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的黑人》:当肤色成为画布,我们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 | 爱阅读
《塑造的黑人》:当肤色成为画布,我们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
去年深秋在旧书店翻到这本书时,封面是幅抽象画——深棕与墨黑的色块层层叠叠,像被揉皱的旧报纸,又像某种正在生长的生物组织。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钉在了椅子上:这不是一本“关于黑人”的书,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被标签绑架的灵魂。
一、基本信息:一部撕掉“标准像”的黑人身份备忘录
《塑造的黑人》是美籍非裔作家艾丽西亚·马利克(Alicia Malik)2023年的非虚构力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引进中文版。作为哈佛大学种族研究博士,马利克用三年时间采访了127位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非裔美国人,从布鲁克林的街头涂鸦师到硅谷的AI工程师,从教堂唱诗班的祖母到抗议现场的Z世代活动家,记录下他们对“黑人身份”的困惑、反抗与重构。上市半年即登顶《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被《卫报》评价为“用最鲜活的个体故事,炸穿了所有关于黑人的刻板想象”。
二、核心价值:教我们“解绑”标签,成为自己的“定义者”
在这个“身份政治”被反复讨论的时代,《塑造的黑人》最珍贵的价值,是让我们看清一个真相:所谓的“黑人特质”,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历史、他人共同“塑造”的——而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重新塑造自己。
书里有位叫贾马尔的白人警察,他的故事让我脊背发凉:从小到大,他总被邻居说“不像黑人”,直到12岁时在超市偷拿糖果被店主辱骂“黑鬼才偷东西”,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必须成为他们恐惧的样子”。而另一位叫丽莎的神经科学家更颠覆认知:她从小被母亲要求“说话小声点,别像那些疯黑女人”,直到35岁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拍桌反驳“我的研究数据没错”,才发现“原来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做自己”。
这些故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我们总以为“黑人身份”是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却忘了它更像一块被无数双手揉捏的陶土——殖民者的贬低、媒体的丑化、甚至善意的“保护”,都在试图给它定型。而《塑造的黑人》教会我们的,是像陶匠一样,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指痕抹去,重新捏出属于自己的形状。
三、内容亮点:每个故事都是一把刀,切开“标准黑人”的假面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马利克对“细节”的捕捉。她没有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用显微镜般的观察,让读者“看见”身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生长。
比如“头发政治”那一章:丽莎的母亲为了融入职场,每天花两小时把卷发拉直,说“直发才像专业人士”;25岁的塔尼莎却在社交媒体发起“#我的卷发也很美”运动,发视频说“我的头发不是麻烦,是我和祖先的连接”;而贾马尔的女儿,一个10岁的混血女孩,会举着玩具卷发棒问爸爸:“我以后能留爆炸头吗?像电视里的黑人姐姐那样?”这些交织的日常选择,把“黑人发型”从一个简单的审美问题,变成了关于“我是谁”的身份宣言。
另一个精彩片段是“餐桌上的身份谈判”:马利克记录了南方小镇一次家庭聚餐——姑姑抱怨“现在的黑人孩子都不尊重长辈了”,表弟反驳“你们当年连投票权都没有,有什么资格说我”,而小侄女突然举起手机:“看,我刚刷到个视频,非洲的孩子用泥砖盖学校,他们也没抱怨!”饭桌上的争吵像一锅沸腾的汤,表面是代际冲突,底下翻滚的却是“我们该如何向下一代解释种族”的集体焦虑。
马利克的文字像台高速摄像机,她写黑人教堂的唱诗班:“玛丽的嗓音像裂开的陶罐,却装得下整片海洋;露西的低音沉得像老橡树的根,扎进奴隶制时期的泥土里。”写年轻一代的黑人艺术家:“他们用喷漆在废弃工厂墙上画黑人女性,她们的眼睛里有奴隶的镣铐,也有太空站的星光——过去与未来,在同一张脸上打架。”这些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抽象的“身份”变得可触、可感、可呼吸。
四、写作特点:用“拼贴画”式叙事,还原身份的复杂性
《塑造的黑人》的结构像一幅黑人文化的拼贴画:历史照片、日记片段、街头访谈、学术数据……所有碎片都被马利克用“身份”这根线串起来。她拒绝“非黑即白”的叙事,反而故意暴露自己的“矛盾”——作为黑人学者,她会为白人同事的“善意歧视”(比如“你英语说得真好”)感到愤怒,却也会在听到孩子唱“黑人是优秀的”时偷偷擦眼泪。
这种“不完美的真诚”反而让书更有力量。比如她写自己第一次参加黑人读书会:“我穿着精心挑选的亚麻衬衫,努力模仿前辈们的说话方式——慢一点,深一点,像在念诗。直到一个老太太拍着我的肩说:‘姑娘,你紧张得肩膀都缩成球了,放松点,我们也是第一次学做黑人。’”这段自嘲式的描写,瞬间打破了“黑人身份必须完美”的幻觉,让读者跟着她一起笑了,又一起哭了。
五、阅读体验:像在深夜和127个陌生人喝咖啡,聊“我是谁”
我是凌晨两点读完这本书的。台灯暖黄的光里,书页间的便签纸被我翻得哗啦响——每读一个故事,我就贴一张便签,上面写着“原来我不是唯一困惑的人”“他的愤怒,我好像也经历过”。
最戳我的是贾马尔的故事:他在警局工作了15年,却始终不敢告诉同事自己的黑人身份。“我怕他们说‘你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更怕他们说‘原来你也一样’。”直到有次出警,他被一个黑人少年用刀抵住后背,少年喊:“别开枪!我也是黑人!”那一刻,贾马尔突然笑了——原来“被当作黑人”不是诅咒,而是某种隐秘的联结。
读这段时,我想起自己刚入职时,总因为“女生”身份被同事说“不适合做销售”。直到有次谈下个大单子,客户拍着我肩膀说:“没想到小姑娘这么能拼!”我突然懂了贾马尔:标签从来不是枷锁,是我们赋予了它重量——而当我们敢于展示真实的自己时,那些标签反而会变成照亮彼此的光。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本“让黑人说话,也让世界倾听”的书
《塑造的黑人》火了,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因为它“真实”。豆瓣上有位黑人读者留言:“我从小被教育‘要做个乖黑人’,现在才明白,‘乖’从来不是我们的标准。谢谢马利克,让我敢承认——我有时候讨厌自己的卷发,讨厌别人叫我‘灵魂歌手’,讨厌被当成‘种族代表’。这些讨厌,也是我的一部分。”
现在,它成了许多高校的“种族研究”教材,也被翻译成12种语言。美国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传记作者评价:“如果说《宠儿》让我们看到了奴隶制的伤疤,《塑造的黑人》则让我们看到了伤疤上长出的新肉——疼痛还在,但已经有了力量。”
而我觉得,它最珍贵的影响,是让更多非黑人读者开始反思:“我是不是也在用标签定义别人?”我同事读完后说:“以前我总觉得‘黑人音乐就是嘻哈’,现在才知道,他们也会听古典乐,会画油画,会写十四行诗。”这种“去标签化”的觉醒,或许就是好书最动人的力量。
七、它对我的意义:终于敢说“我复杂,但我真实”
合上书的那个深夜,我盯着镜子里自己——黄皮肤、黑头发,没有非洲血统,却总被贴上“内向”“不够果断”的标签。《塑造的黑人》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为黑人”,而是如何“成为自己”:那些被外界定义的“缺点”,可能藏着我们最珍贵的特质;那些被要求“隐藏”的“不同”,恰恰是我们最独特的印记。
现在的我,会在同事说“你太安静了”时笑着回答:“我在听,听比说更重要。”会在朋友说“你应该更强势点”时摇摇头:“温和不是缺点,是我选择的方式。”因为我终于明白:我们不需要活成任何人期待的“标准像”,我们只需要活成自己认可的“自画像”。
最后,送你我私藏的两句话:
“我们的皮肤不是标签,是未完成的诗稿——每一道皱纹、每颗痣、每道疤痕,都是我们亲手写下的注脚。”
“所谓‘黑人身份’,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坐标,而是一场永远在进行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他人对话,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对话。”
如果你也曾被“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困扰,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告诉你:你不必活成任何人的模板,你只需要活成,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