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芙蓉镇》:在时代浪潮里,看见小人物的坚韧与人间烟火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3)读一读36

《芙蓉镇》:在时代浪潮里,看见小人物的坚韧与人间烟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

《芙蓉镇》是当代作家古华的长篇小说,初版于1981年,曾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更被称为一部浓缩的中国乡村当代史。全书320页,经典版本封面满是乡土烟火气”——青灰色底色上,手绘出湘西芙蓉镇的石板街,街旁是挂着米豆腐招牌的小店,炊烟袅袅升起,下方用毛笔字写着时代再乱,也压不垮想好好过日子的心。自出版以来,该书被译为英、法、德等20余种语言,长期入选中国当代文学必读书单,豆瓣评分8.7,评论区满是读得又哭又笑”“想起外婆家的小镇的共鸣。1986年,该书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同样成为经典,更让芙蓉镇米豆腐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文学评论家冯牧评价其用湘西的烟火气,煮出了时代的酸甜苦辣,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乡村史诗

二、书籍内容

故事以湘西芙蓉镇为舞台,聚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末的乡村变迁,围绕米豆腐西施胡玉音的命运展开:胡玉音和丈夫黎桂桂在镇上开了家米豆腐店,她做的米豆腐滑嫩爽口,每天清晨,石板街上都飘着米豆腐的香气,小店成了镇上人的聚集地”——老人来喝碗热汤,年轻人来聊家常,连路过的挑夫都要停下吃一碗再赶路。可平静的日子被时代浪潮打破:胡玉音因日子过得好被批斗,丈夫被迫害致死,她从米豆腐西施变成五类分子,只能在镇上扫街度日。即便如此,她也没丢了好好过日子的念头:扫街时偷偷藏起几颗黄豆,想等以后再做米豆腐;遇到同样落难的右派分子秦书田,两人在困境里相互取暖,偷偷教镇上的孩子认字,在扫街的路上唱几句山歌。后来时代变迁,胡玉音重新开起米豆腐店,石板街上再次飘起熟悉的香气,只是店里多了秦书田的身影,也多了些珍惜当下的从容。故事里没有英雄式的逆袭,全是小人物在时代里的挣扎与坚守”——比如胡玉音扫街时,看到孩子盯着别人碗里的米豆腐咽口水,就偷偷从怀里摸出块烤红薯递给孩子;秦书田被批斗后,还在深夜偷偷写日记,记录下今天看到的晚霞,像极了老家的样子。每个细节都藏着苦日子里的甜,真实得让人心疼又温暖,像极了每个在生活里不认输的普通人。

三、写作特点

古华最厉害的本事,是能把时代的厚重藏在湘西的烟火气里,像用文字给读者煮了碗热乎的米豆腐,初尝鲜辣,细品却满是人生的滋味。比如写胡玉音做米豆腐的场景:天还没亮,胡玉音就起来磨黄豆,石磨转得吱呀响,黄豆的香气混着水汽飘满小院。她把磨好的豆浆倒进大锅里,柴火噼啪作响,锅里的豆浆慢慢泛起泡沫,她用勺子轻轻撇去浮沫,动作熟练得像在呵护宝贝。等米豆腐蒸好,切成小块放进碗里,浇上辣椒油、酱油、葱花,一碗热气腾腾的米豆腐就成了——石板街上的老主顾早就等在门口,闻着香味就喊玉音,给我来一碗,多放辣’”;再写胡玉音扫街的片段:清晨的石板街结着薄霜,胡玉音拿着扫帚,一下一下地扫着落叶。扫帚把磨得手心发疼,她却不敢停下——要是扫得慢了,又要被批评。扫到街角时,她看到一只流浪猫缩在墙角发抖,就从怀里摸出块早上没吃完的红薯,掰成小块放在猫面前。猫怯生生地吃着,她蹲在旁边看着,嘴角偷偷往上扬,好像忘了自己刚被批斗过的委屈。没有华丽的修辞,却用磨黄豆”“喂流浪猫这些小细节,让时代的苦人性的暖看得见、摸得着,读者仿佛能站在那个米豆腐店前、那个石板街上,连空气里的辣椒油味霜气都能到。另外,书中的湘西方言与民俗描写极具特色,比如把日子苦比作吃没放糖的米豆腐,辣得眼泪直流,却还想再吃一口,把坚韧比作石板街的青石板,被踩了几十年,还是平平整整,读起来像听湘西老人讲故事,亲切又有烟火气。

四、阅读体验

我是在一个暑假去湘西旅行时翻开这本书的,当时住在凤凰古城的一家民宿里,民宿楼下就有个卖米豆腐的小摊。每天清晨,我都会去买一碗米豆腐,看着老板娘磨黄豆、切米豆腐,像极了书中的胡玉音。读到胡玉音做米豆腐招待主顾那段时,我看着碗里的米豆腐,突然想起外婆——外婆以前在老家镇上也开过小卖部,每天早起蒸包子、煮稀饭,来买东西的街坊邻居都爱和她聊天,外婆总说日子再难,能让大家吃口热的,就值了。尤其是看到胡玉音扫街时喂流浪猫时,我想起去年冬天,在小区里遇到一只流浪狗,我给它喂了点狗粮,后来它每天都在楼下等我——原来不管在哪个时代,小人物的善意都一样温暖。合上书时,我又去楼下买了碗米豆腐,老板娘笑着问姑娘,今天还多放辣吗,我点点头,吃着米豆腐,突然觉得《芙蓉镇》不是写过去的故事,是写每个想好好过日子的人,心里又沉又暖,像喝了碗热乎的米豆腐汤。

五、书籍核心价值

它最大的价值,是帮读者在时代的浪潮里,读懂好好过日子的力量。现在很多人在内卷”“焦虑里挣扎,总觉得日子太难,撑不下去了,却忘了不管时代怎么变,想好好活的念头,就是最硬的底气。但这本书告诉你,苦难不是生活的全部,再难的日子里,也能找到甜:胡玉音失去丈夫、被批斗扫街,却没丢了做米豆腐的手艺,没丢了对人的善意;秦书田被打成右派,却没丢了写日记、教孩子认字的热爱。读完你会明白,小人物的坚韧,才是时代里最动人的风景”——就像书中说的就算被压得抬不起头,只要还能闻到米豆腐的香味,就还能好好过日子。此外,它还让读者看见人间烟火的意义:米豆腐店的热气、石板街的聊天声、街坊邻居的互相帮衬,这些烟火气不是琐碎,是支撑人活下去的温暖,在当下快节奏、少交流的时代,这份对烟火气的珍视,格外珍贵。

六、书籍内容亮点

最独特的是“‘以小食见大时代的叙事巧思”——古华没有用宏大视角讲历史,而是把时代的变迁藏在一碗米豆腐里:米豆腐店的开张与关闭、米豆腐的香味浓与淡,都对应着时代的起伏。比如胡玉音的米豆腐店生意好时,是镇上日子太平的象征;米豆腐店被查封时,是时代动荡的开始;后来米豆腐店重新开张,是生活回归正轨的信号。一碗小小的米豆腐,成了时代的晴雨表,比任何历史课本都更能让读者感受时代对普通人的影响。另外,书中湘西民俗的细节描写也很戳人:比如镇上的赶秋节,大家穿着民族服装,跳摆手舞、唱山歌;胡玉音做米豆腐用的青石磨,是祖上传下来的,磨盘上刻着好好吃饭,好好过日子的字样。这些细节让芙蓉镇不再是虚构的小镇,而是有血有肉、有烟火气的湘西家园,让读者仿佛走进了芙蓉镇,和胡玉音一起经历那些苦与甜。

七、个人与社会评价

从个人角度说,《芙蓉镇》是我读懂好好过日子的钥匙。之前我总觉得日子要过得光鲜才算好,所以拼命追求更好的工作”“更贵的东西,却常常觉得累。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好好过日子不是过得光鲜,是就算难,也不丢了对生活的热爱”——像胡玉音一样,就算扫街,也会喂流浪猫;像外婆一样,就算开小破店,也会热情招待街坊。现在我不再强迫自己追求完美,而是每天早起做顿早餐、周末和朋友逛菜市场,反而觉得日子踏实多了。这本书让我学会在平凡里找甜,在苦难里守暖

从社会评价来看,《芙蓉镇》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里程碑。作家王蒙评价古华用一碗米豆腐,写透了中国乡村的时代变迁,没有刻意的反思,却比任何反思都更有力量;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称其“‘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小镇的名字,更是中国乡村的缩影,书中的人物与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最本真的坚韧与善良;就连《人民日报》都曾评论《芙蓉镇》让我们明白,不管时代怎么变,好好过日子的信念,永远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在当下乡村振兴成为社会热点的时代,该书更被频繁提及,有学者称其为我们理解乡村的过去与现在提供了重要视角,乡村的烟火气,永远是中国人的根

八、书籍与社会热点的关联

它正好戳中当下年轻人反焦虑向往烟火气的痛点。现在很多年轻人被内卷”“躺平裹挟,一边焦虑过得不够好,一边又不知道怎么才算好,而《芙蓉镇》告诉大家,好的生活不是别人眼里的光鲜,是自己心里的踏实’”——就像胡玉音的米豆腐店,不是什么大生意,却能让她在苦难里找到归属感。另外,书中乡村烟火气的描写,也契合当下年轻人向往乡村生活的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逃离大城市,去乡村开民宿、做手工、卖农产品,像胡玉音一样,在乡村找到好好过日子的方式。这本书提醒我们,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是烟火气的发源地,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此外,书中小人物互助的情节,也契合当下社区互助的热点,比如胡玉音落难时,街坊偷偷给她送粮食;秦书田被批斗时,孩子偷偷给他塞糖,这种普通人的善意,正是当下社会需要的温暖力量

九、书中经典句子分享

1.日子就像碗里的米豆腐,有辣有咸,有热有凉,可只要你愿意吃,总能尝出点甜来——就算被压得抬不起头,闻着米豆腐的香味,就还能好好活下去

2.时代再乱,也乱不了想好好过日子的心;石板街再滑,也挡不住想往前走的脚——人活着,不就是为了这口烟火气,这份踏实劲吗?

十、总结

《芙蓉镇》不是一本只写过去的反思小说,是一本写透生活本质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一碗米豆腐,把时代的酸甜苦辣与人性的坚韧善良写得入木三分;它没有说教,却用胡玉音的故事,给了每个在生活里挣扎的人好好活下去的勇气。如果你也在焦虑里迷茫,如果你也忘了烟火气的温暖,不妨在一个安静的下午,翻开这本书——跟着胡玉音的脚步,走进湘西的芙蓉镇,你会发现:不管时代怎么变,想好好过日子的念头,就是最硬的底气;不管日子多苦,人间烟火气,就是最暖的解药。

“《芙蓉镇》:在时代浪潮里,看见小人物的坚韧与人间烟火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一本读懂市场经济本质的“经济学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初版于1776年(恰好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系统阐述市场经济原理的著作**,也被称为《国富论》。它诞生于工业革命萌芽...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 爱阅读

《合伙人》:发掘高潜力人才的创业时代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定位 《合伙人》由全球顶尖人才顾问费洛迪撰写,中信出版社2015年出版。本书聚焦互联网时代人才管理的变革,提出“潜力”已取代体力、智力、能力,成为人才评价的新标准。作者基于亿康先达公司8000余个高管寻访案例,系统阐述如何甄别、培...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 爱阅读

《荒原雪》:江湖儿女情,雪落荒原心成灰 一、基本信息:听雪楼系列的“隐藏拼图” 《荒原雪》是沧月2007年出版的新世界出版社武侠小说,作为“听雪楼”系列补完篇,它像一把钥匙,串联起《血薇》与《护花铃》的情节断层。故事以杀手高欢的复仇线为主轴,交织药师叶风砂的温柔与少年任飞扬的狂傲,最终在神水宫...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 爱阅读

《极简央行课》:拆解货币“魔法师”的秘密武器库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卧底”美联储的实战手册 《极简央行课》由前纽约联储公开市场交易室高级交易员王造撰写,2023年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作者拥有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背景,现任MonetaryMacro公司首席投资官,曾在美...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 爱阅读

《醉眼看金庸》:以醉眼观江湖,以真性情解武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非典型”的金庸研究指南 《醉眼看金庸》是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金庸研究重磅炸弹”,作者孔庆东(北大醉侠)与蒋泥联手,用329页的篇幅,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灵魂切片”摆上学术解剖台。它既不是传统文学评...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 爱阅读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用“思想望远镜”穿越千年信仰,看透中国宗教的“共生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中国宗教“思想年轮”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中国近代宗教史研究泰斗王治心1933年的经典著作,出版时正值“西学东渐”与“本土文化自觉”的碰撞期。不同于同时代“西方中心论”的宗教...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 爱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在玛德琳蛋糕的香气中,触摸时间的永恒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意识流文学的“记忆圣经” 马塞尔·普鲁斯特耗时15年完成的七卷本巨著,以“我”对往事的追索为线索,用超过200万字的篇幅构建起一座“记忆的迷宫”。全书通过玛德琳蛋糕、盖尔芒特王府等感官触点,将时间、爱情与艺术融为流动...

《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二卷)》:19世纪的“小人物经济学”,如何为普通劳动者点亮经济真相?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二卷)》:19世纪的“小人物经济学”,如何为普通劳动者点亮经济真相?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让-巴蒂斯特·西斯蒙第”与瑞士阿尔卑斯山小木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一二卷)》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新闻发呆。19世纪初的瑞士日内瓦,钟表匠之子西斯蒙第(Jean-Bap...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 爱阅读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俄国革命的“经济望远镜”,如何照见资本主义的“骨骼与血脉”? 翻开这本封面印着“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与19世纪俄国工厂烟囱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上下册)》时,我正对着手机里“某跨国公司垄断全球芯片市场”的新闻发呆。20世纪初的俄国圣彼得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格奥尔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