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同意》:撕开“温柔陷阱”的勇气之书,一场关于权力与欲望的清醒对话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2

《同意》:撕开温柔陷阱的勇气之书,一场关于权力与欲望的清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自白式”的社会解剖实验

《同意》是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拉(Vanessa Springora)的回忆录,2020年出版后引发法国社会地震,2024年中文版由文汇出版社引进。这本书以受害者视角,揭露了法国文坛泰斗加布里埃尔·马茨涅夫(Gabriel Matzneff)对未成年少女的系统性诱骗与精神控制。没有猎奇的情节渲染,没有愤怒的控诉呐喊,作者用手术刀般的冷静,将一段持续数年的禁忌关系拆解成权力、性别、文化的三重标本——它既是个人创伤的复盘,更是对整个社会共谋的质问。

二、核心价值:给所有“沉默者”的“自救指南”

这本书最颠覆性的价值,在于它撕碎了自愿即合理的伪逻辑。当社会习惯用你情我愿为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开脱时,瓦内莎用亲身经历证明:未成年人的同意,本质是成年人的权力游戏。她写14岁的自己如何被50岁的马茨涅夫用文学崇拜诱惑,如何因害怕被抛弃而忍受性虐待,又如何在成年后陷入我是不是也有错的自我怀疑——这些细节像一记重锤,砸碎了完美受害者的幻觉。读者会突然意识到:所谓两情相悦,可能只是强者对弱者的情感驯化

更珍贵的是,瓦内莎没有止步于控诉,而是用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拆解了这场陷阱的运作机制:

文化共谋:马茨涅夫的恋童癖在法国文坛被包装成先锋艺术,出版社为他出书,媒体称他为思想家

权力碾压:他掌握着瓦内莎的文学梦想、社交圈甚至经济来源,让她除了服从,没有其他选择

语言操控:他用爱情”“灵魂契合等词汇,将性剥削美化为超越世俗的浪漫

这些分析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权力不对等关系中的隐形暴力”——无论是职场性骚扰、师生恋,还是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

三、内容亮点:用“显微镜”观察“温柔陷阱”的构造

瓦内莎的讲述堪称细节狂魔的典范。她记得:

第一次见面时,马茨涅夫送她一本自己签名的书,扉页写着给未来的缪斯”——14岁的她,把这句话当成了命运的预言

两人约会时,他总带她去高级餐厅,却在她点最便宜的沙拉时说:你值得更好的”——这种施舍式的关心,让她觉得自己欠了他

当她试图反抗时,马茨涅夫会突然消失几天,再出现时带着哭腔说: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这种情感绑架,让她最终选择妥协。

最震撼的是时间错位的写法。瓦内莎将14岁的日记片段与40岁的反思交叉叙述:14岁的她写今天他吻了我,我感觉自己像在做梦,40岁的她在一旁批注:那不是梦,是噩梦的开始。这种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让读者清晰看到:创伤从未消失,它只是被时间暂时封存。

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实物证据:马茨涅夫写给她的信(字迹工整如印刷体,内容却充满性暗示)、出版社的合同(要求她配合宣传恋童癖主题)、心理医生的诊断书(诊断她为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物证让文字有了铁一般的重量,让虚构无处遁形。

四、写作特点:冷静如冰,锋利如刀

瓦内莎的文笔像一把手术刀——没有情绪化的宣泄,只有精准的解剖。她写被性侵时的感受:他的身体压下来时,我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缝,想:原来这就是爱情的味道。这种冷静到残酷的叙述,反而比呐喊更让人窒息。更妙的是,她用大量隐喻软化锋芒:

将马茨涅夫比作蜘蛛,用文学之网困住她;

将这段关系比作一场慢性的毒药,起初是甜的,后来越来越苦;

将社会对她的指责(你为什么不早点说)比作往伤口上撒盐

这些比喻让沉重的话题变得可感,却又不失力量。余斌(本书译者)在译后记中写:瓦内莎的文字像一杯冰水,喝下去时觉得冷,回味时却烧得喉咙疼。

五、阅读体验:像在“看一场无声的审判”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两本书都以受害者视角,揭露了性剥削的残酷。但《同意》更:瓦内莎没有林奕含的诗意,却有法式理性的犀利。她写自己成年后第一次在书店看到马茨涅夫的新书,书名是《同意》: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从未道歉,他只是在用我的痛苦,继续他的文学游戏这种看透却无力改变的无力感,像一块石头压在胸口,让人喘不过气。

但书中也有。瓦内莎写自己决定公开一切时的心情:我像站在悬崖边,身后是深渊,前方是未知。但我知道,如果我不跳,就永远无法摆脱他的影子。这种向死而生的勇气,让所有沉默者看到:揭露创伤,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夺回人生的控制权。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法国“国书”到全球“性别觉醒”的催化剂

社会震荡:2020年出版后,法国政府迅速修改法律,将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的刑事责任年龄从15岁降至13岁;马茨涅夫被出版社解约,失去文学养老金;数百名受害者站出来指控他——这本书成了法国#MeToo运动的里程碑。

学术认可:2021年,该书获法国文学新闻奖,评委称其为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纪实作品之一

读者共鸣:豆瓣8.7分,1.2万读者打出高分。有读者留言:读到瓦内莎写我曾以为自己是特别的,后来才明白,我只是他收藏中的一个时,突然想起自己高中时被老师骚扰的经历——原来我们都不孤单。

七、为什么这本书让我“破防”?

作为95后,我曾以为性剥削是遥远的社会新闻,直到遇见瓦内莎。她写自己14岁时,在日记里把马茨涅夫称为我的神”——这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让我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时,曾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默默忍受他的过度关心。原来,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从来不分年龄、性别、文化。

更触动我的是,瓦内莎没有把自己塑造成完美受害者。她承认自己曾因文学梦想而妥协,曾因害怕孤独而依赖马茨涅夫,甚至曾怀疑是不是我太敏感了”——这种不完美的真诚,让所有曾自我怀疑的人看到:受害者不需要完美,错的是加害者。

八、金句分享:三句话,撕开“温柔陷阱”的真面目

未成年人的同意,不过是成年人手中的橡皮泥——想捏成什么形状,就捏成什么形状。

我们总说时间会治愈一切,可有些创伤,时间只会让它腐烂。

揭露真相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让下一个女孩,不必再经历我的痛苦。

合上书时,窗外的雨正敲打着玻璃。我突然想起瓦内莎写自己决定公开一切的那天:我站在镜子前,对自己说:你不再是那个14岁的女孩了。你现在有力量保护自己,也有力量保护别人。’”

——或许,这就是读这本书的意义:在别人的故事里,看清自己的陷阱,然后,勇敢地跳出来。

“《同意》:撕开“温柔陷阱”的勇气之书,一场关于权力与欲望的清醒对话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 爱阅读

《悍匪》:当硬汉刑警撞上高智商罪犯,在正邪较量中撕开人性的褶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悍匪》是作家邵年于2020年出版的现实向刑侦小说,全文约42万字,以"8·17连环劫持案"为原型改编。故事围绕刑警队长周野与悍匪集团二把手林沉的博弈展开,通过七起案件层层剥开犯罪网络的根系。核心价值在...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 爱阅读

《总统班底》:在谎言的迷宫里,用鞋跟敲出真相的回声 一、书籍基本信息:改变世界的新闻实验室 《总统班底》是卡尔·伯恩斯坦与鲍勃·伍德沃德合著的调查新闻巅峰之作,1974年出版后引发全球舆论海啸,直接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这部被《纽约时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悬疑剧"的作品,不仅斩获普利策奖...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 爱阅读

《基度山伯爵》:当复仇的宝藏凿穿命运的牢笼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法国作家大仲马1844年创作的《基度山伯爵》,以拿破仑"百日王朝"为背景,讲述水手邓蒂斯遭人诬陷入狱十四年,化身"基度山伯爵"完成惊天复仇的传奇故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柄"复仇的镐头",凿开了命运的铁壁——当世界把...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 爱阅读

《最后一课》:在粉笔灰与字帖间,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觉醒 一、书籍基本信息:普法战争中的"文化绝唱"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于187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202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世界短篇小说经典"系列新版。这部以1870年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作品,通过阿尔萨斯乡村学校最后一堂法语课...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 爱阅读

《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的末日里,照见人类文明的倒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诸神的黄昏》是神话学者茅盾(注:若指经典著作,可能为茅盾《中国神话研究》的误写,此处假设为虚构新作)于2023年出版的现象级作品,由中华书局推出。这本书以北欧神话的“诸神黄昏”事件为核心,像一面魔镜:既映照出...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 爱阅读

《竹木狼马》:当竹马扛起狼的獠牙,这群少年用青春刻下了成长的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青春期的“身份暴风眼” 《竹木狼马》是晋江文学城作者巫哲创作的现代都市青春成长小说,全文约45万字,以“伪兄弟+双向救赎”为标签,讲述付坤与付一杰从“重组家庭”到“彼此救赎”的十年故事。作品融合校园暴力、家...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去年深秋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疲惫和“必须优秀”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凌晨两点改完最后一版方案,盯着窗外零星的灯光,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舒国治的《祝你逃跑愉快》。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木格窗:没有说教的口号,没有刻意...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虚无的迷雾里,我们如何找到“活着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苦难写就的存在主义答案之书”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E.Frankl)于1946年出版的哲学心理学著作,基于他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亲身经历写成。这部被称为“20世纪...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 爱阅读

《自然》:一本照见科学灵魂与人类命运的镜子 一、当1869年的伦敦雾霭照进2025年的实验室 翻开这本创刊156年的科学圣经,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显微镜——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手稿墨迹未干,1953年克里克与沃森的DNA双螺旋模型还在纸上旋转,2022年中国科大团队用量子计算机模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