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苏菲的世界》:不是枯燥哲学课,是带你解锁“世界真相”的奇幻冒险 | 爱阅读

1个月前 (09-09)读一读21

《苏菲的世界》:不是枯燥哲学课,是带你解锁世界真相的奇幻冒险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他本是哲学教师,深知哲学难啃的痛点,于是用小说为壳、哲学为核,写就了这本让普通人爱上思考的奇书。书籍原版1991年出版,中文版由作家出版社2007年引进,至今已再版12次,全球销量超3亿册;全书528页,厚度虽不算薄,却像装满惊喜的盲盒,封面设计特别戳好奇鬼:淡蓝色背景上,少女苏菲坐在草地上,手里捧着一封泛黄的信封,远处飘着半透明的哲学符号(比如柏拉图的洞穴、笛卡尔的问号),配文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两个改变一切的问题,光看封面就忍不住想拆开这封信。更贴心的是内页,每章末尾都有哲学小卡片,比如苏格拉底的3个核心提问,不用在大段文字里找重点,随手划就能记牢思考的钥匙

二、书籍内容

它最颠覆的地方,是把哲学大学课堂拽进苏菲的日常”——全书没讲康德的二律背反”“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些枯燥术语,反而让14岁的苏菲每天收到神秘来信,信里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用故事一点点解锁世界的秘密。比如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不是说通过提问引导思考,而是让艾伯特问苏菲你觉得勇敢是什么?,苏菲说不怕打针就是勇敢,艾伯特又问那消防员冲进火场,是因为不怕吗?,一来一回间,让苏菲自己悟到勇敢是明知怕,还敢做该做的事’”;再比如讲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艾伯特带苏菲做思想实验”——“如果我告诉你,你看到的桌子是假的,你怎么证明它真的存在?,苏菲纠结半天,最后艾伯特笑着说你在思考桌子是不是真的,这份思考本身,就是你存在的证明

全书藏着双重悬念:一层是苏菲找写信人的冒险(她跟着线索找艾伯特,却发现对方像活在另一个世界);另一层是哲学的终极追问(从古希腊的水是万物之源,到康德的人给自然立法,每个流派都在回答世界是什么,我们是谁)。最妙的是不说教”——比如讲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没说现实是理念的影子,而是让苏菲看家里的饼干罐:你觉得饼干的理念是什么?是圆形、甜味,还是能填饱肚子?你手里的饼干会碎、会吃完,但饼干的理念永远存在,把抽象哲学变成了摸得着的日常

三、写作特点

乔斯坦·贾德的写法完全打破了哲学书=天书的印象。第一,侦探故事勾着你读:苏菲收到的信里藏着密码,比如生日蛋糕上的蜡烛数量=哲学流派数量,她跟着线索找写信人,过程中顺便啃完了西方哲学史,就像边玩解谜游戏,边学知识;第二,哲学先贤活起来:比如写尼采,没说上帝已死的理论,而是让艾伯特扮演尼采,对苏菲说你每天按父母说的上学、写作业,是不是在重复别人的人生?真正的强者,要自己定义好生活’”,像和先贤面对面聊天;第三,语言像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形容宇宙的起源像妈妈烤蛋糕,面粉(物质)、鸡蛋(能量)、烤箱(时间)凑在一起,突然的一声,蛋糕(宇宙)就冒出来了;说哲学的意义就像你玩积木,有人只关心搭得高不高,哲学家却会问积木是用什么做的?为什么要搭积木?’——不是抬杠,是想知道背后的真相’”,幽默又有画面感,完全没有距离感

四、阅读体验

我第一次读是16岁,本以为会像啃干面包,结果躲在被窝里读到凌晨——看到苏菲收到第一封信,问你是谁?,我突然愣了:活了十几年,我从来没认真想过我是谁,是爸妈的孩子”“老师的学生,还是我自己?后来看到艾伯特讲洞穴寓言有群人一辈子住在洞穴里,只看到外面火光投在墙上的影子,就以为影子是真实的世界’”,我突然想起自己:每天刷短视频、听别人说该考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是不是也在看影子

最震撼的是苏菲发现自己是书中人的段落(这里不剧透细节),我合上书愣了半天,甚至去摸了摸桌子:我看到的世界,是不是也有写故事的人”——不是陷入虚无,而是突然有了提问的勇气:比如看到树叶落,不再只觉得秋天到了,会想树叶为什么要落?是为了树的新生,还是自然的规律?;遇到不开心的事,不再只抱怨运气差,会想我怎么定义这件事?它真的是坏事吗?。读完这本书,世界好像多了一层滤镜:以前觉得普通的日常,突然藏满了哲学密码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

这本书堪称哲学普及的天花板:它曾获挪威宋雅文学奖,还被提名国际安徒生奖(虽为成人小说,却因激发儿童思考获此认可);国内很多中学把它列为课外必读书,有老师说讲柏拉图时,只要提苏菲的饼干罐,学生立刻就懂了;豆瓣评分9.1,超60万人标记想读,高赞评论说这不是学哲学的书,是教你怎么思考的书——它没给答案,却给了找答案的钥匙

更深远的影响是打破大众对哲学的恐惧:之前很多人觉得哲学没用、难懂,但读完这本书,有人开始读《理想国》,有人在知乎写我的苏菲式提问:为什么要上班?,甚至有家长说孩子读完后,总问妈妈,云朵为什么是白的?’——不再只接受答案,而是学会了好奇。它就像哲学的入门邀请函’”,让无数人明白:思考不是哲学家的专利,是每个人生而拥有的超能力’”

六、核心价值与个人意义

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是帮读者找回提问的勇气”——它不是教你哲学知识点,而是教你用哲学的眼睛看世界:不再理所当然接受世界就是这样,而是敢问为什么是这样;不再被别人的观点绑架,而是能自己思考我想要什么

对我个人来说,它是迷茫时的指南针:大学选专业时,家人让我学会计(稳定),朋友让我学传媒(热门),我纠结了很久,直到想起苏菲的疑问你是谁?”——我问自己我喜欢什么?,发现每次读历史、想古人为什么这么做时最开心,最后选了历史学。现在遇到困惑,我还会翻这本书:看到苏格拉底的提问法,就用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件事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来梳理思路,比听别人的建议更管用。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窗:以前觉得人生只能按既定路线走,现在知道可以自己提问、自己找答案——这才是真正的’”

七、联系社会热点与精髓句子

现在很多人陷入内卷焦虑:跟着别人考公、买房、结婚,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些;刷短视频时被动接受信息,却很少主动思考这是真的吗?我认同吗?”——这本书刚好戳中了这个痛点,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世界里,慢下来思考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才不会被时代推着走

书里有两句话我抄在了笔记本第一页,每次迷茫时都会读:一句是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别人的传授——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我只是个产婆,帮你把自己心里的智慧接生出来,让我明白答案不在别人嘴里,在自己的思考里;另一句是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兔子,我们大多数人住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又安全,而哲学家努力爬到兔毛顶端,看魔术师的表演——不是为了显得厉害,是想知道这只兔子从何而来’”,让我知道思考或许会带来困惑,但比起麻木的舒服清醒的困惑更有意义

最后想说,如果你觉得人生没方向”“世界很无聊,或者怕哲学太难懂,一定要读这本书——它不会让你变成哲学家却会让你变成更清醒的自己:你会开始好奇树叶为什么落”“云朵为什么白,会开始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这份好奇与思考,正是对抗迷茫、解锁世界的最好钥匙。

“《苏菲的世界》:不是枯燥哲学课,是带你解锁“世界真相”的奇幻冒险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解剖国家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 爱阅读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解剖国家权力的手术刀,在功利主义框架下重构治理逻辑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颠覆传统政治哲学的激进著作 1899年,英国哲学家伯纳德·鲍桑葵出版《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用数学般的严谨向"自然法""社会契约论"等传统政治理论宣战。这部被密尔称为"功利主义宣言书"的著作,在法...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书评:筑牢金融防线的“中国方案” | 爱阅读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书评:筑牢金融防线的“中国方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金融安全领域的“百科全书” 《国家金融安全:风险预警与边界构建》由经济学家王洪章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作为金融实务与政策研究的集大成者,王洪章曾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人民银行纪委...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部揭开“财富密码”的理性经济学启蒙书 | 爱阅读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部揭开“财富密码”的理性经济学启蒙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是18世纪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耗时10年撰写、3次修订,1776年首次出版,全书共5篇32章,近百万字,涵盖分工、货币、税收、国际贸易等多个...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 爱阅读

《走到人生边上》:一场“与生命对话”的温柔旅程,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一、书籍基本信息:杨绛先生的“生命备忘录”,写给所有“走在人生边上”的人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先生96岁高龄时创作的散文集(2007年出版),收录了她对生命、死亡、命运、亲情的终极思考。全书约15万字,没有宏大的...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 爱阅读

《最后的沉思》:柏格森用生命哲学,给科学时代的一封“温柔情书” 一、书籍基本信息:哲学家晚年的“生命独白” 《最后的沉思》是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911年出版的哲学随笔集,正值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四年。这部不足200页的“小书”,并非体系庞大的学术专著,而是柏格...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历史褶皱里触摸国家转型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根本性议程"重构的现代国家成长史 孔飞力所著的《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自201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推出后,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标杆之作。这部12万字的学术著作由作者1994年在法兰西学院的系列...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 爱阅读

《中国韵文史》:一支穿越千年的“文学歌谣”​​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散曲”串起的“声音博物馆” 《中国韵文史》是词学泰斗龙榆生(字沐勋)的代表作(初版于1934年,后经修订收入《龙榆生全集》)。这部近40万字的专著,打破传统“诗”“词”“曲”“赋”分而治之的框架,以“韵文”为线索——从《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