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塑造的黑人》:当肤色成为画布,我们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16

《塑造的黑人》:当肤色成为画布,我们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

去年深秋在旧书店翻到这本书时,封面是幅抽象画——深棕与墨黑的色块层层叠叠,像被揉皱的旧报纸,又像某种正在生长的生物组织。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钉在了椅子上:这不是一本关于黑人的书,而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被标签绑架的灵魂。

一、基本信息:一部撕掉“标准像”的黑人身份备忘录

《塑造的黑人》是美籍非裔作家艾丽西亚·马利克(Alicia Malik)2023年的非虚构力作,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引进中文版。作为哈佛大学种族研究博士,马利克用三年时间采访了127位不同年龄、职业、阶层的非裔美国人,从布鲁克林的街头涂鸦师到硅谷的AI工程师,从教堂唱诗班的祖母到抗议现场的Z世代活动家,记录下他们对黑人身份的困惑、反抗与重构。上市半年即登顶《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被《卫报》评价为用最鲜活的个体故事,炸穿了所有关于黑人的刻板想象

二、核心价值:教我们“解绑”标签,成为自己的“定义者”

在这个身份政治被反复讨论的时代,《塑造的黑人》最珍贵的价值,是让我们看清一个真相:​​所谓的黑人特质,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社会、历史、他人共同塑造——而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重新塑造自己​​

书里有位叫贾马尔的白人警察,他的故事让我脊背发凉:从小到大,他总被邻居说不像黑人,直到12岁时在超市偷拿糖果被店主辱骂黑鬼才偷东西,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必须成为他们恐惧的样子。而另一位叫丽莎的神经科学家更颠覆认知:她从小被母亲要求说话小声点,别像那些疯黑女人,直到35岁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拍桌反驳我的研究数据没错,才发现原来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做自己

这些故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我们总以为黑人身份是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却忘了它更像一块被无数双手揉捏的陶土——殖民者的贬低、媒体的丑化、甚至善意的保护,都在试图给它定型。而《塑造的黑人》教会我们的,是像陶匠一样,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指痕抹去,重新捏出属于自己的形状。

三、内容亮点:每个故事都是一把刀,切开“标准黑人”的假面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是马利克对细节的捕捉。她没有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用显微镜般的观察,让读者看见身份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生长。

比如头发政治那一章:丽莎的母亲为了融入职场,每天花两小时把卷发拉直,说直发才像专业人士;25岁的塔尼莎却在社交媒体发起#我的卷发也很美运动,发视频说我的头发不是麻烦,是我和祖先的连接;而贾马尔的女儿,一个10岁的混血女孩,会举着玩具卷发棒问爸爸:我以后能留爆炸头吗?像电视里的黑人姐姐那样?这些交织的日常选择,把黑人发从一个简单的审美问题,变成了关于我是谁的身份宣言。

另一个精彩片段是餐桌上的身份谈判:马利克记录了南方小镇一次家庭聚餐——姑姑抱怨现在的黑人孩子都不尊重长辈了,表弟反驳你们当年连投票权都没有,有什么资格说我,而小侄女突然举起手机:看,我刚刷到个视频,非洲的孩子用泥砖盖学校,他们也没抱怨!饭桌上的争吵像一锅沸腾的汤,表面是代际冲突,底下翻滚的却是我们该如何向下一代解释种族的集体焦虑。

马利克的文字像台高速摄像机,她写黑人教堂的唱诗班:玛丽的嗓音像裂开的陶罐,却装得下整片海洋;露西的低音沉得像老橡树的根,扎进奴隶制时期的泥土里。写年轻一代的黑人艺术家:他们用喷漆在废弃工厂墙上画黑人女性,她们的眼睛里有奴隶的镣铐,也有太空站的星光——过去与未来,在同一张脸上打架。这些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让抽象的身份变得可触、可感、可呼吸。

四、写作特点:用“拼贴画”式叙事,还原身份的复杂性

《塑造的黑人》的结构像一幅黑人文化的拼贴画:历史照片、日记片段、街头访谈、学术数据……所有碎片都被马利克用身份这根线串起来。她拒绝非黑即白的叙事,反而故意暴露自己的矛盾”——作为黑人学者,她会为白人同事的善意歧视(比如你英语说得真好)感到愤怒,却也会在听到孩子唱黑人是优秀的时偷偷擦眼泪。

这种不完美的真诚反而让书更有力量。比如她写自己第一次参加黑人读书会:我穿着精心挑选的亚麻衬衫,努力模仿前辈们的说话方式——慢一点,深一点,像在念诗。直到一个老太太拍着我的肩说:姑娘,你紧张得肩膀都缩成球了,放松点,我们也是第一次学做黑人。’”这段自嘲式的描写,瞬间打破了黑人身份必须完美的幻觉,让读者跟着她一起笑了,又一起哭了。

五、阅读体验:像在深夜和127个陌生人喝咖啡,聊“我是谁”

我是凌晨两点读完这本书的。台灯暖黄的光里,书页间的便签纸被我翻得哗啦响——每读一个故事,我就贴一张便签,上面写着原来我不是唯一困惑的人”“他的愤怒,我好像也经历过

最戳我的是贾马尔的故事:他在警局工作了15年,却始终不敢告诉同事自己的黑人身份。我怕他们说你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更怕他们说原来你也一样直到有次出警,他被一个黑人少年用刀抵住后背,少年喊:别开枪!我也是黑人!那一刻,贾马尔突然笑了——原来被当作黑人不是诅咒,而是某种隐秘的联结。

读这段时,我想起自己刚入职时,总因为女生身份被同事说不适合做销售。直到有次谈下个大单子,客户拍着我肩膀说:没想到小姑娘这么能拼!我突然懂了贾马尔:​​标签从来不是枷锁,是我们赋予了它重量——而当我们敢于展示真实的自己时,那些标签反而会变成照亮彼此的光​​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本“让黑人说话,也让世界倾听”的书

《塑造的黑人》火了,不是因为它正确,而是因为它真实。豆瓣上有位黑人读者留言:我从小被教育要做个乖黑人,现在才明白,从来不是我们的标准。谢谢马利克,让我敢承认——我有时候讨厌自己的卷发,讨厌别人叫我灵魂歌手,讨厌被当成种族代表。这些讨厌,也是我的一部分。

现在,它成了许多高校的种族研究教材,也被翻译成12种语言。美国非裔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传记作者评价:如果说《宠儿》让我们看到了奴隶制的伤疤,《塑造的黑人》则让我们看到了伤疤上长出的新肉——疼痛还在,但已经有了力量。

而我觉得,它最珍贵的影响,是让更多非黑人读者开始反思:我是不是也在用标签定义别人?我同事读完后说:以前我总觉得黑人音乐就是嘻哈,现在才知道,他们也会听古典乐,会画油画,会写十四行诗。这种去标签化的觉醒,或许就是好书最动人的力量。

七、它对我的意义:终于敢说“我复杂,但我真实”

合上书的那个深夜,我盯着镜子里自己——黄皮肤、黑头发,没有非洲血统,却总被贴上内向”“不够果断的标签。《塑造的黑人》教会我的,不是如何成为黑人,而是如何成为自己​​那些被外界定义的缺点,可能藏着我们最珍贵的特质;那些被要求隐藏不同,恰恰是我们最独特的印记​​

现在的我,会在同事说你太安静了时笑着回答:我在听,听比说更重要。会在朋友说你应该更强势点时摇摇头:温和不是缺点,是我选择的方式。因为我终于明白:​​我们不需要活成任何人期待的标准像,我们只需要活成自己认可的自画像​​

最后,送你我私藏的两句话:

我们的皮肤不是标签,是未完成的诗稿——每一道皱纹、每颗痣、每道疤痕,都是我们亲手写下的注脚。

所谓黑人身份,从来不是一个固定的坐标,而是一场永远在进行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他人对话,更重要的是,与自己对话。

如果你也曾被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困扰,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会告诉你:你不必活成任何人的模板,你只需要活成,你自己。

“《塑造的黑人》:当肤色成为画布,我们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 爱阅读

《还乡》:在巴黎的霓虹里,听见“故乡”的心跳 一、基本信息:威塞克斯的“乡村挽歌”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78年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巅峰”,与《德伯家的苔丝》《卡斯特桥市长》并称为“威塞克斯三部曲”。这部...

《海洋》:一本用浪花写就的“蓝色警报”与生命史诗 | 爱阅读

《海洋》:一本用浪花写就的“蓝色警报”与生命史诗 去年夏天,我在三亚潜水时,亲眼看见一片珊瑚礁像被抽干了颜色的画卷——原本斑斓的鱼群消失不见,只剩下灰白的珊瑚枝桠在海水中摇曳。上岸后,我盯着手机里拍的照片发愣,突然想起刚读完的《海洋》——书里有句话像根细针,狠狠扎进我心里:“​​我们总以为海洋...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 爱阅读

《好饿的毛毛虫》:在洞洞页与蝴蝶翅膀的裂隙里,解码成长的魔法公式 一、书籍基本信息:童书界的色彩核爆 艾瑞·卡尔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1969年出版即成为全球现象级童书,获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童书奖,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聪明的认知启蒙术"。这部以贪吃毛毛虫周游美食世界最终蜕变为蝴蝶为主...

《黑塞诗意三部曲》:在灵魂荒原上,种一株会开花的树 | 爱阅读

《黑塞诗意三部曲》:在灵魂荒原上,种一株会开花的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装着三颗“灵魂解药”的月光宝盒 《黑塞诗意三部曲》收录了赫尔曼·黑塞三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悉达多》《德米安》《荒原狼》。这套豆瓣评分9.0的经典译本,采用德文原版直译,无删减保留黑塞文字的诗意与哲思。封面是抽象的墨...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 爱阅读

《呼啸山庄》:一部在荒野爱恨中撕开人性真相的暗黑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长篇小说,1847年首次出版(最初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发表),与姐姐夏洛蒂的《简·爱》并称为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双璧”。全书以英国约克郡荒凉的旷野为背景,围绕“呼啸山庄”与...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 爱阅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欲望的迷宫里寻找出口 一、书籍基本信息:撕开表象世界的哲学手术刀 叔本华的这部哲学巨著像一把锋利的冰锥,1818年首次出版便刺穿了康德哲学的华丽帷幕。这位柏林大学教授用德语写就的"痛苦宣言",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的温床拽进意志的深渊,被尼采称为"欧洲精神的地震仪",...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 爱阅读

《祝福》:一篇用“沉默的刀”剖开旧中国女性血泪的“灵魂解剖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百年前的“女性悲剧预言”,至今仍在叩击人心的文学丰碑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写于1924年,首次发表于《东方杂志》。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标志性作品,它以浙江绍兴鲁镇为背景,用不足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