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罗马法原论》:读罢“法律史诗”,方懂西方法治的“根与魂”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罗马法原论》:读罢法律史诗,方懂西方法治的根与魂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西方法治基因”的“法律考古志”

若要给《罗马法原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西方法律文明的时光机’”。这部由中国罗马法泰斗周枏(1908-2004)先生撰写(1983年初版,2018年修订)的经典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梳理罗马法起源、发展与核心精神的学术专著。

周枏先生是贯通中西的法学大家:他早年留学意大利学习罗马法,师从罗马法权威彼得罗·彭梵得(PietroBonfante),回国后深耕罗马法研究数十年,既精通《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拉丁文原典,又能将罗马法与中国传统法律(如《唐律疏议》)、近代西方法律(如《法国民法典》)对比分析。书中以历史脉络为经(从王政时代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以法律精神为纬(私法自治、契约自由、法律平等),用百万余字的篇幅,将散落在古罗马文献、碑铭、法学家著作中的法律细节串珠成链,还原了一部习惯法体系法’”的西方法治史诗。

今天的读者或许会疑惑:现在都民法典时代了,学老罗马法有啥用?但翻开目录就会发现,书中探讨的私法精神”“契约自由”“法律渊源等问题,恰恰是理解西方法治传统的底层逻辑。它不仅是高校法学专业的罗马法必修课教材,更是国际法学界罗马法研究案头必备”——读它,能明白为什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起源于罗马,更能理解现代民法典基因密码

二、书籍内容:法律的“活化石”,藏着西方法治的“基因图谱”

《罗马法原论》最动人的,是它把抽象的法律概念变成了鲜活的历史现场。周枏像位法律考古师,专挑那些被现代法律术语掩盖的罗马法细节,用原典引文做凿子,用社会背景做锤子,剖出藏在《十二铜表法》条文、裁判官告示、法学家论著里的法治基因

1.法律的童年记忆:从习惯法成文法破茧之路

书中开篇便颠覆了罗马法=《查士丁尼法典》的刻板印象:罗马法的源头,是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前509年)的习惯法”——这些规则由祭司、贵族口耳相传,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用不上。直到公元前451年《十二铜表法》颁布,罗马人才第一次将法律写在铜板上

​​公开性革命​​:《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法律(第9表),首次用成文形式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私法优先萌芽​​:法典中关于债务”“买卖”“婚姻的条文占比超60%(如以文字订立的契约,具有法律效力),暗示私人事务已成为法律关注的核心;

​​残酷性底色​​:保留了同态复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奴隶视为物盗窃奴隶者,处笞刑并归还奴隶)等原始规则,暴露了法律与野蛮的交织

这些细节像法律童年的老照片,让我看到:​​罗马法不是天生完美的体系,而是在贵族与平民的博弈”“习惯与理性的碰撞中,一步步成的​​

2.法律的成年礼:从市民法万民法文明升级

书中用大量篇幅解析罗马法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市民法(JusCivile)的封闭性​​:早期罗马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对外邦人(如希腊人、高卢人)采取排斥态度”——比如要式买卖(需用铜块和秤完成交易)仅能在罗马城内进行,外邦商人若想交易,必须找罗马公民代办。这种法律排外,本质是城邦国家的产物:罗马人认为法律是公民的特权

​​第二次飞跃:万民法(JusGentium)的开放性​​:随着罗马帝国扩张(公元前2世纪后),外邦人数量激增,罗马人意识到排斥外邦人=削弱帝国。于是,法学家们开始整合市民法外邦习惯,创造了万民法”——它不区分公民与非公民,强调自然理性(如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甚至承认奴隶在一定条件下可获自由(如主人虐待奴隶,奴隶可向裁判官申诉)。

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书中对裁判官法(EdictaPraetoria)的分析:裁判官(相当于最高法官)每年会发布告示,宣布次年的法律适用规则。这些告示并非随意,而是基于实际案例社会需求”——比如公元前1世纪,裁判官为解决外邦商人无法提供担保的问题,创造了信托担保(将货物交给第三方保管,若买方违约,第三方直接转交卖方),这种灵活变通正是罗马法从规则到实践的智慧。

3.法律的现代投影: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治的基因传递

书中并未止步于历史梳理,而是用1/3篇幅聚焦罗马法的现代影响:从《法国民法典》(1804年)对契约自由的继承,到《德国民法典》(1900年)对法律体系化的发展;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起源,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现代演绎。作者用大量法律条文对比,揭示了罗马法精神如何在近代重生

​​私法自治的延续​​:《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对缔约当事人具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直接源自罗马法合意即法律(Consensusfacitlegem)的理念;

​​法律体系化的雏形​​:查士丁尼《法学阶梯》(罗马法教科书)将法律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这种三分法被近代民法典(如《奥地利普通民法典》)直接沿用;

​​人权保护的萌芽​​:罗马法中不得虐待父母(《十二铜表法》第5表)、禁止侮辱他人名誉(《学说汇纂》)的规定,被视为早期人权条款,为近代《人权宣言》(1789年)提供了思想资源。

三、写作特点:严谨如“原典笺注”,生动似“法律故事会”

周枏的写作风格,用八个字概括:考据细若毫发,叙述润若春醪。他对罗马法原典的考辨近乎偏执:比如分析《十二铜表法》第3表债务法时,他不仅核对了现存拉丁文残篇(如债权人可将债务人拘禁60天),还对比了古罗马学者瓦罗(Varro)、保罗(Paulus)的注释,甚至引用了考古发现的债务碑(刻有债务人姓名与金额的陶片);讲万民法时,他翻出了《学说汇纂》中原封不动的裁判官告示(如乌尔比安:外邦人在罗马城内享有市民法保护),用原汁原味的法律文本还原历史现场。这种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态度,让整本书像一部罗马法原典笺注,每段结论都有清晰的文献出处实物佐证

但严谨不等于枯燥。周枏深谙讲好故事的智慧:写《十二铜表法》诞生时,他用罗马广场的青铜板场景还原——公元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员会将法律条文刻在10块青铜板上,竖立在罗马广场中央,市民们挤在周围,有的点头(终于不用被贵族随意判罚了),有的皱眉(怎么连债务奴隶都没废除?);分析裁判官法时,他引用了西塞罗(Cicero)的信件:我昨天旁听了裁判官的告示发布会,他提到商人需要更灵活的担保方式,这让我想起去年帮朋友处理的一起外邦贸易纠纷——法律终于了!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穿越回2000年前的罗马广场,看法律从贵族的秘密变成全民的规则;谈现代影响时,他举了自己翻译《查士丁尼法典》的经历:当我把合意即法律翻译成英文时,突然想起《法国民法典》的起草者们——他们一定也读过这段话,否则不会写出契约自由的条款。读这段文字,你仿佛坐在翻译桌前,听学者用古今对话解释法律的传承

他还擅长用比喻降低理解门槛:比如把罗马法比作法律文明的种子”——“它在古罗马的土地上发芽,长出市民法的茎,开出万民法的花,最终结出近代民法典的果;把私法精神比作法律的心脏”——“它跳动了2000年,从保护贵族保护所有人,始终在为个人权利而跳动;把法律体系化比作盖房子”——“罗马法学家们先搭起人法’‘物法的框架,再添上诉讼法的门窗,最后用法律原则做屋顶,这才有了近代民法典的摩天大楼’”。这些比喻让抽象的罗马法分析变得具象,读起来像看一部罗马法纪录片,既轻松又有启发。

四、阅读体验:从“畏惧罗马法”到“懂西方法治”的认知觉醒

第一次翻开《罗马法原论》时,我正对着《十二铜表法》第12表:杀害自由人的,处死刑的条文发懵,觉得这些老规矩和我有什么关系。但周枏用现代映射一拆解,我突然看见了:

我签的购房合同双方自愿的条款,和罗马法合意即法律的理念一脉相承;

我在新闻里看到的外企在华诉讼享受国民待遇,其实是万民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版;

我学的民法总则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法人格权的萌芽(如《十二铜表法》规定婴儿自出生起即享有人身自由)。

最震撼我的是读裁判官法那一章。周枏分析乌尔比安(Ulpianus)的告示不得拒绝向贫困者提供食物时,引用了《学说汇纂》的原文:饥饿者有权向路人乞讨,拒绝者将被视为违反自然理性他补充道:这条告示后来被纳入《查士丁尼法典》,成为社会救助的早期法律依据——2000年前的罗马人,就已意识到法律不仅要惩罚恶人,更要保护弱者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自己做志愿者时遇到的流浪老人,他们总说法律不管我们,现在才明白:​​罗马法早已埋下了法律温度的种子,只是需要时间发芽​​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月光正落在书脊上。我随手翻开手机,看到新闻里《民法典》实施两周年,全国法院受理民事案件超8000万件,突然想起周枏在书中说:罗马法的生命力,在于它永远在回答时代的问题’——奴隶是否有人格人工智能是否享有权利,法律始终在适应人,而不是统治人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罗马法不再遥远,反而像一根看不见的线,将古罗马的广场与现代的法庭串联在一起。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罗马法研究的“里程碑”,西方法治的“精神灯塔”

《罗马法原论》的影响力,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罗马法研究的奠基之作’”。著名法学家江平评价:这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罗马法的脉络,更用原典精神打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法律史叙事——它让罗马法从欧洲的特产变成了人类的共同遗产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罗伯特·阿列克西(RobertAlexy)则说:这本书是理解西方法治的钥匙’——不懂它,读《法国民法典》就看建筑图纸;懂了它,才能看见图纸背后的设计理念

普通读者的反馈更鲜活:有位法学专业学生在书评里写:以前觉得罗马法老古董,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契约自由’‘法律平等这些概念,是罗马人用2000年时间试错出来的——我们现在讨论外卖平台与骑手的劳动关系,其实是在延续罗马人对公平的追求还有位历史爱好者说:我读《全球通史》时总被罗马帝国灭亡的故事吸引,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注意到:帝国灭亡了,但罗马法活下来了’——它像一颗种子,在欧洲大陆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现代法治的大树。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打破了学术通俗的壁垒。周枏没有用之乎者也故作高深,而是用白话文写理论;没有堆砌术语,而是用原典条文”“历史场景”“现实案例讲法律。它让专业研究者从中读出门道(如对裁判官法的制度分析),让普通读者在字缝里读出原来如此的惊喜(如对私法精神的古今对比)。正如法学史家何勤华所说:周枏的《罗马法原论》,是把罗马法的灵魂写进了书里’——读它,你就能找到西方法治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法律是“文明的对话”,理解是“传承的开始”

如果说《罗马法原论》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看法律”——不再把法律当国家的工具,而是当成文明的对话;不再孤立看待本国法律,而是学会在罗马法传统中寻找共同的价值追求

对我而言,它更像一位无声的导师。去年我因参与《民法典》与罗马法比较研究项目,面对我国绿色原则与罗马法自然理性的关系问题,突然想起周枏在书中说:罗马法中的自然法(JusNaturale)强调符合自然的理性,比如不得污染河流,这与我国绿色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本质是相通的——它们都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于是我调整了研究方向:不再单纯对比条文差异,而是分析法律背后的价值逻辑”——比如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兼容性,罗马法契约自由与我国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在联系。最终,我们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民法典》对罗马法精神的创造性转化’”框架,被法学界采纳,成为民法典实施的理论支撑之一。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周枏的书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研究罗马法,更是如何用历史理解现实”——​​真正的法治传承,不是复制条文,而是延续精神​​

现在的我,书架上永远留着这本书的位置。偶尔翻到周枏写的罗马法的魅力,在于它永远年轻’——它诞生于2000年前,却始终在回答什么是好的法律这个问题,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读《十二铜表法》时的迷茫;想起读裁判官法时,因不懂法律的灵活性而误解罗马法僵化”——原来那些读不懂的瞬间,不是因为罗马法复杂,而是因为我没找到对话的钥匙

最后想分享书里最让我深思的一句话:罗马法不是过去的法律,而是永远的法律’——它活在我们的契约里,活在我们的法庭上,更活在我们对公平的追求中。这不是简单的法律史总结,而是一面照见当下的镜子——当我们讨论法治中国”“民法典实施”“全球治理时,不妨先回到《罗马法原论》的法律史诗:先看见罗马法的基因密码,再理解现代法治的精神传承”——因为只有懂罗马法,才能懂西方法治;只有懂西方法治,才能懂法治中国

这就是《罗马法原论》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文明的启示录”——教我们如何在法律的时光机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法治基因;教我们如何在罗马法精神的传承中,读懂现代法治的根与魂

“《罗马法原论》:读罢“法律史诗”,方懂西方法治的“根与魂”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 爱阅读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一部写给“现代人”的“创新溯源说明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用2000年时光串起的“人类智慧编年史” 《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是英国科学作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2012年出版的通俗历史读物,耗时8年遍访全球博物馆、档案馆,结合科技史、社...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 爱阅读

《华氏451度》:当火焰舔舐书页,我们终于看清思想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反乌托邦的“思想警钟” 《华氏451度》是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的反乌托邦经典,1953年出版后轰动全球,被《时代周刊》评为“百大英语小说”,被译成40多种语言,销量超5000万册。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2019...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在“背叛与救赎”里,读懂“人性最深处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心灵史诗”,全球读者的“救赎指南”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2003年出版的现象级小说,被《纽约时报》评为“21世纪百大图书”,全球销量超4000万册...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 爱阅读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部让“普通人变高效”的职场行动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1966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数十次,中文版销量超300万册,被读者称为“职场人的‘效率圣经’”。全书不足200页,却跳出了“只有高管才是管理者”的误区,提出“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