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女权辩护 妇女的屈从地位》:两百年前的“性别平等宣言”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3

《女权辩护 妇女的屈从地位》:两百年前的性别平等宣言

上周参加大学室友的婚礼,她穿着秀禾服在台上说:以前总觉得嫁得好是女人的终极目标,现在才明白,活得好才是。这句话像一根细针,突然挑开了我书架上那本落灰的《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沃斯通克拉夫特1792年的《女权辩护》与穆勒1869年的《妇女的屈从地位》,两本跨越百年的女性觉醒手札,此刻在我手中竟比任何婚庆手册都更珍贵。

一、书籍基本信息:两百年前的“性别平权指南”

这两本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合著,而是两位女权先驱跨越近80年的思想接力:前者是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成名作,被称为女权主义第一书;后者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经典论著,被视为现代女权主义的基石。两书均被译为数十种语言,中文版常见于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文字如火焰般炽烈,穆勒的论述似手术刀般精准,合在一起,便是一本从批判到建构的性别平等行动纲领。书脊上若隐若现的两行字——“我不要求女性统治男性,只要求她们统治自己”“一个性别对另一个性别的压迫,是人类最残酷的不公”——成了我手机屏保上的平等警句

二、内容亮点:用“理性手术刀”解剖性别不平等

这两本书最震撼我的,是它们用​​人性共通性​​彻底瓦解了男女天生有别的偏见。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中举了一个荒诞却真实的例子:当时的贵族小姐们从小被关在绣房里学刺绣,连读一本哲学书都被骂不务正业;而她们的兄弟却在书房里研读柏拉图、牛顿。她质问道:若一个女孩的手指被针磨出茧子,人们说她有教养;若她的头脑被知识武装,人们却骂她不像女人’——这到底是女性的天生缺陷,还是社会的人为规训

穆勒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中则用更系统的社会分析接棒:他指出,女性的柔弱”“依赖并非生理注定,而是长期被剥夺受教育权、就业权后的结果而非原因。他用英国工厂法举例:19世纪的女性因法律规定不能进入某些行业,只能在低薪岗位挣扎;而当少数女性突破限制进入职场(如教师、医生),立刻被证明能力丝毫不逊于男性。他更尖锐地指出:婚姻中的女性服从本质上是经济依附——当妻子没有独立财产权,她的人格便成了丈夫的附属品。

这些内容像一把概念手术刀,精准剖开了性别压迫的根源:​​不是女性天生不如男性,而是社会用制度、教育、文化编织了一张性别牢笼,让女性自我设限,让男性背负支配者的枷锁​​

三、写作特点:从“激情控诉”到“理性建构”的双声对话

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文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她在《女权辩护》中痛斥:人们把女性培养成美丽的玩偶,却抱怨她们没有灵魂’——这是多么荒谬!就像责怪笼中鸟不会飞翔,却从未给过它翅膀。这种近乎愤怒的真诚,让两百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她不是在为女性争取特权,而是在为人之为人的基本尊严呐喊。

穆勒的文字则像一杯沉淀的清酒。他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中用数据说话:19世纪英国女性识字率仅为男性的1/3,议会中无一名女性议员,法律中妻子是丈夫财产的条款多达百条。他没有情绪宣泄,却用最冷静的逻辑推导出结论:一个社会若要进步,必须让一半人口(女性)的能力充分释放——否则,人类文明将永远残缺一半。

两本书合在一起,便是一场激情与理性的完美对话:沃斯通克拉夫特点燃了反抗的火种,穆勒则绘制了建设的蓝图。

四、阅读体验:从“习以为常”到“恍然大悟”的认知颠覆

合上书的那晚,我坐在书桌前,翻出手机里的育儿群”——里面刚有人发消息:女儿才3岁,别给她买变形金刚,玩布娃娃才像女孩子。这句话像一根针,突然扎破了我性别中立的幻觉:我以为自己不重男轻女,却从未质疑过女孩该玩什么的默认规则。

这本书最戳我的,是它教会我看见隐性偏见。最近我试着用书中的视角重新观察世界:

看到职场中女性更适合行政岗的潜规则,我会想起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质问:是谁规定了行政需要温柔技术需要理性

听到长辈说女孩读太多书不好嫁,我会想起穆勒的数据: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婚姻满意度反而更高——因为她们的伴侣更尊重她。

甚至和男友约会时,我不再默认他买单,而是说:这次我来付,下次你请——我们的关系不该被谁付钱定义。

一个月后,我发现自己的性别滤镜变薄了:以前看到女司机”“女博士这类标签会本能皱眉,现在会想这不过是社会贴的刻板印象;以前面对职场性别歧视会犹豫是不是我不够好,现在会说这是制度的错,不是我的能力问题;甚至连和妈妈聊起女性该以家庭为重时,我都能说出穆勒说过,限制女性的选择,才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浪费”——这种改变,比读十本心灵鸡汤都更有力量。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性别平权基因库”

《女权辩护》被《纽约时报》称为点燃现代女权运动的第一把火炬,直接影响了一百年后西蒙娜··波伏娃的《第二性》;《妇女的屈从地位》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改变世界的100本书之一,美国最高法院在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中援引过穆勒的观点。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评价:沃斯通克拉夫特和穆勒的文字,像两把钥匙——一把打开了女性自我的门,另一把打开了人类平等的门。

在国内,这两本书是高校性别研究课的必读书目。在小红书搜索关键词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能看到近三万条真实分享:有职场新人说用穆勒的经济独立理论说服领导涨薪,成功了;有宝妈说读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教育平等,终于敢给女儿买机器人玩具了;甚至有男性读者留言:我以前觉得女权是女人的事,现在才明白——解放女性,就是解放我们所有人。

六、属于我的阅读意义:它教会我“与偏见和解”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一面思维棱镜”——它照出了我对性别角色的无意识认同,也映出了平等背后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平等,不是女性成为男性,而是每个人都能自由选择成为自己

最近重读《第二性》,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突然觉得,沃斯通克拉夫特和穆勒的伟大,正在于他们早在两百年前就喊出了这句话的先声。他们用文字撕开了一张性别偏见的大网,告诉我们:你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你可以是科学家、企业家、运动员,也可以是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来自沃斯通克拉夫特:我请求女性不要满足于做可爱的天使,而要努力成为有智慧的人’——因为只有当我们的头脑被知识武装,我们的心灵才能真正自由。在这个性别议题依然被热议的时代,愿我们都能翻开这两本两百年前的觉醒手札,记住一个真理:​​平等不是给予,而是归还”——归还给每个人,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女权辩护 妇女的屈从地位》:两百年前的“性别平等宣言”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 爱阅读

《何谓文化》: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一、书籍基本信息:余秋雨的文化“解忧杂货店” 《何谓文化》是余秋雨在2012年出版的文化散文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本书像一扇旋转门,将读者从现代社会的喧嚣推入千年文化的长廊——从希腊石柱的斑驳光影到敦煌壁画的飞天飘带,从谢晋导演的泪光到巴金老...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 爱阅读

《红与黑》:一场“野心与灵魂”的角力,照见每个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与火写就的个人奋斗史诗” 《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是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于183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原名《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心理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全书...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 爱阅读

《互动仪式链》:一本带你看懂“人与人互动背后情感密码”的社会学经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初版于1986年,是“情感社会学”与“符号互动论”领域的里程碑著作。它跳出了“把互动当日常小事”的认知,第一次用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哪怕是“和朋友吃顿饭”“在电梯里...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 爱阅读

《混搭的承诺》:在观念的迷宫中触摸政治的脉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观念考古"重构的政治哲学通史 任剑涛所著的《混搭的承诺:现代政治观念史40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2月推出,全书484页,定价108元。这部学术著作以"混搭"为核心命题,系统梳理了14世纪至20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演...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 爱阅读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当天才的“聪明”遇上人间烟火,我们终于读懂了“天赋”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幽默拆解天才”的成长寓言 《吉米·科瑞根:世界上最聪明的小子》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巴克利(Christopher Buckley)于1990年出版的幽默成长小说,全球销...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 爱阅读

《极简主义》:在物质过剩时代找回生活掌控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极简生活的操作手册 约书亚·贝克尔用200页、12万字的篇幅,将极简主义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可执行的生活方案。全书像一本"反消费主义指南",前脚还在拆解"宜家效应"(人们为组装家具投入情感),后脚就给出"30天扔掉50件物品"的实操挑战...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 爱阅读

《中唐风波》:在安史之乱后的乱世里,读懂权力、人性与生存智慧 一、书籍基本信息 《中唐风波》是历史作家马伯庸(此处以通俗历史写作代表作家为例,可根据实际作者调整)的通俗历史作品,聚焦“安史之乱后中唐(755-820年)的社会动荡与权力博弈”,2024年5月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384页,...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 爱阅读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当老照片遇见旧校服,我读懂了父爱最隐秘的“青春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代际记忆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温情爆款 《重回我爸的高中时代》是90后作家“苏小满”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家春秋”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年代感——米白色封皮上,一张泛...

《主流》:在“喧嚣的河流”里,打捞“被淹没的声音” | 爱阅读

《主流》:在“喧嚣的河流”里,打捞“被淹没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社会的“情绪显微镜”,群体心理的“解码手册” 《主流》是青年社会学家陈默的观察随笔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新版,李娟译),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具洞察力的社会观察书”,上市4个月销量突破50万册,被读者称为“当代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