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当算法开始“统治”生活,我们该何去何从? | 爱阅读
《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当算法开始“统治”生活,我们该何去何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解剖平台社会”的手术刀
书名:《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
作者:何塞·范·迪克(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媒体与数字社会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前主席)
译者:孟韬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定位:这不是一本“唱衰平台”的批判手册,也不是“吹捧技术”的赞美诗,而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剖开平台社会的运行逻辑,直指数据垄断、算法剥削、公共价值流失等核心矛盾。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看透平台本质”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能给你什么?
颠覆认知:你以为Uber司机是“自由职业者”?范·迪克用欧盟法院的案例告诉你:他们本质上是“被算法雇佣的数字劳工”,平台通过评分系统、接单规则、收入分成等设计,将劳动风险转嫁给社会,自己却无需承担雇主责任。这种“去责任化”的商业模式,正在全球复制——我国2亿灵活就业者中,外卖骑手参保率不足20%,网约车司机退休后无养老金,正是这一逻辑的缩影。
政策工具箱:书中提出的“平台合作主义”理念,为解决平台劳动者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例如,浙江省推出的“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由平台按单缴费覆盖骑手工伤风险,这种“谁受益谁负责”的模式,正是对书中理论的实践回应。
现实预警:当AI开始替代人类工作,当算法决定你的信用评分、贷款额度甚至社交关系,书中对“数据准公共品特性”的探讨(如Facebook数据泄露影响8700万用户)像一记警钟:如果数据成为“新石油”,那么谁该拥有开采权?谁该为数据污染买单?
对我的触动:
作为曾因“平台算法降权”而焦虑的自媒体创作者,这本书让我突然明白:我愤怒的从来不是“流量减少”,而是“被算法定义的无力感”。当范·迪克写道“平台架构中刻有特定的规范和价值”时,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内容被塞进一个隐形的“价值观过滤器”——这解释了为何某些社会议题总被推荐,而另一些则被沉默。这种觉醒,让我在后续创作中更注重“算法抵抗”,比如主动选择多平台分发、强化用户互动数据,而非单纯追求“爆款”。
三、内容亮点:三个“反常识”案例,让你直呼“原来如此!”
1.新闻平台:从“信息公平”到“流量暴政”
书中剖析了Facebook的“即时文章”功能:它通过算法优先推荐“情绪化”“争议性”内容,导致传统新闻的客观性被消解。更讽刺的是,平台将“用户停留时长”作为核心指标,迫使媒体生产“标题党”内容——这解释了为何我们总被“震惊体”包围,却难以找到深度报道。
2.医疗平台:从“健康共享”到“数据剥削”
以PatientsLikeMe(患者交流平台)为例,用户上传的疾病数据被平台打包卖给药企,用于精准营销甚至药物研发。但用户不仅未获得分成,连数据使用权都被剥夺——当平台声称“数据属于用户”时,却通过用户协议悄悄保留了“永久使用权”。这种“数字时代的卖身契”,让“健康共享”沦为“数据殖民”。
3.教育平台:从“知识普惠”到“阶层固化”
Coursera等MOOC平台曾被寄予“教育平等”的厚望,但范·迪克指出:平台通过“付费证书”“名校合作”等设计,实际上复制了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垄断——能支付高额学费的用户获得“名校背书”,而低收入群体只能“免费学习但无认证”。教育平台的“普惠”,最终成了“精英教育的线上翻版”。
金句:
“平台不是中立的管道,而是‘价值编码者’——它们通过算法、界面和商业模式,将特定的社会规范刻入数字世界。”
四、写作特点:一场“跨学科的思想狂欢”
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传媒学:范·迪克像一位“学术DJ”,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混搭出独特节奏。例如,分析Uber司机劳动权益时,她先用政治经济学揭示“算法控制”的剥削本质,再用社会学讨论“零工经济”对劳动者社会身份的解构,最后用传媒学剖析平台如何通过“自由职业者”的叙事塑造公众认知——这种多维度的拆解,让复杂问题变得清晰可感。
全球比较视角:书中对比了美国(自由市场导向)和欧洲(社会福利导向)的平台治理模式。例如,欧盟通过《数字市场法》强制平台开放数据接口,防止垄断;而美国则依赖反垄断诉讼,但效果有限。这种对比,让读者看到“不同文化基因如何塑造平台社会”,也为我国治理提供了镜鉴。
案例驱动叙事:从Airbnb的“共享住房”到23andMe的“基因数据交易”,每个案例都像一面镜子,照出平台社会的光怪陆离。尤其是对“算法偏见”的探讨——亚马逊招聘算法歧视女性、Facebook广告投放算法强化种族隔离,这些案例让读者意识到:技术从来不是中立的,它只是人类偏见的放大器。
五、阅读体验:像玩一场“社会实验模拟器”
适合谁读?
政策制定者:理解“平台治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价值选择”——当你在纠结“是否要监管算法”时,书中会告诉你:不监管的代价,是社会公平的崩塌。
打工人:看透“灵活就业”的真相——你不是“自由职业者”,而是“平台生态中的一颗螺丝钉”,你的劳动价值正在被算法榨取。
学生党:用“平台社会”的视角重新审视你的生活——当你刷抖音、点外卖、用网约车时,你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平台实验的参与者”。
我的阅读时刻:
读到“平台数据是‘准公共品’”的章节时,正值2024年某外卖平台因“数据泄露”被罚8亿。书中用“数字时代的圈地运动”比喻数据垄断——平台像中世纪的领主,圈占用户数据作为“私有财产”,却拒绝承担公共责任。合上书后,我忍不住感叹:“原来,我们每天的‘免费使用’,都是在为平台的‘数据帝国’添砖加瓦。”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本“未完成”的经典
学术认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评价:“范·迪克揭示了平台社会的核心矛盾——技术效率与公共价值的永恒博弈。”
《金融时报》将其列为“2023年最佳社会学图书”,认为它“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提供了新范式”。
社会反响:
豆瓣读者“金夕台”:“非常精彩的一本书,具体准确且富有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平台不是‘敌人’,而是‘需要被驯服的野兽’。”
知乎高赞回答:“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反垄断’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平台的权力不仅来自市场,更来自它对‘社会关系’的重构。”
现实关联:
书中对“算法歧视”“数据主权”“平台劳动权益”的探讨,与当前全球热点高度契合。例如,2025年欧盟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正是对书中“算法透明度”建议的实践;而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的表述,也与书中“分层参保模式”不谋而合。
七、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如果你曾困惑:
为什么平台越“智能”,我们的生活越“失控”?
为什么“数据隐私”总在泄露,却无人负责?
为什么“灵活就业”听起来美好,实则充满风险?
那么,《平台社会:互联世界中的公共价值》就是你的“数字生存手册”。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教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像社会学家一样观察、像技术专家一样质疑——毕竟,在这个“平台定义一切”的时代,清醒的头脑,是我们最后的武器。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结尾:
“平台社会的未来,不取决于技术能走多远,而取决于我们愿意为公共价值付出多少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