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吴梅词曲论著四种》:一位“曲学泰斗”为词曲搭的“千年骨架”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3

《吴梅词曲论著四种:一位曲学泰斗为词曲搭的千年骨架

一、书籍基本信息:近代曲学的“百科全书”与“精神灯塔”

《吴梅词曲论著四种》是近代著名词曲学家、教育家吴梅(字瞿安)的经典学术合集(初版于1930年代,后经整理收入《吴梅全集》),收录《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四部代表作,近80万字。这部书诞生于清末民初的新旧文化碰撞期”——吴梅既深耕传统曲学(遍校《元曲选》《六十种曲》等典籍),又引入西方戏剧理论(参考亚里士多德《诗学》、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用旧学根基+新学方法,为词曲学搭建了一套从历史到理论、从创作到表演的完整体系。它不是零散的笔记,而是一部词曲学的百科全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一位学者为词曲立传的赤诚之作。

二、核心价值:从“零散知识”到“系统体系”的“曲学筑基术”

很多人对词曲的认知停留在背名句”“看戏文的阶段,但吴梅的《词曲论著四种》核心价值在于:​​教会读者用系统思维理解词曲——它不是文人消遣的玩意儿,而是一门融合历史、音乐、文学、表演的综合艺术;它的每一次演变,都与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

比如在《元剧研究》中,吴梅没有停留在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的笼统结论,而是用社会史+文学史的双重视角,还原了元杂剧的诞生密码

​​经济基础​​:元代城市繁荣(大都、杭州的瓦舍勾栏),市民阶层壮大,需要通俗且有共鸣的娱乐形式;

​​文化碰撞​​:蒙古族统治下,汉儒学而优则仕的路径被阻断,文人转向书会才人(编写杂剧的民间团体),用戏剧寄托济世情怀

​​艺术融合​​:元杂剧吸收了宋金杂剧、诸宫调、南戏的音乐元素(如宫调”“曲牌),又融合了唐传奇的叙事技巧,最终形成四折一楔子的固定结构。

这种从现象挖本质的解读,让读者突然明白:为什么关汉卿的《窦娥冤》能感天动地?因为它不是文人的独白,而是一个时代的集体呐喊”——元代的吏治腐败、百姓疾苦,都藏在六月飞雪的夸张情节里。

对今天的我们而言,这种价值更具现实意义——非遗保护”“戏曲传承成为热点,吴梅的系统思维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不在复制粘贴古人的形式,而在理解其内核的基础上创新​​。词曲学的骨架(历史脉络、理论体系),正是我们激活传统钢筋

三、内容亮点:从“曲牌考据”到“戏剧精神”的“显微镜式”深耕

吴梅的考证与分析,像一位曲学解剖师,总能在最普通的曲牌”“唱词里挖出文化的基因。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他对中国词曲音乐性文学性关系的精准把握——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平仄”“押韵”“宫调,在他笔下成了词曲的灵魂密码

我印象最深的是《顾曲麈谈》中对曲牌的考证。曲牌是元曲的音乐框架(如端正好”“滚绣球),但传统研究多停留在名称罗列,吴梅却翻遍《中原音韵》《太和正音谱》等典籍,结合元杂剧文本,还原了曲牌的演变史

早期曲牌(如仙吕·赏花时)多来自民间小调,语言直白(我是个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元代中后期,文人介入创作(如关汉卿、白朴),曲牌逐渐雅化煞尾曲牌加入人生如梦的哲思);

明代传奇兴起后,曲牌进一步复杂化【步步娇】【醉扶归】等曲牌融合南北音乐,形成水磨腔)。

他用《汉宫秋》中【梅花酒】曲牌为例:“‘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这段唱词用了顶真手法(前句结尾字作后句开头),既符合梅花酒曲牌的缠绵风格,又用月昏黄’‘泣寒螀的意象,把汉元帝的失妃之痛写得肝肠寸断。这种把曲牌当音乐剧本的写法,让我第一次读《汉宫秋》时,竟听见了元曲的音乐心跳

另一个亮点是对词曲关系的重新定义。传统认为词为诗余,曲为词余,但吴梅在《曲学通论》中指出:​​词与曲不是先后替代的关系,而是功能互补的共同体——词是文人案头的雅玩,曲是市井勾栏的狂欢;词的含蓄克制的情感,曲直白释放的呐喊​​。他用李清照《声声慢》(词)与关汉卿《救风尘》(曲)对比:李清照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是欲说还休的愁;关汉卿写这妮子你休闹,我可也做不得主,是直截了当的怒——词的情感的沉淀,曲的情感的喷发,二者都是人性的真实这种打破雅俗对立的视角,让我们突然看清:词曲的,不过是情感表达方式的变,而对人性的洞察,始终是不变的内核。

四、写作特点:“学者的严谨”裹着“说书人的鲜活”

吴梅的写作风格很矛盾:他既是严谨的学者(每段考证都标注据《元曲选》卷X”“参考《中原音韵》卷Y),又是天才的说书人(善用场景还原、人物对话,甚至模仿古人的口吻)。这种严谨+鲜活的结合,让学术著作读起来像一部词曲学版《故事会》

比如在写《中国戏曲概论》时,他没有直接罗列元杂剧”“明传奇”“清昆曲的时间线,而是虚构了一个晚清戏园的场景:戏园里,老票友王老爷摇着蒲扇说:列位,咱今儿个聊聊戏曲——元杂剧是草莽英雄,唱的是杀富济贫;明传奇是书生小姐,唱的是才子佳人;清昆曲是文人雅士,唱的是风花雪月’……”接着吴梅化身为旁边的年轻学子,举手提问:王老爷,那为啥元杂剧能火,明传奇也能火?王老爷答:元杂剧接地气,明传奇有文采,各有所长呗!这段文字像穿越剧一样,让我看见了词曲的演变现场”——不是枯燥的时间线,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传承

更妙的是吴梅对戏曲表演的细节刻画。在《元剧研究》中,他分析《单刀会》中关羽单刀赴会的表演:关羽左手捋髯,右手持刀,脚步沉稳,唱大江东去浪千叠时,声音要像洪钟,眼神要像利剑’——这不仅是演关羽,更是演英雄的气概他用自己看戏的经历举例:我曾在广和楼看程长庚演《霸王别姬》,虞姬舞剑时,水袖要甩得圆,脚步要踩在鼓点上,连刎颈的动作都要慢半拍’——这不是刻意做作,而是用表演传递情感这种把文本当表演指南的写法,让戏曲学书本变成了舞台,从理论变成了体验

五、阅读体验:从“云里雾里”到“豁然开朗”的“曲学觉醒”

初读《吴梅词曲论著四种》时,我有点发怵”——书里满是曲牌”“宫调”“科白等术语,像在看一本词曲版《辞海》。但随着吴梅的引导渐入佳境,我突然开窍了:

最让我震撼的是《吴梅词曲论著四种·总序》里的一句话:词曲者,天地之性情也,古今之人心也——读词曲,即是读历史,读人心。他写这四部书,不是为了立学派”“争高下,而是想和读者一起触摸词曲的温度”——那些在元杂剧里喊冤的百姓,在明传奇里谈情的男女,在清昆曲里伤春的文人,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藏在词曲的字里行间。这种非功利的学术态度,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戏曲解析读起来像说明书,而吴梅的书读起来像朋友的话”——因为它不追求权威,只追求真诚

另一个触动我的是书中对小人物的关注。除了关汉卿、王实甫等大剧作家,吴梅还分析了许多无名氏的戏曲作品,比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的丑角表演:丑角张协是个穷书生,上台时穿补丁衣服,说话带土音,却被观众捧为活张协’——因为他的,是真实的土,是小人物的土陈平原指出:​​戏曲的生命力,不在大团圆的结局,而在小人物的真实”——当剧中人像你我一样为生计奔波、为爱情哭泣,观众才会共情​​。这种关注边缘的视角,让我对戏曲有了新的认知:所谓经典,不一定是大剧作家

“《吴梅词曲论著四种》:一位“曲学泰斗”为词曲搭的“千年骨架”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 爱阅读

《红字》:在“罪”的烙印里,读懂人性最隐秘的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美国的“道德寓言标本” 《红字》是美国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50年的“现象级经典”,被公认为“美国心理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以17世纪波士顿清教社区为背景,围绕年轻母亲海丝特·白兰...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 爱阅读

《混乱的图书馆》:一本用乱序写就的“人间烟火标本集” 上周三下午,我在公司茶水间抱怨“家里书架乱得像被台风扫过”,邻座的退休老教师突然从帆布包里掏出一本旧书:“你该读读这个——《混乱的图书馆》。我家楼下那家社区图书馆,比书里写的还乱,但比任何地方都温暖。”我接过书翻了两页,立刻被第一行字击中:...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 爱阅读

《活受罪》:当“正常生活”变成“精神刑具”,我在字缝里找到了“自救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青年的“精神解剖书”,现象级社会派小说 《活受罪》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性——灰扑扑的写字楼玻璃上,映着一个佝偻的身影(西...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 爱阅读

《活着活着就老了》:在时光的褶皱里,打捞生命的真谛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中年叛逆者”的生存指南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2010年初版、2023年修订的随笔集,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全书分五卷,以“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为经纬,串联起93篇杂文。冯唐以医学博士...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 爱阅读

《汲冢纪年》:在竹简血火中解码被遮蔽的华夏权力游戏 一、书籍基本信息:被盗墓者点燃的史海灯塔 《汲冢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于汲郡魏襄王墓中出土。盗墓者"不准"为照明焚烧竹简,却意外让这部沉睡五百年的史书重见天日。经荀勖、束皙等人整理,现存"古本"...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 爱阅读

《最后的诊断》:当1959年的手术刀剖开2025年的医疗困局 一、病理科的显微镜:如何用一场误诊撬动医疗体系的神经 翻开这部被称作"行业小说教科书"的作品,就像打开了一台穿越66年的医疗CT机——1959年加拿大三郡医院的手术灯下,皮尔逊医生用颤抖的手签下误诊报告;2025年,我们在刷到"医患...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 爱阅读

《重返暗夜》:在犯罪现场的褶皱里,触摸社会的溃疡与治愈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犯罪现场”解构社会病灶的黑色寓言 《重返暗夜》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2009年首次出版,2024年世纪文景引进中文版。全书收录14个短篇,以“暗夜”为共同母题,通过凶杀案、失踪案等极端事件,解构...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 爱阅读

《追风筝的人》:一场关于救赎与人性的史诗级追问 一、书籍基本信息:阿富汗的伤痕与美国的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出版于2003年,恰逢阿富汗战争硝烟未散之际。这部以阿富汗为背景的小说,用风筝的飘曳轨迹串联起两个少年跨越20年的命运沉浮。数据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