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号019》:当数字成为第二张脸,我们该如何记住自己的心跳声? | 爱阅读
《身份号019》:当数字成为第二张脸,我们该如何记住自己的心跳声?
最近翻完一本让我在深夜里反复摩挲书脊的科幻小说——《身份号019》。合上最后一页时,窗外的霓虹灯正透过纱窗在墙面投下斑驳的光斑,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用户ID:XXX”发了好一会儿呆——原来我们早就在用数字给自己“贴标签”,只是从没想过,这张标签会变成枷锁。
一、基本信息:藏在赛博外壳下的“存在主义寓言”
《身份号019》是青年作家陈默2024年10月推出的新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首印10万册一周售罄,登上豆瓣“科幻类新书热榜”榜首,被读者称为“赛博时代的《局外人》”。作者曾在互联网公司做过五年用户增长产品经理,这份“数据从业者的敏感”让小说里的数字细节真实到扎心——比如主角林深用的“情绪校准APP”,界面设计和现在主流的心理健康软件几乎一模一样。
二、内容:当你的“喜怒哀乐”变成系统提示音
故事的主线很“赛博”:普通上班族林深在体检时被检测出“身份异常”,随后发现自己是某秘密实验室的“实验体019”——他的情绪、记忆甚至社交关系,都被植入的身份号“019”绑定。但真正打动我的,是那些藏在科幻设定里的“人间烟火”。
比如林深第一次用“019”结账时,便利店的智能屏弹出一行字:“身份验证通过,情感波动值异常(当前值:4.2,建议调整至2.0-3.0)。”他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刚才收银员多找了他十块钱,他下意识说了句“谢谢”,这本是最普通的礼貌,却被系统标记为“情绪过载”。
再比如他翻出压在箱底的旧相册,一张小学毕业照掉出来:照片边缘卷着毛边,背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小深笑起来真像春天”。而同一章的系统日志里,实验室的记录是:“实验体019,情感模块评分3.2(基准值:5.0),建议加强‘快乐’行为训练。”
这些细节像一根细针,轻轻挑开了“数字便利”的糖衣——当我们习惯了用“点赞数”衡量人际关系,用“消费记录”定义生活品质,用“情绪评分”管理自我,是不是也在把自己变成另一个“019”?
三、写作特点:冷峻赛博风里藏着“会呼吸的温度”
陈默的文字有种奇妙的“反差感”:他用最冷静的笔调写最滚烫的情感。比如林深被实验室强制注射“情绪抑制剂”时,作者没有写他如何挣扎,而是描写“针管推进皮肤时,他想起上周在地铁上,有个穿红棉袄的老奶奶硬塞给他一颗水果糖,糖纸在他口袋里窸窸窣窣响了一路”——这种“无关紧要”的温暖,反而比嚎啕大哭更有冲击力。
小说的结构也像精密齿轮:现实线是林深寻找“019”真相的日常,回忆线穿插着他作为实验体的童年碎片(比如第一次被植入身份号时,护士摸他的头说“别怕,以后你会有个好记的名字”),两条线在“数字”与“真实”的碰撞中逐渐交织。最妙的是“记忆碎片”的设计——它们总在不经意间跳出来,像被按了快进键的老电影,画面带着雪花噪点,声音忽远忽近,却比任何“高清回忆”都更鲜活。
四、阅读体验:像被人轻轻戳了一下“数字麻木症”
我是周末在咖啡馆读的这本书。读到第三章时,邻桌的女生正对着手机叹气:“我朋友圈三天可见,到底是谁在看啊?”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她和林深有点像——我们都在用“数字屏障”保护自己,却也把自己困在了屏障里。
最戳我的是林深和楼下修鞋匠老周的互动。老周不知道什么是“身份号”,总说“小深啊,你这孩子最近怎么老皱眉头?来,我给你修修鞋,坐会儿喝杯茶”。有次林深被系统警告“情绪异常”,蹲在老周的修鞋摊前发呆,老周递来一杯茉莉花茶:“小伙子,茶要慢慢喝,日子也要慢慢过。”那一刻,滚烫的茶杯贴着掌心,林深突然哭了——不是因为委屈,而是“原来有人记得我该怎么活着”。
合上书时,我摸了摸自己的手腕(那里没有红色纹路,但手机屏幕亮着,显示着今日步数、心率、睡眠质量)。突然想起上周和妈妈视频,她兴奋地说:“我刚学会用你推荐的那个拍照软件,给你拍了好多照片!”可我当时正赶报告,随便回了句“挺好的”,现在想起来,她的照片可能还躺在微信收藏里,我没点开看过。
五、核心价值与社会共鸣:在“数字洪流”里,做自己的“原住民”
《身份号019》最珍贵的,是它没有贩卖“反科技”的焦虑,而是抛出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我们的身份、情感甚至记忆都能被数据定义,“真实的自我”到底该如何安放?
这个问题太切中当下的痛点了。最近“人脸识别第一案”二审宣判、某平台用户数据泄露事件频上热搜,我们一边享受着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一边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变成数据库里的一串0和1”。林深的故事像一面镜子——他没有摧毁系统,也没有彻底逃离数字世界,而是学会了在“019”之外,重新定义自己:“我是林深,首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身份号019。”
书里有句话我反复抄在笔记本上:“数据能计算心跳的频率,却算不出心跳里藏着的,是妈妈煮的热粥香。”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数字生活”的新认知——科技不该是切割“真实”的刀,而应该是连接“真实”的桥。
六、评价与影响力:比“科幻”更重要的是“照见现实”
作为科幻小说,《身份号019》的专业度扎实:实验室的“情绪校准技术”、记忆碎片的存储逻辑、身份号的加密规则,都有合理的科学框架。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豆瓣上有读者留言:“读完三天没敢刷脸支付,总觉得自己也被编了个号码。”更意外的是,它引发了职场人的共鸣:很多互联网从业者在评论区说:“我们每天给用户打标签、做画像,却差点忘了,每个ID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目前,这本书已经被列入多所高校的“科技伦理”选修课参考书目,甚至有科技公司把“避免过度数据化用户”的条款写进了产品设计规范。我想,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它不仅讲了一个故事,更让我们在故事里看见自己。
七、它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开始“笨拙”地对抗数字标签
作为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我每天要处理无数用户数据:点击量、停留时长、转化率……这些数字曾是我的“KPI勋章”,但现在我总觉得,它们像一层又一层的滤镜,遮住了用户最真实的样子。
读《身份号019》时,我总会想起上个月遇到的一个用户:她在我们的APP里只点了三次“老年机字体”按钮,评论区留了一句“眼睛花了,大字看着舒服”。以前我可能会把这归类为“低活跃用户”,但现在我让团队加了一个“长辈模式”的隐藏入口——不为数据,只为那个可能在深夜里眯着眼睛翻手机的老人。
合上书的那个夜晚,我给妈妈打了个视频电话,专门让她翻出给我拍的照片:“这张是你包的饺子,皮儿破了,像小花;这张是我小时候爬树摔了,你举着扫帚追我……”屏幕里的她笑得眼睛弯成月牙,而我突然发现,那些没被打分的“情绪”,才是生活里最珍贵的“高光时刻”。
最后,想把书里另一句让我鼻酸的话送给大家:“他们给我编了019的号,却忘了给我装一颗会疼的心。可我心口的位置,早就刻满了妈妈的声音、老周的茶香,还有风里飘着的糖画甜。”
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在数字洪流里,你有多久没认真听听自己的心跳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