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穆斯林的葬礼》:在玉的温润里,读懂“命运与信仰”的千年回响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穆斯林的葬礼》:在玉的温润里,读懂命运与信仰的千年回响

一、基本信息:回族作家的“文化史诗”与茅盾文学奖的“灵魂之作”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原名法图麦·李)1991年的代表作,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译为英、法、阿拉伯等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回族文学的巅峰之作。这部以玉器世家韩子奇一家三代为主线的小说,用50万字篇幅,串联起从清末到改革开放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将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玉器文化的传承、家族伦理的纠葛,与个体命运的悲欢紧密交织。书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只有玉器的温润”“礼拜的邦克声”“新月的眼睛等鲜活细节,像一把刻刀,在读者心上一笔笔刻下命运与信仰的重量。

二、核心价值:从“家族史”到“文化镜像”,解锁“理解他者”的共情密码

当代人常陷入文化隔阂:对回族习俗的陌生、对宗教信仰的误解、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困惑。《穆斯林的葬礼》最珍贵的,是用一个穆斯林家庭的命运照见所有人的情感共鸣”——​​真正的文化理解不在标签化认知,在触摸具体的生命温度;真正的信仰力量不在仪式的庄严,在平凡人用一生守护的信念​​。书中通过韩子奇为玉而生的执着、梁冰玉跨越宗教的禁忌之爱、新月用生命守护爱情的纯粹,拆解了信仰”“爱情”“传统等命题的复杂性:它们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在矛盾中坚守,在妥协中绽放的生命艺术。

三、内容亮点:用“玉的纹路”串起的“命运交响曲”

霍达的笔像一块会呼吸的和田玉,她将韩子奇一家的百年沧桑,织成了玉的纹路般细腻的叙事网络。

1.玉器:不是道具,是命运的隐喻

小说以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韩子奇的父亲奇珍斋玉器铺是家族的根基,是他安身立命的信仰;韩子奇为救梁冰玉,卖掉祖传的郑和航海图玉山子,从此背负背叛的枷锁;新月临终前,将父亲留下的羊脂玉镯交给楚雁潮,玉的温润与她的生命一同消逝。这些细节不是情节的点缀,而是霍达在说:​​是穆斯林的第二生命,它见证着家族的荣耀与破碎,也映照着人性的贪婪与纯粹​​

2.爱情:不是禁忌,是灵魂的共鸣

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是书中最动人的禁忌之歌:一个是虔诚的穆斯林玉匠,一个是留洋归来的知识女性;一个因与她相遇,一个因理解与他相爱。书中写他们在伦敦的公寓里,韩子奇用玉铲为冰玉削苹果,冰玉用英语给他读《简·爱》,两个灵魂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中相互取暖。当冰玉因战争被迫离开,韩子奇守着过了半世纪,却始终保留着她留下的银十字架”——这段不被世俗祝福的爱情,不是道德的越界,而是霍达在说:​​真正的,是两个孤独灵魂在彼此身上找到缺失的部分​​

3.信仰:不是束缚,是生命的锚点

新月是韩子奇与梁冰玉的女儿,她天生丽质、才华横溢,却因穆斯林身份汉族恋人楚雁潮的爱情备受煎熬。书中写她在病床上对楚雁潮说:我知道我们不能结婚,可我就是想和你一起看月亮,一起听《梁祝》。最终,新月带着未竟的爱离开,却在遗嘱中写道:把我葬在穆斯林公墓,让爸爸的玉陪着我。这种信仰与爱情的撕裂不是悲剧的根源,而是霍达在说:​​真正的信仰,是在世俗的困境中,依然守护内心的纯粹​​

四、写作密码:霍达的“玉式叙事”——用“细节”写“永恒”,用“克制”写“深情”

霍达被称为玉的代言人,但她的代言从不是堆砌宗教符号,而在用最日常的细节,写最永恒的人性;她的叙事从不是激烈的冲突,而在用最克制的笔触,写最深沉的情感

1.白描式语言:让平凡成为史诗

书中几乎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有白描式的生活记录:韩子奇蹲在玉器铺的柜台后,用软布仔细擦拭一只翡翠镯子,阳光透过窗户照在镯子上,泛着幽绿的光;梁冰玉坐在他对面,织着一件米白色的毛衣,针脚细密得像她的心事。这种去戏剧化的语言不是写作缺陷,而是霍达在说:​​真正的伟大,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

2.时间的折叠:让过去现在对话

小说采用倒叙+插叙的结构:从韩子奇晚年卖玉开始,回溯他与梁冰玉的相遇、新月的出生与夭折,再回到现实——他坐在女儿的墓前,手中握着那只羊脂玉镯。书中有段经典段落:韩子奇摩挲着玉镯上的纹路,突然想起1937年那个雨天,冰玉穿着蓝布衫站在奇珍斋门口,雨水打湿了她的睫毛,像两串珍珠。这种时间的折叠不是叙事的混乱,而是霍达在隐喻:​​命运的轨迹,从来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过去、现在、未来交织成的网​​

3.宗教符号的去神秘化:让信仰回归生活

书中对伊斯兰教的描写绝非仪式的罗列,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韩子奇每天清晨做礼拜,梁冰玉为他准备油香(穆斯林传统食物),新月去世后全家为她举行殡礼(净身、裹尸、送葬)。这些细节不是文化展示,而是霍达在说:​​真正的信仰,是渗透在吃饭、穿衣、生死里的仪式感​​

五、阅读体验:在“玉的温润”里“触摸命运”的深夜

我第一次读《穆斯林的葬礼》,是被新月的眼睛击中的。那晚我缩在台灯下翻到新月与楚雁潮初遇的章节:她穿着月白色的衬衫,站在图书馆的落地窗前,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她脸上,眼睛像两汪清泉,倒映着窗外的梧桐树。突然,我想起自己大学时暗恋的女孩,她也总在图书馆看书,发梢沾着阳光的味道——原来,​​跨越半个世纪的心动,在霍达的笔下,竟能如此鲜活​​

再读是在奶奶去世后的那个冬天,我坐在她的老藤椅上翻到韩子奇卖玉的段落:他把那只祖传的玉山子递给买家,手在发抖,玉山子上的郑和二字被磨得发亮,像在流泪。眼泪突然掉下来——不是因为悲伤,而是想起奶奶临终前,把陪了她一辈子的银镯子塞给我,说:留着,以后想奶奶了就摸摸。原来,​​所有的传承,都是的另一种模样​​

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情感博物馆”——当我在物质焦虑中迷茫时,翻到韩子奇守着玉过一生(原来精神的富足物质的丰裕更珍贵);当我在爱情犹豫中退缩时,翻到新月与楚雁潮的未竟之爱(原来爱过拥有更永恒);当我在文化隔阂中困惑时,翻到梁冰玉的银十字架(原来信仰可以共存)。它像一位坐在玉器铺里的老匠人,用带着玉粉的声音说:别慌,你此刻的困惑心动,都是生命最珍贵的模样。

六、评价与回响:跨越文化的“心灵共鸣曲”

《穆斯林的葬礼》的影响力,早已跳出了文学经典的范畴:它是《人民日报》2023年全民阅读推荐书,被《光明日报》评价为用最细腻的笔触,写最普世的人性;它是高校民族文学课的必读书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说:我们用这本书教学生如何理解他者的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用共情连接不同的灵魂;它更是全国读者的心灵灯塔”——豆瓣评分长期稳居9.1,有条热评特别戳心:小时候读《穆斯林的葬礼》觉得太遥远,长大后读它才懂——原来最震撼的文学智慧,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一样的爱恨里,做一样的坚守

最后想分享的两句话:

玉是有生命的,它会记住每一个触摸过它的人。(霍达)——这不是玉的童话,是对情感最清醒的提醒:真正的,会在时光里沉淀成永恒的温度

信仰不是束缚,是黑暗中的灯(霍达)——每次因迷茫而焦虑时,我都会读这句话,它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坚守内心的门。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朋友问怎么理解回族文化”“为什么爱情会有遗憾时,推荐《穆斯林的葬礼》,并在扉页写:别害怕不同,就像霍达说的——你此刻的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心动,终将成为你最珍贵的生命印记毕竟,生命的本质,从来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标准’”,而是在自己的信仰里,在自己的爱里,好好活着”——在这个文化冲突情感焦虑并存的时代,学会共情坚守,便是对自己最好的心灵滋养

合上书页时,我总会想起书里的一个画面:韩子奇坐在新月墓前,手中的羊脂玉镯泛着幽绿的光,远处的清真寺传来悠扬的邦克声,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在命运的长河里,带着信仰,坚定前行的模样。

“《穆斯林的葬礼》:在玉的温润里,读懂“命运与信仰”的千年回响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 爱阅读

《红字》:当清教徒的道德利刃刺向人性,我们该审判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17世纪新英格兰的"人性解剖台" 纳撒尼尔·霍桑1850年创作的《红字》以殖民时期波士顿为舞台,用239页的篇幅撕开清教徒社会的道德假面。这部被称作"美国文学开山之作"的小说,通过海丝特·白兰佩戴红字"A"(通奸)的遭遇,...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荒原的风雨里,触摸“人性”的原始岩浆 一、基本信息:哥特文学的“灵魂火山”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1847年的“文学火山喷发”,与《简·爱》《傲慢与偏见》并称为“英国女性文学三峰”。这部以19世纪英...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 爱阅读

《化学原论》:用原子之眼重构物质世界的认知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炼金术到现代化学的承袭之作 《化学原论》是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于1808年出版的科学巨著,2023年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文全译本。这本书以原子论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与物质组成规律,被视为近代化学从炼金术转向科学...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 爱阅读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乱世里的“精神原乡”,如何照亮千年文脉 一、书籍基本信息:乱世中的“文学基因库”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是当代中古文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专著(初版于2005年,由多位高校学者联合编撰,后经修订纳入“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丛书”)。这部近80万字的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