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如风似璧》:乱世中岭南女子的韧与光,一碗艇仔粥熬出的生命哲学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0

《如风似璧》:乱世中岭南女子的韧与光,一碗艇仔粥熬出的生命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岭南烟火气煮透历史的书

书名:《如风似璧》

作者:张欣(当代都市小说独流作家,代表作《浮华背后》《深喉》)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核心关键词:民国广州、三位女性、岭南美学、生存哲学

若说《红楼梦》是用诗词煮酒的贵族盛宴,《如风似璧》则是一锅用市井烟火熬透的艇仔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州,巨富之女苏步溪、名妓心娇、女佣阿麦,三位不同阶层的女性在战乱与命运中挣扎求生,最终用柔韧的姿态在时代的裂缝里种出花来。

二、核心价值:在不确定的时代,读懂“韧”的生存智慧

这本书最戳中我的,是它用岭南女子的故事,为当代人提供了对抗焦虑的生存锦囊

内卷”“躺平成为时代关键词,书中三位女性在战乱、疾病、背叛中展现的,像一剂清醒剂:

苏步溪:从被父母之命摧毁的才女独立行医的妇产科医生,她用学医救自己的觉醒,打破女性必须依附婚姻的枷锁;

心娇:从青楼名妓到被将军赏识的书法才女,再到战乱中重操旧业,她的能屈能伸藏着底层生存的智慧;

阿麦:被欺骗、被抛弃的女佣,最终在黑帮掌舵人鹏仔的回归中,用一碗深夜的艇仔粥,熬出了再苦也要活下去的倔强。

读者收获:

理解不是硬扛,而是像榕树一样,独自生长也能遮天蔽日的智慧;

学会在动荡中守住吃饭穿衣的生活本质,因为那些荣华富贵一丝一毫都抓不住,只得一碗救命的热粥,谢谢老天爷

三、内容亮点:80道粤菜、10种广府技艺,细节控的“文化考古”

张欣像一位岭南文化侦探,用显微镜般的细节,还原了民国广州的烟火气:

饮食图谱:书中罗列80余道粤菜,从九如海鲜舫的广西瑞露酒卤水掌翼,到街边走簋档的牛腩粉,甚至详细到炖品皇的秘诀——“要省,不如不吃;要省,不如不做。读着文字,仿佛能闻到虾饺的鲜、糖水的甜、蛇羹的醇;

器物隐喻:苏步溪视若珍宝的梅花琴,心娇亲手植于院落的菊花,鹏仔绑架儿子时骨肉相聚却各怀心思的细节,都藏着人物的精神密码;

文化符号:骑楼、园林、粤剧、南音、英歌舞……张欣用工笔白描将广府文化织成一张网,连女佣阿麦学助产师的选择,都暗合岭南人重实干的特质。

最惊艳的细节:

书中写心娇腌鸭蛋的秘方——“要选立夏以后生的鸭蛋,腌制前一个一个刷洗干净再晾干。这哪是腌蛋?分明是写岭南人再小的事也要做到极致的生活哲学。

四、写作特点:太极拳式的叙事,草蛇灰线见真章

张欣的笔法,像极了她书名来源的如封似闭(太极拳第九式)——收放自如,暗藏力道:

结构:三线叙事(苏步溪、心娇、阿麦)看似独立,实则通过鹏仔(黑帮掌舵人)串联,最终在战乱中的广州大背景下交汇,首尾呼应如太极推手;

语言:既有市井的鲜活(当街喝炖汤广州人从来不会感觉不妥),又有诗意的凝练(风中玉佩,有风之凌冽,又有玉之圆润);

隐喻:书名如风似璧谐音如封似闭,既指太极拳的招式,又暗合岭南文化低调隐忍,力道内敛的特质,更象征三位女性柔而固的生命状态。

最戳心的句子:

原来一棵树独自生长也可以遮天蔽日,阳光投射进来也只能在地上形成类似于梅花一样的斑点。”——苏步溪站在榕树下的独白,道尽了独立女性的觉醒。

五、阅读体验:像吃了一碗热乎的艇仔粥,暖胃更暖心

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民国广州的深夜大排档:

前10页:被苏步溪突发重症,几番生死的紧张感揪住心;

中间50页:跟着三位女性在战乱中打怪升级,时而为心娇的命运捏一把汗,时而为阿麦的坚韧破涕为笑;

最后30页:合上书,长舒一口气,却感觉心里被塞进了一团暖呼呼的韧”——原来,再乱的时代,也有人能活出梅花般的斑点

个人触动时刻:

读到阿麦在战乱中摆夜宵摊,烟尘滚滚,油烟满面,生活仍在继续时,突然想起自己去年失业时的焦虑。那一刻突然明白:不是不哭,而是哭完后继续熬粥、继续生活。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中国好书”到“五个一工程奖”,岭南文化的破圈之作

学术认证: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孟繁华:张欣发现了在当下生活中难以言说的人与事,她找到了一种有限度的自由

评论家陈思和:如风中玉佩,有风之凌冽,又有玉之圆润——这正是广东文化的魂。

读者反响:

豆瓣网友清言客读完立刻想去广州吃艇仔粥!原来美食背后藏着这么多生存哲学。

小红书博主岭南小厨跟着书学做如封似闭汤,发现薄利多销才是广府生意经的精髓。

奖项荣誉:

2024年3月入选中国好书推荐书目;

2024年8月获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2025年5月获第十三届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七、为什么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时代共鸣:在35岁危机”“AI取代人类的焦虑中,书中岭南女子的韧像一束光,照亮了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的答案;

文化价值: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民国风物志,而是用三位女性的命运,解码了岭南文化低调隐忍、力道内敛的精神基因;

文学享受:张欣的笔法,像一锅慢炖的老火汤——初尝是市井的鲜,细品是文化的醇,最后剩下一口的回甘。

最后,用书中最的一句话结尾:

女子看似柔弱,但其内核实际上坚固无比,正如晶莹剔透的美玉一般,实际上也十分坚韧。

这,或许就是《如风似璧》最想告诉我们的:再乱的时代,也要活成一块玉——有风的凌冽,更有玉的圆润。

“《如风似璧》:乱世中岭南女子的韧与光,一碗艇仔粥熬出的生命哲学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读罢“钢铁鲸鱼”,方懂“深海”的“双重面孔”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预言未来”的“海洋科幻圣经” 若要给《海底两万里》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19世纪的‘深海预言书’”。这部由法国科幻大师儒勒·凡尔纳(1828-1905)创作(1870年初版)的经典之作,是“海洋三部曲”...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 爱阅读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悍匪》是作家邵年于2020年出版的现实向刑侦小说,全文约42万字,以"8·17连环劫持案"为原型改编。故事围绕刑警队长周野与悍匪集团二把手林沉的博弈展开,通过七起案件层层剥开犯罪网络的根系。核心价值在...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基督何许人也》:当“神之子”的光环被历史照亮,我读懂了“信仰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认知的耶稣传”,用300页写透“历史与神学的交织” 《基督何许人也》(WhoIs Christ?)是英国神学家、历史学家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John Dominic Crossan)的...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在历史长河与思想星空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智慧脉络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冯友兰1948年创作的《中国哲学简史》,以38章的篇幅梳理从先秦到现代的哲学发展,提出“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的核心观点。作品被李泽厚称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入门经典”,入选“20世纪中文图...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黑死病与大航海之间的“经济变奏曲”,如何解码现代欧洲的“基因密码”?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汤普逊”与中世纪欧洲商队骆驼商队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宣布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新闻发呆。20世纪中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查尔斯·汤普逊...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 爱阅读

《烛烬》:一场在时间灰烬里打捞人性的暮年对话 去年深秋,我在老家老房子的阁楼里翻出一盏老铜烛台,烛泪凝结成深褐色的瘤,像凝固的时光。就在那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今晚一起读《烛烬》?”我鬼使神差地点了“好”——后来才明白,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有些书,要在你开始与时间和解时,才会真正走进你心里。...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 爱阅读

《住进森林里的日子》:在钢筋森林外,找回“自然呼吸”的能力 去年夏天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窒息感和“手机依赖症”折磨——凌晨两点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机械滑动朋友圈,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住进森林里的日子》。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沾着松脂香的木门:没有说教的“逃离都市”,没有刻意的“治愈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