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一场穿越时空的“财政制度解谜游戏”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18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一场穿越时空的财政制度解谜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硬核”学术著作的“破圈”之旅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由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和文凯撰写,2023年11月由三联书店推出简体中文版,隶属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这部作品曾以英文版斩获美国社会学学会巴灵顿·摩尔著作奖,中文版豆瓣评分8.6,被学界誉为大分流讨论中最出色的比较历史分析著作。它聚焦1642-1752年英国、1868-1895年日本、1851-1911年中国三个关键历史切片,用财政制度转型这把手术刀,剖开近代英、日崛起与中国落后的深层逻辑。

二、核心价值:一本让你“看透国家钱袋子”的生存指南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颠覆了我们对财政的刻板认知——财政不是简单的收钱花钱,而是国家治理的操作系统。作者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现代财政国家的本质,是通过集中征税和长期信用工具,将国家从被动收租的房东转变为主动调动金融资源的操盘手

举个例子:18世纪的英国,政府通过发行由消费税担保的永久债券,将分散的税收转化为可流动的金融资本,从而支撑起庞大的海军和殖民帝国;而同时期的清朝,尽管镇压太平天国时征收了厘金、盐税等间接税,却因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博弈,始终无法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最终陷入越打越穷,越穷越打的死循环。

读完这本书,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有些国家能通过借钱变强,而有些国家却因借钱崩溃?答案藏在财政制度的细节里——信用危机不是灾难,而是制度创新的催化剂。

三、内容亮点:用“历史显微镜”捕捉制度转型的“蝴蝶效应”

和文凯的写作像一位历史侦探,他不用宏大叙事,而是用显微镜般的细节,还原三国财政转型的关键场景:

英国:从包税制中央官僚征税的惊险一跃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议会军为了筹集军费,被迫将消费税承包给私人金融家。但这些包税人为追求利润,往往压低征收标准,导致政府收入缩水。直到1683年,英国政府痛定思痛,直接接管消费税征收,建立国产税局,才真正掌握了财政主动权。这一过程,像极了新手司机代驾自驾的蜕变。

日本:用清酒税撬动现代财政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面临财政崩溃危机。1876年,他们盯上了清酒——这种日本国民饮品,消费群体庞大且稳定。政府通过提高清酒税,不仅迅速充实了国库,还借此机会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税收网络。更绝的是,他们用清酒税作为担保,发行长期公债,让财政从短期救急转向长期可持续。这一招,堪称用一瓶酒酿出国家强盛的秘方

中国:厘金税的双刃剑效应

太平天国时期,清朝为筹集军费,开征厘金(一种对商品流通征收的间接税)。这项税收最初被视为救命稻草,但因地方督抚的截留和滥用,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的工具。到光绪年间,厘金收入虽高达4300万两,但中央政府能调动的不足30%,财政碎片化问题愈发严重。这一案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分权与集权的永恒难题。

书中最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对信用危机的洞察——信用危机不是财政崩溃的终点,而是制度创新的起点。英国和日本通过信用危机,倒逼出集中财政和长期借贷的机制;而清朝却因信用危机,进一步陷入了分散财政的泥潭。这种对比,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老话:危机,是强者的阶梯,也是弱者的坟墓。

四、写作特点:学术严谨与叙事趣味的“完美混搭”

和文凯的写作风格,像一位学术段子手”——他能用最严谨的史料,讲出最生动的故事。

跨学科视角:他融合了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像一位学术大厨,将不同学科的调料调和得恰到好处。比如,他用路径依赖理论解释英国财政转型的惯性,用集体行动困境分析清朝地方督抚的搭便车行为,让复杂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史料扎实:书中引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包括英国的税收档案、日本的明治政府公文、清朝的度支部奏折,甚至还参考了同时代人的日记和书信。这些细节,让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起——你能感受到英国财政官僚为征收消费税时的焦头烂额,也能体会到日本明治政府发行公债时的忐忑不安。

语言幽默:尽管是学术著作,但和文凯的文字并不枯燥。他形容英国财政转型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赌博,称日本清酒税是财政版的四两拨千斤’”,甚至用财政分权的双面胶’”来比喻清朝地方与中央的复杂关系。这些比喻,让学术阅读变得像追剧一样上瘾。

五、阅读体验:一场“头脑风暴”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盛宴

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财政制度的解谜游戏”——每一页都在揭示新的线索,每一章都在颠覆旧的认知。

最触动我的,是作者对制度转型的偶然性的强调。他指出,英国和日本的成功并非必然,而是多种因素巧合的结果:比如,英国恰好赶上了全球贸易扩张的浪潮,日本恰好拥有高度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而清朝则因地理距离和地方自主性,始终无法突破传统财政的框架。这种对历史偶然性的尊重,让我意识到:国家的兴衰,既不是宿命论的产物,也不是人定胜天的结果,而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副财政透视镜”——无论是看英国脱欧后的财政调整,还是看中国地方债的风险,都能一眼看穿背后的制度逻辑。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突然学会了读心术,让人欲罢不能。

六、评价与影响力:一本“未完成”的经典,正在改变我们的认知

这本书在学界和读者中引发了广泛讨论:

学术认可:

《政治观点》(PerspectivesonPolitics)称其为兼具创造性与严谨性的典范之作

《美国历史学评论》(AmericanHistoricalReview)评价:历史学者如果能熬过抽象理论的导论,将会发现这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著作

豆瓣读者这是浩浩感叹:这是今年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书,它让我重新理解了国家与财政的关系。

社会反响:

在当前全球债务高企、地方财政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这本书的财政制度转型主题显得尤为timely。比如,书中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分析,为理解中国当前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对长期债务与国家信用的探讨,也为应对全球债务危机提供了新思路。

争议与批评:

也有学者批评作者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忽视了文化、政治制度的影响。比如,方绍伟指出,日本能成功转型,与其君位崇拜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而清朝的失败则源于君威崇拜下的中央集权过度。这种批评,反而证明了这本书的话题性”——它激发了更多学者对财政与国家关系的深入思考。

七、金句分享:一字千金,直击灵魂

现代财政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早期现代财政国家在财政意义上成为现代国家。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国家现代化的新大门——财政制度,才是国家治理的底层代码

信用危机不是财政崩溃的终点,而是制度创新的起点。

这句话,堪称全书题眼。它告诉我们:危机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危机中固步自封。

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通过税收、政府支出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应对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句话,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无论是应对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还是应对全球通胀,财政政策都是看不见的手中的关键一指

八、结语: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像一坛陈年老酒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不是一本一次性阅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经典。它像一坛陈年老酒,初尝时或许觉得学术味太浓,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醇厚与深邃。

如果你对国家如何变强”“财政如何影响历史这些问题感兴趣,这本书绝对是你的必读书单TOP1。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但会教你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像经济学家一样算账,像政治学家一样权衡——最终,让你获得一种看透世界运行规则的智慧。

“《通向现代财政国家的路径》:一场穿越时空的“财政制度解谜游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 爱阅读

《国王的人马》:当理想主义者沦为权力的囚徒,我们都在镜子里看见了自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撕开“美国梦”面具的南方寓言 《国王的人马》是美国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Robert Penn Warren)于194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次年获普利策文学奖,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并称为“南方文学双...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 爱阅读

《海边的房间》:在都市的褶皱里,触摸人性的孤独与救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用文字解剖人性的“医学观察”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作家黄丽群的短篇小说集,2012年首次由联合文学出版社推出,2024年理想国引进简体版。全书收录《海边的房间》《猫病》《卜算子》等12个短篇,以“城市畸爱者”为主角,用...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 爱阅读

《荒原》:当1922年的伦敦雾霾撞上2025年的“信息荒原” 一、当艾略特的打字机撞上Z世代的"精神雾霾" 翻开这部被称作"现代主义诗歌地标"的长诗,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时空的情绪解码器——1922年伦敦的咖啡馆里,艾略特用碎片化的意象拼贴出战后欧洲的精神废墟;2025年,我们在刷到"年轻人集体...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 爱阅读

《灰塔笔记》:当记忆爬上灰塔,我读懂了时间最温柔的“遗忘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记忆迷宫的“时光标本”,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灰塔笔记》是90后作家“时叙”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中信出版社“时光文丛”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浅灰色水泥墙面爬满常春藤(叶片间夹着半张泛黄的便签)...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 爱阅读

《疾病解说者》:在病菌与人性之间,读懂生命的韧性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学科普的“破圈者” 《疾病解说者》是青年医学作家林深的科普代表作,2023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后迅速登顶各大图书榜单,首印15万册,上市三个月加印至25万,豆瓣评分长期稳定在8.9,被《健康报》评为“年度最懂人心的医学科普书”...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白衣天使坠入人性沼泽,我们该信谁? 一、书籍基本信息:医疗行业的"照妖镜" 阿瑟·黑利1959年创作的《最后的诊断》以加拿大三郡医院为舞台,用362页的篇幅撕开医疗行业的华丽袍子。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鼻祖"的作品,通过婴儿溶血病误诊事件,将医院收受红包、药物回扣等潜规则暴露在...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 爱阅读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新译本)》:在废墟中打捞文明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流亡者的时代墓志铭 1942年,巴西佩特罗波利斯的山林间,61岁的茨威格在打字机前敲下最后一个句号。这部耗时三年、以“欧洲人”自居的犹太作家,用德语写就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在流亡生涯的终点,为消逝的黄...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用“手术刀”解剖传统思想的现代启示录 一、书籍基本信息:现代中国哲学的“破冰之作” 1919年,当北洋政府还在“尊孔复古”的泥潭里挣扎时,胡适以一本《中国哲学史大纲》劈开了传统经学的“铁幕”。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用“科学方法”与“问题意识”双重武器,将中国哲学史从“圣...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 爱阅读

《助理建筑师》:当铅笔在蓝图上起舞,这群年轻人用设计稿撕开了职场最隐秘的规则与热爱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场由“助理”引发的职场进化论 《助理建筑师》是晋江文学城作者羲和清零创作的现代都市职场励志小说,全文约75万字,以“建筑设计行业”为背景,讲述职场新人张思毅从助理到独当一面的成长故事。作品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