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身份号019》:当数字成为第二张脸,我们该如何记住自己的心跳声?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8

《身份号019》:当数字成为第二张脸,我们该如何记住自己的心跳声?

最近翻完一本让我在深夜里反复摩挲书脊的科幻小说——《身份号019》。合上最后一页时,窗外的霓虹灯正透过纱窗在墙面投下斑驳的光斑,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用户ID:XXX发了好一会儿呆——原来我们早就在用数字给自己贴标签,只是从没想过,这张标签会变成枷锁。

一、基本信息:藏在赛博外壳下的“存在主义寓言”

《身份号019》是青年作家陈默2024年10月推出的新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首印10万册一周售罄,登上豆瓣科幻类新书热榜榜首,被读者称为赛博时代的《局外人》。作者曾在互联网公司做过五年用户增长产品经理,这份数据从业者的敏感让小说里的数字细节真实到扎心——比如主角林深用的情绪校准APP,界面设计和现在主流的心理健康软件几乎一模一样。

二、内容:当你的“喜怒哀乐”变成系统提示音

故事的主线很赛博:普通上班族林深在体检时被检测出身份异常,随后发现自己是某秘密实验室的实验体019”——他的情绪、记忆甚至社交关系,都被植入的身份号019绑定。但真正打动我的,是那些藏在科幻设定里的人间烟火

比如林深第一次用019结账时,便利店的智能屏弹出一行字:身份验证通过,情感波动值异常(当前值:4.2,建议调整至2.0-3.0)。他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刚才收银员多找了他十块钱,他下意识说了句谢谢,这本是最普通的礼貌,却被系统标记为情绪过载

再比如他翻出压在箱底的旧相册,一张小学毕业照掉出来:照片边缘卷着毛边,背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小深笑起来真像春天。而同一章的系统日志里,实验室的记录是:实验体019,情感模块评分3.2(基准值:5.0),建议加强快乐行为训练。

这些细节像一根细针,轻轻挑开了数字便利的糖衣——当我们习惯了用点赞数衡量人际关系,用消费记录定义生活品质,用情绪评分管理自我,是不是也在把自己变成另一个019

三、写作特点:冷峻赛博风里藏着“会呼吸的温度”

陈默的文字有种奇妙的反差感:他用最冷静的笔调写最滚烫的情感。比如林深被实验室强制注射情绪抑制剂时,作者没有写他如何挣扎,而是描写针管推进皮肤时,他想起上周在地铁上,有个穿红棉袄的老奶奶硬塞给他一颗水果糖,糖纸在他口袋里窸窸窣窣响了一路”——这种无关紧要的温暖,反而比嚎啕大哭更有冲击力。

小说的结构也像精密齿轮:现实线是林深寻找019真相的日常,回忆线穿插着他作为实验体的童年碎片(比如第一次被植入身份号时,护士摸他的头说别怕,以后你会有个好记的名字),两条线在数字真实的碰撞中逐渐交织。最妙的是记忆碎片的设计——它们总在不经意间跳出来,像被按了快进键的老电影,画面带着雪花噪点,声音忽远忽近,却比任何高清回忆都更鲜活。

四、阅读体验:像被人轻轻戳了一下“数字麻木症”

我是周末在咖啡馆读的这本书。读到第三章时,邻桌的女生正对着手机叹气:我朋友圈三天可见,到底是谁在看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和林深有点像——我们都在用数字屏障保护自己,却也把自己困在了屏障里。

最戳我的是林深和楼下修鞋匠老周的互动。老周不知道什么是身份号,总说小深啊,你这孩子最近怎么老皱眉头?来,我给你修修鞋,坐会儿喝杯茶。有次林深被系统警告情绪异常,蹲在老周的修鞋摊前发呆,老周递来一杯茉莉花茶:小伙子,茶要慢慢喝,日子也要慢慢过。那一刻,滚烫的茶杯贴着掌心,林深突然哭了——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原来有人记得我该怎么活着

合上书时,我摸了摸自己的手腕(那里没有红色纹路,但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今日步数、心率、睡眠质量)。突然想起上周和妈妈视频,她兴奋地说:我刚学会用你推荐的那个拍照软件,给你拍了好多照片!可我当时正赶报告,随便回了句挺好的,现在想起来,她的照片可能还躺在微信收藏里,我没点开看过。

五、核心价值与社会共鸣:在“数字洪流”里,做自己的“原住民”

《身份号019》最珍贵的,是它没有贩卖反科技的焦虑,而是抛出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我们的身份、情感甚至记忆都能被数据定义,真实的自我到底该如何安放?​​

这个问题太切中当下的痛点了。最近人脸识别第一案二审宣判、某平台用户数据泄露事件频上热搜,我们一边享受着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一边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变成数据库里的一串0和1。林深的故事像一面镜子——他没有摧毁系统,也没有彻底逃离数字世界,而是学会了在019之外,重新定义自己:我是林深,首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身份号019。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抄在笔记本上:数据能计算心跳的频率,却算不出心跳里藏着的,是妈妈煮的热粥香。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数字生活的新认知——科技不该是切割真实的刀,而应该是连接真实的桥。

六、评价与影响力:比“科幻”更重要的是“照见现实”

作为科幻小说,《身份号019》的专业度扎实:实验室的情绪校准技术、记忆碎片的存储逻辑、身份号的加密规则,都有合理的科学框架。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豆瓣上有读者留言:读完三天没敢刷脸支付,总觉得自己也被编了个号码。更意外的是,它引发了职场人的共鸣: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在评论区说:我们每天给用户打标签、做画像,却差点忘了,每个ID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目前,这本书已经被列入多所高校的科技伦理选修课参考书目,甚至有科技公司把避免过度数据化用户的条款写进了产品设计规范。我想,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它不仅讲了一个故事,更让我们在故事里看见自己。

七、它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开始“笨拙”地对抗数字标签

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我每天要处理无数用户数据:点击量、停留时长、转化率……这些数字曾是我的KPI勋章,但现在我总觉得,它们像一层又一层的滤镜,遮住了用户最真实的样子。

读《身份号019》时,我总会想起上个月遇到的一个用户:她在我们的APP里只点了三次老年机字体按钮,评论区留了一句眼睛花了,大字看着舒服。以前我可能会把这归类为低活跃用户,但现在我让团队加了一个长辈模式的隐藏入口——不为数据,只为那个可能在深夜里眯着眼睛翻手机的老人。

合上书的那个夜晚,我给妈妈打了个视频电话,专门让她翻出给我拍的照片:这张是你包的饺子,皮儿破了,像小花;这张是我小时候爬树摔了,你举着扫帚追我……”屏幕里的她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而我突然发现,那些没被打分的情绪,才是生活里最珍贵的高光时刻

最后,想把书里另一句让我鼻酸的话送给大家:他们给我编了019的号,却忘了给我装一颗会疼的心。可我心口的位置,早就刻满了妈妈的声音、老周的茶香,还有风里飘着的糖画甜。

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在数字洪流里,你有多久没认真听听自己的心跳声了?

“《身份号019》:当数字成为第二张脸,我们该如何记住自己的心跳声?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复活》:一场关于“灵魂重生”的“人性实验室” | 爱阅读

《复活》:一场关于“灵魂重生”的“人性实验室”​ 一、书籍基本信息:批判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与“灵魂手术刀” 《复活》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于189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创作历时十年),以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为陪审员重逢沦为妓女的玛斯洛娃为主线,通过两人“从堕落至...

《怪物》:当“异常”撞进日常,我读懂了“怪物”最温柔的“生存寓言” | 爱阅读

《怪物》:当“异常”撞进日常,我读懂了“怪物”最温柔的“生存寓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人性寓言的“社会切片”,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怪物》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深灰色底色上,一只布满裂痕的陶瓷手(指尖沾...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 爱阅读

《海底两万里》:一场穿越时空的蓝色狂想曲   “如果你曾渴望挣脱现实的枷锁,在无边的自由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请随我潜入这片深蓝。”这是我第三次翻开《海底两万里》时写下的第一句话。每一次重读,都像被卷入一场裹挟着咸涩海风的精神风暴,而这一次,我想把这份震撼传递给你。 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儒...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 爱阅读

《赫索格》:当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一面镜子,我们照见了什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书信写就的知识分子心灵史诗” 《赫索格》是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于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获普利策文学奖(1965)、美国国家图书奖(1965),被《纽约时报》评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犹太小说”。...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 爱阅读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在末日与重生间,解码江湖的终极生存法则 一、书籍基本信息:末日江湖的生态启示录 《最终的江湖之十涯》是网络作家十涯客于2025年在晋江文学城连载的"武侠+生态寓言"跨界小说,全文约78万字。小说以"江湖末日倒计时"为核心设定,将传统武侠与生态学理论融合,构建了"十种江湖生...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 爱阅读

《中国乡约制度》:一本藏着传统乡村“相处密码”的活化石手册 拿到《中国乡约制度》时,我正坐在老家的晒谷场上。蝉鸣裹着稻穗的清香钻进书页,封面上那句“中国乡村的秩序,不在官府的文书里,而在乡约的诵读声中”像一根细针,“叮”地挑开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原来那些“鸡毛蒜皮”的乡邻往来,早被古人...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用“马克思主义手术刀”重构传统思想的现代图谱 一、书籍基本信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哲学解剖学” 1937年,当中国哲学界还在“玄学循环”与“科学主义”之间摇摆时,张岱年以一部《中国哲学大纲》劈开了传统研究的“认知迷雾”。这位融合中西哲学的学者,用“辩证唯物论”与“问题...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我用半年,读懂了“东西方灵魂的对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对比写尽哲学”的“中西思想入门指南” 若要快速定位《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冯友兰、张东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简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中国哲学史泰斗冯友兰与西方哲学研究者张东辉的“跨...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到“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