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在战火中绽放的“女性生存史诗”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2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在战火中绽放的女性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血泪写就的战争女性备忘录”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是德国作家娜塔莎·沃丁于2022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基于对12位马里乌波尔女性的深度采访写成。这些女性中有教师、医生、母亲、志愿者,也有在战火中失去一切的普通市民。书中以战争中的女性为核心,通过她们的口述,还原了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马里乌波尔的生存图景——从防空洞里的婴儿啼哭,到废墟中的急救帐篷;从被炸毁的学校,到临时搭建的女性避难所。它被《纽约时报》评为2022年最震撼的战争纪实,《卫报》称其用女性的眼睛,撕开了战争最柔软也最坚韧的褶皱

二、内容亮点:战火中的“女性生存图谱”,比“苦难”更动人的是“生的力量”

若用一句话概括内容,这是一本战争中的女性生存指南’——它不记录死亡,只记录如何在死亡中活下来’”——这太轻了。娜塔莎的笔像一支蘸着血与泪的画笔,用最鲜活的细节,画出了一幅战争女性生存图谱

​​防空洞里的临时妈妈’”​​:书中记录了32岁的幼儿园老师伊莲娜。导弹袭击时,她抱着邻居家的婴儿冲进防空洞,用自己的毛衣裹住孩子,哼着乌克兰民谣安抚哭闹。黑暗中,她摸到孩子的手在抖,轻声说:别怕,阿姨的心跳声,就是你的安全符。后来她才知道,这个婴儿的父亲在前线阵亡,母亲重伤住院——伊莲娜成了孩子在战火中的临时妈妈。这个非血缘的母爱,不是伟大,而是娜塔莎在说:战争最残酷的,是它让陌生人变成家人;而最温暖的,也是这一点。

​​废墟里的妇科医生’”​​:45岁的妇科医生玛丽娜,在医院被炸毁后,用帐篷和消毒棉搭起临时产房。她没有麻醉剂,只能用毛巾咬住产妇的嘴,听着她惨叫着生下孩子。事后她对娜塔莎说:我以前总觉得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现在才懂——在战火里,活着本身就是最伟大的治疗这些不专业的专业,不是感动中国,而是娜塔莎在揭示:战争中的女性,用本能的爱对抗系统的毁灭

​​街头上的女性巡逻队’”​​:27岁的志愿者奥列克桑德拉,组织了一支女性巡逻队,在废墟中寻找失踪的儿童。她们举着自制的灯牌,上面写着妈妈在找你。有天深夜,她们在一堆瓦砾里发现一个小女孩——孩子的父母被埋在下面,她正用碎布裹着尸体取暖。奥列克桑德拉抱起她时,女孩说:阿姨,我闻到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这个寻找与失去的故事,不是催泪弹,而是娜塔莎在证明:战争中的女性,用柔软的力量守护着最坚硬的希望

这些内容像一面面战争棱镜:我们或许没经历过战争,但都曾在生活中感受过失去”“恐惧”“无助”——而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存,从不是活着,是在活着的时候,依然记得的形状​​

三、写作特点:娜塔莎的“女性叙事术”

娜塔莎被称为德国战争纪实的良心,但她的文字里没有刻意的悲壮,只有像深夜烛光般温暖的真实:

​​细节即生命的叙事魔法​​:全书用女性视角的细节串联故事——伊莲娜毛衣上的绒毛、玛丽娜毛巾上的血渍、奥列克桑德拉灯牌上的裂痕。娜塔莎写伊莲娜哄婴儿时:她的手指冻得通红,却把婴儿的小拳头包在自己掌心里,像捧着一颗易碎的玻璃弹珠。这些微观细节不是装饰,而是娜塔莎在说:战争的残酷,藏在婴儿的一声啼哭里;人性的光辉,也藏在一只温暖的手里。

​​多声部的生存合唱​​:娜塔莎没有聚焦单一主角,而是用12位女性的口述,拼出战争女性的立体群像——伊莲娜代表母爱的本能,玛丽娜代表职业的坚守,奥列克桑德拉代表群体的互助,还有面包师、清洁工、退休教师……每个女性的故事都带着独特的生存印记。比如面包师安娜的故事:我每天烤50个面包,分给避难所的人。面粉是从废墟里挖出来的,酵母是我藏在衣柜里的——战争偷走了我的店铺,却偷不走我烤面包的手艺。这种多线交织的叙事,不是罗列,而是娜塔莎在质问:战争中的女性,究竟失去了什么?又保留了什么?

​​去标签化的语言风格​​:娜塔莎拒绝用受害者”“英雄等标签定义书中女性——她叫她们伊莲娜”“玛丽娜”“奥列克桑德拉。她写伊莲娜时会说她的笑声像春天的溪水,即使在防空洞里,也能溅起水花,写玛丽娜时会说她的眼睛里有股子倔强劲儿,像极了她家乡的黑土地。这种去标签化的语言,不是刻意,而是娜塔莎在说:战争中的女性,首先是,然后才是女性’‘母亲’‘医生

四、阅读体验:一场与“战争女性”的跨时空对话

初读《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时,我正陷在和平麻木——每天刷着新闻里的战争数据,却从未真正看见战争中的人。娜塔莎写的防空洞里的临时妈妈”“废墟里的妇科医生”“街头上的巡逻队,突然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头上:这不就是我吗?用数字掩盖生命,用远方逃避在场

最震撼的是娜塔莎对战争中的女性的定义。她说:战争中的女性,不是被保护的弱者,是用身体和灵魂筑墙的人’——她们的子宫里装着新生命,她们的双手里攥着旧希望,她们的眼睛里,藏着比炮弹更锋利的生存意志我合上书页,翻出手机里的俄乌冲突新闻,突然想起伊莲娜说的:我不怕导弹,我怕的是我的孩子长大后,不知道和平是什么味道。那一刻我释然了:或许我不必成为改变世界的人,只要成为记得和平的人,就够了。

合上书的那个周末,我去了本地的难民安置点做志愿者。我给孩子们讲绘本时,有个小女孩拽住我的袖子:阿姨,你身上有妈妈的味道。我鼻子一酸,想起书里奥列克桑德拉的话:孩子们记得的,从来不是战争,是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娜塔莎的伟大,或许就在于她没有给我们战争的故事,而是轻轻说:看,战争中的女性,用写就了最动人的生存史诗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战火的“女性共鸣书”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魅力在于:它出版1年,依然能让每个读者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是战争亲历者心灵日记,是和平年代者清醒剂,是所有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的人的精神灯塔”——甚至被《中国新闻周刊》评为2023年最具温度的国际非虚构作品

权威评价里,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锌皮娃娃兵》作者)说:这本书用女性的声音,完成了对战争的温柔控诉’——它不喊口号,只说我们活下来了,因为我们爱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微博分享:读《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时,我总想起自己的母亲——她在唐山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却用一双粗糙的手,把我抚养成人。原来,所有女性的坚韧,都藏在里。这些声音让《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超越了战争纪实的框架,成了一部全民女性共鸣书

书中有句被反复引用的话:战争中的女性,是石缝里的花’——她们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充足的阳光,却依然要用尽全力,开出最鲜艳的花。但更动人的是娜塔莎在结语里写的:这本书不是战争的故事,是生存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如何破碎,只要有,有希望,有彼此的扶持,我们就能在废墟上,重建属于女性的天堂

现在的我,依然会在刷到战争新闻时想起伊莲娜的毛衣、玛丽娜的毛巾、奥列克桑德拉的灯牌。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真正价值,不是记录战争,是让我们看见——在战争的最深处,藏着最柔软的人性之光’”

毕竟,生命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活着,是在活着的时候,依然愿意为付出,为希望坚持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在战火中绽放的“女性生存史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 爱阅读

《好兵帅克》:当傻瓜的枪口对准战争的荒诞心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捷克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1923年创作的《好兵帅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讲述"傻瓜士兵"帅克用天真逻辑在奥匈帝国军营中制造连环荒诞的黑色喜剧。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傻瓜的手术刀",剖开了战争的华丽外套——...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 爱阅读

《好人难寻》:在南方公路的尘土里,触摸人性的深渊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关于“善与恶”的南方哥特式寓言 《好人难寻》是美国文学大师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于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集(新星出版社,2020年)。这部被视为“20世纪最尖锐的道德寓言”的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在...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 爱阅读

《河上一周》:自然与心灵的交融之旅 《河上一周》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经典之作。1839年,梭罗与哥哥约翰开启了一场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的两周漂流之旅。然而,三年后哥哥的猝然离世,让梭罗悲痛万分。在瓦尔登湖隐居期间,他怀着对哥哥的深切怀念,将这段旅程回忆整理,写成了《河上一周》,把原本两...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红流三部曲》:在古典长河里打捞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红流三部曲》是深圳作家杨勤耗时三年完成的百万字续红巨著,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24年5月推出。全书分《榴花纪》《桃叶渡》《凌波行》三册,以元春、秦可卿、妙玉、薛宝琴、探春、柳湘莲等人物为经纬,依据《红楼梦》前八十回...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 爱阅读

《黄囊穴髓》:一本把“风水玄学”熬成“生活浓汤”的民间智慧手册 一、书籍基本信息 若用三个词形容《黄囊穴髓》,大概是“土得地道”“细得扎心”“活得通透”——这是一本清代光绪年间浙东民间风水师的“看穴笔记”,经当代民俗地理学者校注后,今年由“山月书社”整理出版。全书约18万字,分“穴体辨”“气脉...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 爱阅读

《吉檀迦利》:在灯芯与星光的对话中,触摸永恒的神性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东方哲思的“诺奖诗典” 泰戈尔1913年凭借《吉檀迦利》成为首位亚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部由103首散文诗组成的“献给神的诗”,以“采果人”“旅人”等意象为载体,构建起对生命、自然与神性的终极叩问。诗集融合印度《奥义书》...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 爱阅读

《最后一课》:一盏照见“文化根脉”的“教室烛火”​ 一、书籍基本信息:短篇小说的“精神原子弹”与“文化纪念碑”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的经典短篇小说(创作于1873年,收录于《星期一故事集》),以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占领为...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 爱阅读

《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在时空褶皱里重构人类决策的DNA 一、书籍基本信息:历史哲学的"思想手术刀" 本书由剑桥大学历史哲学教授理查德·埃文斯撰写,2019年首版即获沃尔夫森历史奖,2023年修订版新增了作者对AI历史预测的反思。全书45万字,以"思想史-行动史-记忆史"为三维框架,通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