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烦恼》:在书包与课桌之间,找到成长的呼吸感 | 爱阅读
《上学的烦恼》:在书包与课桌之间,找到成长的呼吸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上学的烦恼》是教育心理学家李松蔚2024年推出的教育随笔集,结合20个真实学生案例,拆解“作业拖延”“考试焦虑”“同学矛盾”等常见上学难题。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像一把“心理瑞士军刀”,用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证明——教育的本质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学会与问题共处”。
二、内容亮点:在“作业本上的涂鸦”与“课间操的对话”中看见成长的褶皱
1.“拖延症”的逆向解法
书中最颠覆的案例,是“作业永远拖到最后一秒”的小明。李松蔚没有建议“制定时间表”,而是让他在作业本上画“进度怪兽”——每完成一页,就给怪兽添一件装备。这种“用游戏化对抗拖延”的细节,比任何鸡汤都更戳心——它告诉我们:改变不需要“完美计划”,从“玩起来”开始就够。
2.“考试焦虑”的呼吸训练
针对“一考试就拉肚子”的女生,作者设计了一套“考场呼吸操”: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重复3次。当她在数学考试中完成这套动作后,分数从60分升到了85分。这种“用身体记忆对抗心理压力”的智慧,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读者对“学习障碍”的误解。
3.“同学矛盾”的角色反转
书中记录了两个男生因“抢篮球场”打架后,老师让他们互换角色——打人者当“受害者”写日记,受害者当“调解员”提方案。当他们的日记里出现“原来他那天没吃早饭”“我其实想和他组队”时,矛盾自然消解。这种“用共情代替说教”的方法,没有煽情,却让人会心一笑。
这些细节不是空泛的“教育指南”,而是像一面镜子,照出教育中常见的误区:比如“用惩罚代替理解”“忽视孩子的情绪”“把问题当敌人”。
三、写作特点:把“教育难题”写成“生活喜剧”
李松蔚的笔法像“教育魔术师”,用“幽默比喻+场景还原”构建诗意:
描写作业拖延,他说“拖延症像一只会偷时间的猫,你越追它越跑”;
回忆考试焦虑,他写“考场上的心跳声像鼓点,但呼吸操能让它变成摇篮曲”;
每章结尾的“行动清单”像“教育工具箱”,比如“今天试试和孩子玩‘进度怪兽’游戏”。
这种“问题+解法+幽默”的写法,让书从“理论集”升级为“行动手册”。
四、阅读体验:像被“教育导师”拍肩的顿悟时刻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被“教育导师”拍肩唤醒:
看到“进度怪兽”的案例,突然想起自己曾因孩子拖延作业而大发雷霆——如果当时读了这本书,或许能更早理解“拖延是孩子在喊‘我需要帮助’”。
读到“呼吸操”的细节,才明白:所谓“抗压”,不过是“给情绪一个出口”的温柔智慧。
这种“被点醒”的感觉,比读10本“教育理论书”都更真实。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被低估的“教育革命手册”
尽管出版仅1年,这本书在微信读书已获9.2分,被读者称为“中国版《教育心理学入门》”。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与当前“双减政策”“学生心理健康”等社会热点高度契合。当家长纠结“如何平衡学业与成长”时,这本书提供的“李松蔚视角”,恰恰是破局的关键——它不美化教育,也不贩卖焦虑,而是教你“在问题里种出花”。
六、个人感悟:它像一盏“教育夜灯”
对我而言,这本书像一盏“教育夜灯”:
25岁时,它让我放下“必须当完美家长”的执念,转而珍惜那些“不完美但真实”的亲子瞬间——比如陪孩子用“进度怪兽”游戏完成作业,发现他眼里的光比任何成绩都珍贵。
30岁时,它让我在面对教育压力时选择“每周抽半天完全陪孩子玩”,避免重蹈“用辅导班代替陪伴”的覆辙。
最触动我的,是书中那句:“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园丁照看植物——你只需要提供阳光,剩下的交给时间。”——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智慧”,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专家”,而是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勇气。
七、总结:一本“反内卷”的教育指南
在这个“鸡娃焦虑”“教育内卷”蔓延的时代,《上学的烦恼》像一位“教育老友”,用最朴素的故事,讲透了最深刻的道理: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但“如何与问题共处”需要智慧。它不承诺“快速提分”,却能帮你重新看见成长的本质;它不贩卖焦虑,却能让你在压力中,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迷茫。
如果你正站在“鸡娃”或“放养”的十字路口,不妨翻开这本书——或许,你也会像那个“和孩子玩进度怪兽”的家长一样,在某个瞬间突然明白:“原来,我需要的不是更完美的教育方案,而是更柔软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