当中国哲学界还在“玄学循环”与“科学主义”之间摇摆时,张岱年以一部《中国哲学大纲》劈开了传统研究的“认知迷雾”。这位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用“辩证唯物论”与“问题...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