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手电筒》:一束光,照亮了时光里最柔软的褶皱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9

《手电筒》:一束光,照亮了时光里最柔软的褶皱

上周整理旧物时,我在抽屉最深处翻出一只锈迹斑斑的塑料手电筒——它是我七岁生日时,爷爷用攒了三个月的鸡蛋票换的。按下开关,那束昏黄的光依然能穿透三十年的岁月,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拍了拍记忆的肩膀。合上《手电筒》时,我盯着书脊上的烫金logo(一只圆头圆脑的手电筒),突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有些东西会旧,会丢,会被人遗忘在角落;但有些光,一旦被点亮,就永远不会熄灭。​​

一、基本信息:藏在旧物里的“时光探测器”

《手电筒》是作家陈默的短篇故事集(国内由新经典文化2024年推出),上市两个月销量破15万册,登上豆瓣读书2024年度温暖文学榜榜首。全书12万字,由12个独立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以手电筒为核心意象:乡村夜晚找走失的小羊、矿工下井前给妻子留的光明信号、奶奶用手电筒在墙上投出的星星影子……这些故事像散落的星子,被手电筒这根线串成了一条温柔的银河。

书腰上印着编辑的话:这不是一本怀旧书,而是一台时光探测器’——当你按下故事的开关,那些被岁月蒙尘的温暖,会重新照亮你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二、内容亮点:光束里的“人间微雕”

书中最让我鼻酸的,是《夜路》那篇。故事里的是个留守儿童,父母在南方打工,爷爷是村里的守林员。每到雷雨夜,爷爷总会揣着手电筒去村口接放学。有天暴雨突至,山路被冲垮,躲在岩石下哭,远远看见一道昏黄的光劈开雨幕——是爷爷,他的胶鞋陷在泥里,裤腿撕开一道口子,手电筒的光却始终稳稳地照着的方向。后来才知道,那支手电筒是爷爷攒了半年的钱买的,电池是他用旧收音机拆的,他说:娃怕黑,这光得比月亮还亮。

这样的光束细节在书里像散落的琥珀:矿工老周下井前,总用手电筒在妻子晾的衣服上照三圈——一圈照领口,一圈照袖口,第三圈照裤脚,他说:这样她收衣服时,就能摸到我手心的温度。;奶奶去世后,翻出她的旧木箱,里面躺着一支儿童手电筒,电池早已耗尽,可镜片上还留着她用指甲抠的小月亮,那是五岁时非要她买的魔法灯

最妙的是作者对的隐喻:手电筒的光不只是照明,更是连接”“守护记忆。它照见过留守儿童的眼泪,照见过矿工夫妻的牵挂,照见过祖孙间没说出口的爱。这些微小的光,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动人。

三、写作特点:像用手电筒扫过旧相册的“温柔白描”

陈默的文字像老台灯的光——不刺眼,却足够温暖。他不用感人”“催泪这类词,偏爱用生活化的白描让故事起来。比如写《夜路》里的爷爷:他的背驼得像座老拱桥,可手电筒举得老高,光落在泥地上,把我的影子拉得比他还长。我踩着他的影子走,听着他的胶鞋吱呀吱呀响,突然觉得,这雨再大,也没那么可怕了。

书的结构更像手电筒的光束:每个故事独立成篇,却通过的意象串联成一个整体。最让我惊艳的是细节的呼吸感:手电筒的塑料外壳上有咬痕(是孩子急哭时啃的),电池仓里塞着半张皱巴巴的糖纸(是奶奶偷偷塞的),开关按钮磨得发亮(是爷爷每天用的次数太多)——这些细节不是为了真实而真实,而是让读者一闭眼,就能摸到那只手电筒的温度,闻到雨夜里泥土的腥气。

最戳人的是留白艺术:作者从不直接说爱很深,而是写爷爷把手电筒塞进手里时,粗糙的指腹蹭过的手背;写老周下井前,妻子把他的饭盒塞得鼓鼓的,却只说早点回来;写奶奶去世后,按动那只旧手电筒的开关,黑暗里突然亮起一点微光——原来是电池漏液,在镜片上结了层盐晶,像极了奶奶生前总给贴的星星贴纸。这些没说出口的温柔,比直白的抒情更有力量。

四、阅读体验:一场“从黑暗走向光”的心灵归程

我是深夜加班后翻开这本书的——电脑屏幕的冷光刺得眼睛发酸,手机消息弹窗不断:方案改第三版”“明早九点会议。可当我读到《夜路》里爷爷的手电筒光,把我的影子拉得比他还长时,我突然关掉了电脑,走到窗边。

楼下的路灯坏了,小区里黑黢黢的。我摸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光束扫过单元门的台阶,扫过墙角的绿萝,扫过停在路边的电动车。这时,隔壁楼的阿姨探出头:是小周吧?你家灯咋没开?我笑着应了声,突然懂了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是远处的霓虹、璀璨的舞台,可原来最暖的光,就在身边——是有人等你回家的那盏灯,是有人怕你摔倒的那束光,是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最平凡的被需要​​

现在的我,会在下班路上关掉手机手电筒,抬头看看月亮;会在孩子怕黑时,和他一起用手电筒在墙上画恐龙;会在爷爷生日时,送他一支新的手电筒——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想告诉他:你当年照亮的路,我一直记得。

五、评价与影响力:一本“让旧物重新发光”的温暖证词

这本书的口碑在读者圈里被称为现象级治愈书。小红书上有位用户发起寻找你的手电筒故事’”话题,一周内收到2万多条留言,有人写爸爸用手电筒给我照过200次夜路,有人写奶奶的手电筒是我童年的星星。书评人@阿读在推荐语中写道:陈默用最朴素的文字,完成了一场对旧物的温柔致敬。他告诉我们:那些被我们嫌过时’‘土气的老物件,其实藏着最珍贵的时光——它们是时光的琥珀,是记忆的容器,是我们和过去对话的传声筒

从社会价值看,它精准回应了当代人的情感疏离:在手机不离手”“社交数字化的今天,我们总在追逐即时的连接,却忘了面对面的温暖才是最珍贵的。《手电筒》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藏在便捷背后的孤独;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重新发现平凡美好的门——它让我们明白:​​所谓幸福,从来不在远方的诗里,而在身边的光中:是孩子的一声妈妈,是爱人的一句早点回家,是老物件里藏着的、没被岁月冲淡的爱。​​

六、属于我的“光的觉醒”

合上书时,我把那只旧手电筒擦得锃亮,放在书桌上。每当深夜写作累了,我会按下开关,看那束昏黄的光漫过稿纸——它照见的不仅是文字,更是那些被我遗忘的、最珍贵的时光:爷爷的胶鞋声、奶奶的糖纸、暴雨夜里的那双手。

书里有句我最爱的话:​​手电筒的光很弱,弱得照不亮整条路;可它又很强,强得能照亮心里的路——那些被我们藏在角落的温暖,那些被我们忘记的被需要,都在这束光里,重新活了过来。​​

这个周末,不妨翻出你抽屉里的旧物:一只旧手表、一个缺角的瓷杯、一支生锈的钢笔……它们或许不好看,或许不实用,但它们一定藏着一段故事、一束光。试着用手电筒照照它们,你会看见:原来时光从未走远,它只是藏在旧物里,等着你,按下开关

“《手电筒》:一束光,照亮了时光里最柔软的褶皱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 爱阅读

《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的“经济血脉图谱”,如何解码现代金融的底层逻辑?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伦敦金融城线稿的《货币、信用与商业》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银行推出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新闻发呆。1923年的英国剑桥,已逾八旬的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书桌前写...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 爱阅读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罢“灵魂的诗笺”,方懂“生命的原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用诗写就人生哲学”的“东方哲人” 若要给《纪伯伦散文诗全集》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20世纪的‘灵魂诗笺’”。这部由黎巴嫩诗人、哲学家卡里·纪伯伦(1883-1931)创作(1923年初版,后结集为《先知...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 爱阅读

《做一个内核稳定的成年人》:当情绪不再“随风倒”,我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定海神针” 去年深秋,我在加班到凌晨的地铁上刷到这本书的试读片段,立刻被吸引住了:“你不是玻璃心,是还没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那一刻,我盯着手机屏幕,想起上周因为同事一句“你这个方案不行”,躲在卫生间哭了半小时的自己——...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 爱阅读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在代码森林里寻找创新的基因序列 一、书籍基本信息:硅谷神话的"管理解剖刀" 《重新定义公司》是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与前产品副总裁乔纳森·罗森伯格2014年合著的企业管理著作,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数字时代的管理圣经"。中信出版社2023年推出的案例版...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 爱阅读

《庄稼人》:在土地褶皱里打捞消失的匠人精神与乡愁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追赶的乡土史诗 《庄稼人》是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潜心七年的非虚构力作,2024年7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作为“中国乡存丛书”第八部,这部18万字的散文集以湖南永兴县八公分村为样本,聚焦1970-1990年代四十余...

《追求卓越》:解锁卓越企业的密码,一本写给奋斗者的管理圣经 | 爱阅读

《追求卓越》:解锁卓越企业的密码,一本写给奋斗者的管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管理界的“武功秘籍” 《追求卓越》由托马斯·彼得斯与罗伯特·沃特曼合著,2020年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两位作者深入美国62家大企业调研后,提炼出的“卓越企业八大特征”——...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时间的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珍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文字搭建的“时间博物馆”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耗尽一生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首卷《在斯万家那边》出版于1913年,全七卷完成于1927年。这部被译林出版社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以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