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穆斯林的葬礼》:一块玉里的千年月光,照见人性最柔软的褶皱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4

《穆斯林的葬礼》:一块玉里的千年月光,照见人性最柔软的褶皱

 

去年秋天在旧书店翻到这本书时,封面上的烫金"穆斯林"三个字被磨得发暗,像块被岁月盘过的老玉。我随手翻开,却被第一页的"玉器作坊"场景勾住了——老匠人坐在水凳儿前,双脚踩动踏板,玉料在水流中旋转,刀刃游走时发出"沙沙"的轻响,像在和石头说悄悄话。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家族小说,而是一块被时光雕琢的"文化玉玺",每一道纹路里都刻着信仰、爱与命运的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60年的"穆斯林文化标本"

1987年,回族作家霍达以"玉"为引,完成了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它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用一个北京玉器世家的三代兴衰,串起了从清末到改革开放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书中既有伊斯兰教的婚丧嫁娶、斋月禁忌等细节,也有玉器行的行规、"水凳儿"手艺的传承密码;既是文学经典,也是研究中国回族文化的"活化石"。30多年来,它被译成10多种语言,美国汉学家说它是"了解中国少数族裔的精神窗口",而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更愿称它为"一面照见人性的镜子"——无论你是否了解穆斯林文化,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书籍内容:玉与月的双生叙事里,藏着最痛的人间烟火

很多人觉得家族小说容易写成"流水账",但《穆斯林的葬礼》用"玉"和"月"两条线,把三代人的命运拧成了一股绳。玉是现实的骨,月是理想的魂,这种"双生结构"让故事像块被打磨的玉镯——看似圆润,却藏着裂痕里的光。

玉线:手艺人的坚守与破碎。书里最让我震撼的细节是"水凳儿":老匠人坐在木凳上,双脚交替踩动踏板,带动玉料在旋转的砣具下慢慢成型。韩子奇的师父梁亦清,一生雕刻"郑和航海图"玉山子,却在完工前猝死——他临终前盯着未完成的宝船,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响,像是在说:"我没做完......"这个场景让我想起老家做木雕的爷爷,他总说"手艺人的魂儿在工具里",原来所有需要"慢功夫"的行当,都在和现代社会的"快"较劲。

月线:爱与信仰的撕裂与重生。韩子奇与梁君璧、梁冰玉三人的情感纠葛,是书里最"揪心"的部分。梁冰玉作为留洋归来的知识女性,爱上了姐夫韩子奇,两人在战火中生下女儿新月。但当她满怀希望回国时,等待她的不是相拥,而是姐姐梁君璧举起的"宗教规训"之刀——"穆斯林的家庭,容不下这样的耻辱!"新月在绝望中离开,最终在病床上说:"我妈说我是'月亮',可月亮再亮,也照不进现实的裂缝。"这些情节不是"狗血剧",而是霍达用手术刀划开的文化伤口:当信仰变成枷锁,当爱被贴上"禁忌"的标签,人该如何自处?

书里有个让我反复回味的细节:韩子奇晚年守着满屋玉器,对着亡妻的照片说:"我对不起你,可我更对不起冰玉......"玉还是那些玉,人却早已换了模样——这种"物是人非"的苍凉,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戳心。

三、写作特点:用"玉的质感"写就的文化史诗

第一次读霍达时,我以为会是"苦情戏",结果被她的语言惊艳到了:写玉料,她说"羊脂玉白得像刚下的雪,透光处泛着淡粉,像少女的脸颊";写葬礼,她写"阿訇的诵经声像泉水淌过石板,裹着檀香的烟雾,把人的心都泡软了";写新月去世前的月光,她写"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像块被擦干净的玉,照得病房里的白床单泛着冷光"。这些文字不是"描写",而是"浸透"——你能摸到玉的温润,闻到檀香的气味,甚至触到新月指尖的凉。

更妙的是她的"文化注脚"。比如写回族的开斋节,她会详细描写"油香"的做法:"面团要揉够七遍,醒足时辰,用清油煎得两面金黄,咬开时能听到'咔嚓'一声,里面的芝麻馅儿像爆浆的星星。"这些细节不是"掉书袋",而是让读者跟着文字"走进"穆斯林的生活——原来他们的信仰,藏在每一口油香里,每一次礼拜的叩拜里,每一句"色兰"(你好)的问候里。

四、阅读体验:从"陌生"到"共情"的心灵朝圣

读这本书的过程,像一场"文化盲盒"的拆解。我出生在汉族家庭,对伊斯兰教的了解仅限于"不吃猪肉""戴白帽",但霍达用新月的故事告诉我:信仰不是"规矩的集合",而是"活着的方式"。新月从小到大,要在斋月里封斋,要在每周五去清真寺,要学《古兰经》——这些在她看来不是"束缚",而是"和妈妈、姐姐一起做的事"。直到她爱上奥利弗,直到姐姐举着《古兰经》说"你这是背叛",我才突然懂了:信仰的重量,不在经文里,而在"我们是一家人"的期待里。

最让我泪目的是新月的葬礼。她躺在白布覆盖的尸床上,脸上盖着白纸,阿訇念着"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亲友们为她净身、穿卡凡(裹尸布)。我盯着书页上的字,眼泪啪嗒啪嗒掉在"卡凡"两个字上——那是我第一次为书中的人物哭,不是因为情节惨,而是因为我终于理解了:所谓"文化差异",不过是"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这个世界"。

五、评价与影响力:30年不过时的"人性共鸣器"

这本书的影响力,藏在无数读者的"文化觉醒"里。作家王蒙说:"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从未了解过的世界,那里有眼泪,有欢笑,有坚守,也有挣扎。"学者费孝通把它列为"多元文化理解"的范本:"一个家族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脉络。"豆瓣上有位回族读者留言:"我从小听长辈讲'回回的规矩',却从没想过这些规矩背后的爱与痛。读完这本书,我给奶奶打电话,她哭了——原来她也渴望被理解。"

它的生命力,还在于对"传统与现代"的永恒追问。当我们讨论"非遗传承"时,会想起梁亦清的水凳儿;当我们纠结"婚姻与自由"时,会想起韩子奇的选择;当我们面对"文化冲突"时,会想起新月那句"我只想做自己"。就像霍达在书里写的:"人生是一场无法预测的旅程,但有些东西,比如信仰、爱,会永远留在心里——它们比生命更长久。"

六、它对我意味着什么?

合上这本书时,窗外的银杏叶正簌簌落下。我摸着被翻卷的书角,突然想起新月在日记里写的:"我是一块玉,被命运的手揉圆捏扁,可我知道,总有一天会遇到懂我的人。"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原来所有的"不同",都是等待被理解的"独特";原来所有的"坚守",都是为了守护心里的"月亮"。

上周和同事聊起"文化偏见",我说起书里梁君璧的固执:"她不是坏人,只是太害怕失去自己相信的东西。"同事愣了一下,说:"我妈总反对我和外地对象结婚,现在我懂了——她不是反对爱情,是害怕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一样,怕我受委屈。"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穆斯林的葬礼》最珍贵的,不是"告诉我们对错",而是"教会我们看见"——看见别人的信仰里藏着爱,看见自己的坚持里也有温度。

最后想说:这不是一本"读完就放下"的书,而是一块"需要慢慢盘"的玉。当你合上最后一页,会突然发现:那些曾以为"陌生"的文化符号,都变成了熟悉的心跳;那些曾觉得"难以理解"的选择,都藏着人性的柔软。就像书里那轮照过三代人的月亮——它从未改变,变的是看月亮的人;而我们,终将在理解与接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月光。

如果非要选一句最能代表这本书的话,我会选:"玉是有生命的,它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人也是有生命的玉,要在岁月的打磨里,活成自己的模样。"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世界和解的门——原来所有的故事,都是"人"的故事;所有的文化,都是"爱"的文化。

“《穆斯林的葬礼》:一块玉里的千年月光,照见人性最柔软的褶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在文言文的密码里,解锁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 爱阅读

《古文观止》:在文言文的密码里,解锁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古人写的“朋友圈精选” 这部1695年问世的散文选集,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用222篇文言文编织的“文化基因图谱”。推荐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系列,注释详尽到连“之乎者也”的虚词用法都标得清清楚楚,堪称“文...

《硅谷百年史》:一部解码创新基因的“科技史记”,为何值得每个追光者细读? | 爱阅读

《硅谷百年史》:一部解码创新基因的“科技史记”,为何值得每个追光者细读? 拿到《硅谷百年史》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堆砌企业名录的“成功学合集”。但翻开第一页——1900年的圣克拉拉谷还是一片果园,果农们正为柑橘价格发愁——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硅谷”不是天生的科技圣地,它也曾是被时代“忽略的边角料...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 爱阅读

《哈佛中国史》:在全球化坐标中重写五千年文明史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国学者团队的文明解码工程 这套六卷本、300万字的巨著由卜正民等国际顶尖汉学家领衔,用"全球史"视角重构中国历史。全书像一套精密的文明拼图,前脚还在分析秦始皇陵的希腊式雕塑,后脚就揭秘郑和下西洋的海洋贸易网络。作为首部由西方学...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 爱阅读

《几何原理》:一本让逻辑“长出翅膀”的数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欧几里得的“数学宇宙说明书” 《几何原理》(又称《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前275年)于公元前3世纪完成的数学巨著,全书共13卷,用23个定义、5条公设、5条公理,构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公理...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读罢两册“文学地图”,方懂中国故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文学考古学家”的“古今勘探手册” 若要给《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文学史的‘双筒望远镜’”——左筒对准“小说”,右筒聚焦“汉代文学”...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 爱阅读

《仲夏夜之梦》:魔法与荒诞的夏日狂想曲 一、书籍基本信息:莎翁的奇幻喜剧圣殿 作为威廉·莎士比亚最富想象力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以五幕剧形式,将雅典宫廷的严肃婚约与森林精灵的荒诞魔法交织,构建了一个"现实与幻象共舞"的戏剧世界。这部1590年代完成的剧本,被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称为"英语世...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 爱阅读

《政治学》:穿越2500年的政治智慧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政治学的"元代码" 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昂学园写下《政治学》,这部10卷本巨著如同政治领域的"创世代码"。作为首部系统研究政治现象的著作,它用30万字构建了分析城邦、政体、公民的完整框架,被西方学界尊为"政治科学之父...

《政治中的人性》:解剖政治决策的隐藏密码,在非理性浪潮中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政治中的人性》:解剖政治决策的隐藏密码,在非理性浪潮中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理性人"假说的政治心理学开山之作 1908年,英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沃拉斯出版《政治中的人性》,用心理学棱镜拆解传统政治学的"理性人"神话。这部被熊彼特称为"坦率而有魅力的书"的著作,在费边社思想...

《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时代的褶皱里,我找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密码” | 爱阅读

《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时代的褶皱里,我找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族谱”,解码“知识与权力”的千年对话 《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与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合著的思想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