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世的“资本论”》:当资本的巨轮撞上生态的冰山,马克思的罗盘如何指引新航向? | 爱阅读
《人类世的“资本论”》:当资本的巨轮撞上生态的冰山,马克思的罗盘如何指引新航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让日本年轻人“重新发现马克思”的现象级著作
2023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日本经济学家斋藤幸平的《人类世的“资本论”》。这本272页的“小而锋利”的著作,脱胎于作者在NHK四集纪录片中的演讲,用“人类世”的地质学视角重构了马克思的生态批判。日文版上市两年销量突破50万册,斩获日本新书大奖、亚洲图书奖,被坂本龙一、上野千鹤子等学者盛赞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宣言”。
二、核心价值:撕开“绿色增长”的伪装,揭示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共生关系”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把“生态手术刀”,精准剖开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危机的本质:
破除“增长迷思”:当主流经济学家还在鼓吹“绿色GDP”时,斋藤用数据证明:全球锂矿开采导致智利地下水枯竭、刚果钴矿工人的血汗、电动汽车电池背后的生态债务——所谓“清洁能源”,不过是将污染从发达国家转嫁给全球南方的“空间性转嫁”。
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基因”:作者从马克思晚年手稿中挖掘出被忽视的生态思想,提出“去增长共产主义”理论:通过缩短工作时间、民主管理公共资源、以使用价值替代交换价值,实现“公平的可持续社会”。
唤醒“3.5%的革命”:斋藤引用社会学研究:只要有3.5%的人口以非暴力方式持续抗争,社会变革将不可阻挡。这一论断让读者意识到:应对气候危机,不是“托付给专家”,而是每个人的“必答题”。
个人触动:2024年夏天,我参与调研某新能源车企的供应链,发现其锂电池原料来自玻利维亚盐湖——当地居民因地下水被抽取而面临饮水危机。那一刻,斋藤笔下的“空间性转嫁”突然有了血肉:原来我们引以为傲的“绿色转型”,可能正踩着第三世界的脊梁。
三、内容亮点:从“气候法西斯主义”到“甜甜圈经济”,用跨学科视角重构批判框架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用“人类世”的棱镜,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地缘政治熔于一炉:
“气候法西斯主义”的预警:斋藤引用奥巴马“中国人若过上美国生活,地球将崩溃”的言论,揭露资本主义的“生态帝国主义”——通过技术垄断和资源掠夺,将气候危机转化为维持不平等的工具。
“甜甜圈经济”的实践路径:作者借鉴英国经济学家凯特·拉沃思的“甜甜圈模型”,提出“去增长共产主义”的三大支柱:社会基础(教育、医疗、住房)、生态天花板(碳排放、生物多样性)、民主生产(工人对生产资料的共同管理)。
“马克思的生态笔记”考古:斋藤在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过程中,发现马克思曾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持续模式”,如印加帝国的梯田农业、俄罗斯的村社制度——这些被工业化碾压的传统,或许藏着未来社会的密码。
金句点睛:
“资本主义的危机不是技术故障,而是制度性的‘心脏骤停’。”
“当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装饰资本主义时,就像给癌细胞涂上防晒霜——看似保护,实则助长。”
四、写作特点:用“学术脱口秀”风格,让硬核理论“破圈”
斋藤的笔法像一位“学术段子手”,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变得“好吃又好消化”:
数据轰炸+场景化案例:在批判“气候凯恩斯主义”时,他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印钞12万亿美元,却只有3%流向可再生能源”的数据,配合“发达国家用环保基金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信用,本质是‘用钞票买良心’”的比喻,让抽象理论瞬间“落地”。
跨学科比喻:将资本主义积累比作“气球充气”——当国内市场饱和,就吹大“全球化”气球;当气球快爆炸,又用“数字技术”“绿色金融”等“新气球”续命。这一比喻让读者直观理解:为何30年来,我们越“拯救”环境,危机越严重。
学术对话:书中多次引用马克思、波兰尼、沃勒斯坦的论述,形成“思想接力赛”。例如,在讨论“劳动异化”时,他将马克思笔下的“工厂工人被机器支配”,与当代“外卖骑手被算法支配”结合,证明:无论是蒸汽机还是算法,资本剥削的本质从未改变。
五、阅读体验:一场“烧脑”却“上瘾”的思想探险
真实体验:读前50页时,我被“人类世”“代谢断裂”“空间性转嫁”等概念炸得“脑容量告急”,但斋藤用“咖啡店的价值链”(咖啡豆种植→烘焙→零售)作为贯穿案例,让抽象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到“全球南方为发达国家承担了90%的生态成本”时,我忍不住拍案:“原来我喝的30元星巴克,只有3元是咖啡农的劳动价值!”
社会评价:
2023年,本书入选腾讯网“年度经济学图书”权力与政治经济学类别提名,评审意见写道:“它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理论武器,尤其在‘生态债务’‘气候正义’等前沿领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生命力。”
豆瓣读者“生态侠客”留言:“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每次气候峰会,发达国家总在‘画饼’——因为他们根本不想放弃‘用地球的未来换今天的奢侈’的特权。”
六、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一部“没有终章”的经典
学术价值:本书是第一部系统梳理马克思生态思想国际发展轨迹的著作,填补了“传统理论-当代现实”的分析框架空白。学者在“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章节提出的“利润率的平均化与地域发展不均衡”模型,被国际学术界誉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里程碑”。
社会意义:在“逆全球化”“气候危机”“AI革命”交织的今天,书中的“去增长共产主义”“气候正义杠杆”等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资源。例如,书中“北半球发达国家应率先削减消费,允许南半球发展”的论述,与中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形成跨时空呼应。
个人推荐:如果你对以下问题好奇,这本书会给你“思想暴击”:
为什么资本主义越发达,极端天气越频繁?
平台经济如何用“绿色认证”掩盖剥削?
普通人如何从“3.5%的革命者”做起?
最后一句安利:
“读《人类世的‘资本论’》,就像坐上一台‘思想时光机’——从19世纪曼彻斯特的纺织厂,到21世纪智利的锂矿,再到未来可能的‘去增长社会’,你会看到:马克思的罗盘从未过时,它只是换上了‘生态’的刻度,继续指引人类突破资本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