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当算法开始“统治”生活,我们该何去何从?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当算法开始统治生活,我们该何去何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解剖平台社会”的手术刀

书名:《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

作者:何塞··迪克(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媒体与数字社会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前主席)

译者:孟韬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定位:这不是一本唱衰平台的批判手册,也不是吹捧技术的赞美诗,而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开平台社会的运行逻辑,直指数据垄断、算法剥削、公共价值流失等核心矛盾。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看透平台本质”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能给你什么?

颠覆认知:你以为Uber司机是自由职业者?范·迪克用欧盟法院的案例告诉你:他们本质上是被算法雇佣的数字劳工,平台通过评分系统、接单规则、收入分成等设计,将劳动风险转嫁给社会,自己却无需承担雇主责任。这种去责任化的商业模式,正在全球复制——我国2亿灵活就业者中,外卖骑手参保率不足20%,网约车司机退休后无养老金,正是这一逻辑的缩影。

政策工具箱:书中提出的平台合作主义理念,为解决平台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例如,浙江省推出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由平台按单缴费覆盖骑手工伤风险,这种谁受益谁负责的模式,正是对书中理论的实践回应。

现实预警:当AI开始替代人类工作,当算法决定你的信用评分、贷款额度甚至社交关系,书中对数据准公共品特性的探讨(如Facebook数据泄露影响8700万用户)像一记警钟:如果数据成为新石油,那么谁该拥有开采权?谁该为数据污染买单?

对我的触动:

作为曾因平台算法降权而焦虑的自媒体创作者,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我愤怒的从来不是流量减少,而是被算法定义的无力感。当范·迪克写道平台架构中刻有特定的规范和价值时,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内容被塞进一个隐形的价值观过滤器”——这解释了为何某些社会议题总被推荐,而另一些则被沉默。这种觉醒,让我在后续创作中更注重算法抵抗,比如主动选择多平台分发、强化用户互动数据,而非单纯追求爆款

三、内容亮点:三个“反常识”案例,让你直呼“原来如此!”

1.新闻平台:从信息公平流量暴政

书中剖析了Facebook的即时文章功能:它通过算法优先推荐情绪化”“争议性内容,导致传统新闻的客观性被消解。更讽刺的是,平台将用户停留时长作为核心指标,迫使媒体生产标题党内容——这解释了为何我们总被震惊体包围,却难以找到深度报道。

2.医疗平台:从健康共享数据剥削

以PatientsLikeMe(患者交流平台)为例,用户上传的疾病数据被平台打包卖给药企,用于精准营销甚至药物研发。但用户不仅未获得分成,连数据使用权都被剥夺——当平台声称数据属于用户时,却通过用户协议悄悄保留了永久使用权。这种数字时代的卖身契,让健康共享沦为数据殖民

3.教育平台:从知识普惠阶层固化

Coursera等MOOC平台曾被寄予教育平等的厚望,但范·迪克指出:平台通过付费证书”“名校合作等设计,实际上复制了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垄断——能支付高额学费的用户获得名校背书,而低收入群体只能免费学习但无认证。教育平台的普惠,最终成了精英教育的线上翻版

金句:

平台不是中立的管道,而是价值编码者’——它们通过算法、界面和商业模式,将特定的社会规范刻入数字世界。

四、写作特点:一场“跨学科的思想狂欢”

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传媒学:范·迪克像一位学术DJ,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混搭出独特节奏。例如,分析Uber司机劳动权益时,她先用政治经济学揭示算法控制的剥削本质,再用社会学讨论零工经济对劳动者社会身份的解构,最后用传媒学剖析平台如何通过自由职业者的叙事塑造公众认知——这种多维度的拆解,让复杂问题变得清晰可感。

全球比较视角:书中对比了美国(自由市场导向)和欧洲(社会福利导向)的平台治理模式。例如,欧盟通过《数字市场法》强制平台开放数据接口,防止垄断;而美国则依赖反垄断诉讼,但效果有限。这种对比,让读者看到不同文化基因如何塑造平台社会,也为我国治理提供了镜鉴。

案例驱动叙事:从Airbnb的共享住房到23andMe的基因数据交易,每个案例都像一面镜子,照出平台社会的光怪陆离。尤其是对算法偏见的探讨——亚马逊招聘算法歧视女性、Facebook广告投放算法强化种族隔离,这些案例让读者意识到: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它只是人类偏见的放大器。

五、阅读体验:像玩一场“社会实验模拟器”

适合谁读?

政策制定者:理解平台治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选择”——当你在纠结是否要监管算法时,书中会告诉你:不监管的代价,是社会公平的崩塌。

打工人:看透灵活就业的真相——你不是自由职业者,而是平台生态中的一颗螺丝钉,你的劳动价值正在被算法榨取。

学生党:用平台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你的生活——当你刷抖音、点外卖、用网约车时,你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平台实验的参与者

我的阅读时刻:

读到平台数据是准公共品’”的章节时,正值2024年某外卖平台因数据泄露被罚8亿。书中用数字时代的圈地运动比喻数据垄断——平台像中世纪的领主,圈占用户数据作为私有财产,却拒绝承担公共责任。合上书后,我忍不住感叹:原来,我们每天的免费使用,都是在为平台的数据帝国添砖加瓦。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本“未完成”的经典

学术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评价:·迪克揭示了平台社会的核心矛盾——技术效率与公共价值的永恒博弈。

《金融时报》将其列为2023年最佳社会学图书,认为它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社会反响:

豆瓣读者金夕台非常精彩的一本书,具体准确且富有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平台不是敌人,而是需要被驯服的野兽

知乎高赞回答: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反垄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平台的权力不仅来自市场,更来自它对社会关系的重构。

现实关联:

书中对算法歧视”“数据主权”“平台劳动权益的探讨,与当前全球热点高度契合。例如,2025年欧盟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正是对书中算法透明度建议的实践;而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的表述,也与书中分层参保模式不谋而合。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曾困惑:

为什么平台越智能,我们的生活越失控

为什么数据隐私总在泄露,却无人负责?

为什么灵活就业听起来美好,实则充满风险?

那么,《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就是你的数字生存手册。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教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像社会学家一样观察、像技术专家一样质疑——毕竟,在这个平台定义一切的时代,清醒的头脑,是我们最后的武器。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结尾:

平台社会的未来,不取决于技术能走多远,而取决于我们愿意为公共价值付出多少代价。

“《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当算法开始“统治”生活,我们该何去何从?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 爱阅读

《护花铃》:当铃声染上花香,我终于读懂了“守护”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护花铃”串起守护与成长的“烟火江湖志” 《护花铃》是青年作家“月见”2024年推出的古代言情小说,以晚唐“长安花市”为背景,聚焦16岁少女阿阮的“护花生涯”。她是长安最大的花坊“锦绣阁”最末等的“花仆”,却因一次...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 爱阅读

《饥饿游戏》:当“生存游戏”撕开人性的面具,我们终于看清了“勇敢”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鲜血写就的反乌托邦青春寓言” 《饥饿游戏》是美国作家苏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于2008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20万册,却凭借“对极权社会的极致隐喻”和“青少年生存...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 爱阅读

《激荡三十年》:在政策与市场的夹缝中,触摸中国企业的成长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吴晓波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以1978-2008年中国企业史为轴,通过年广久卖瓜子、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等百余个经典案例,系统解构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商业变革。作品获“新浪年度十大...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 爱阅读

《罪与罚》:在圣彼得堡的雪地里,照见人性的深渊与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19世纪俄罗斯的道德实验室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罪与罚》以1866年圣彼得堡为舞台,通过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害放高利贷老妇人的罪案,构建了一座人性深渊的解剖台。这部45万字的巨著,用"理论-实践...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的“制度三问”,如何解码现代经济的“灵魂博弈”? | 爱阅读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的“制度三问”,如何解码现代经济的“灵魂博弈”?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约瑟夫·熊彼特”与19世纪工厂烟囱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国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闻发呆。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熊彼特(Joseph A. Sch...

《子夜鸮》:当猫头鹰衔来星光,我们在都市暗夜里找到了彼此的光 | 爱阅读

《子夜鸮》:当猫头鹰衔来星光,我们在都市暗夜里找到了彼此的光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末班地铁上翻开《子夜鸮》,车厢摇晃的灯光里,徐望那句“程昴,闭眼”突然撞进眼睛。等我再抬头,车窗倒影里自己的眼眶竟红了一片——原来最治愈的不是星光,是有人愿意陪你数尽暗夜里的每一声心跳。 一、基本信息:晋江...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 爱阅读

《自然的体系》:一部点燃启蒙之火的“唯物主义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震撼思想界的“唯物主义圣经” ​​作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1723—1789),百科全书派核心人物,无畏的无神论斗士。 ​​出版背景​​:1770年匿名出版于荷兰,因颠覆性思想遭巴黎法院焚毁、罗马教廷列为禁...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法律、政治和制度》书评:当资源困局遇见“跨界手术刀” | 爱阅读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法律、政治和制度》书评:当资源困局遇见“跨界手术刀”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硬核”的跨界教科书 2023年,商务印书馆将美国卡尔顿学院经济学教授马克·金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法律、政治和制度》引入中国。这部由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团队耗时两年翻译的教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