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在海岛当老师》:当教育的理想主义撞上海岛的咸涩海风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0

《我在海岛当老师》:当教育的理想主义撞上海岛的咸涩海风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带着海盐味的“教育诗集”

书名:《我在海岛当老师》

作者:周其星(深圳实验学校教师、全国知名阅读推广人)

出版时间:2025年3月

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定位:长篇纪实文学/教育叙事散文

关键词:海岛支教、诗歌教育、城乡教育融合、生命启蒙

若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的气质,它像一杯微咸的海风特调——既有教育理想的清冽,又混着海岛生活的粗粝,喝下第一口时,舌尖泛起诗意的甜,咽下后却留下关于教育本质的绵长回甘。

二、核心价值:给教育者一盏“灯塔”,给普通人一扇“看世界的窗”

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真实的支教故事,回答了一个被功利主义裹挟的时代里,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生产,而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用诗意点燃心灵。

对教育从业者而言,它是一本方法论+心灵指南的双重宝典:

书中详细记录了周其星在南澳岛推动的诗歌教学”“图书募集”“亲子共读等创新实践,比如他带学生观察台风天创作诗歌、用拼图式课程将海岛风物融入教学,这些案例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更珍贵的是,它展现了教育者的精神姿态”——如何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保持浪漫与坚持,如何用谦卑的姿态与孩子共同成长。正如周其星在书中写道:教育不是俯视的拯救,而是平等的对话;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滋养。

对普通读者而言,它是一扇重新理解教育意义的窗:

当城市家长为鸡娃焦虑时,书中海岛孩子用诗歌记录的太阳像咸蛋黄被大海吞下”“切分海浪的礁石等句子,让人看到:教育最动人的成果,不是分数,而是孩子眼中闪烁的光,是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

当社会讨论城乡教育公平时,周其星用深圳-南澳教育联动”“云端共读等实践证明:公平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无论是诗歌、阅读,还是对生活的感知力。

三、内容亮点:细节里的“教育魔法”,比虚构更动人的真实

这本书的独特性,在于它用大量非虚构细节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教育现场。以下是几个让人拍案叫绝的片段:

1.诗歌教学:从沉默的礁石语言的舞者

初到南澳岛时,周其星发现孩子们面对作文本时像被施了定身术,连拟人句都只会机械地加。他没有批评,而是带他们读金子美玲、阿多尼斯的诗,观察海岛的日落、白鹭、防空洞。渐渐地,孩子们的笔尖开始流淌出惊人的句子:

雾像一张试卷,我们都看不清答案。(章芸,后凭此诗获国际奖项)

弟弟永远八岁,在照片里对我笑。(留守女孩的创伤记忆化作诗行)

切分海浪的礁石,是故乡的指纹。(渔家少年的海洋诗意)

这些诗句不是天才的偶然,而是教育者用耐心与智慧出的果实。周其星在书中说:诗歌不是修辞游戏,而是生命的切片。当他带孩子们在海边读诗、写诗时,海浪声、风声、心跳声,都成了最动人的配乐。

2.阅读生态构建:从空书架精神灯塔

南澳岛的学校最初只有几本被阳光漂白的旧书,周其星像拓荒者一样,自费买了300多册童书,又发动朋友、出版社捐赠,最终为教室装上了彩色书柜。更动人的是,他推动了亲子共读计划——当渔民父亲蹲在码头,和孩子一起读《夏洛的网》时,当留守奶奶戴着老花镜,听孙子念自己写的诗时,阅读不再是任务,而成了连接代际、温暖人心的仪式。

书中有一段细节让人眼眶发热:一个从未离开过海岛的女孩,在读了《海底两万里》后,用贝壳和渔网做了一个潜水艇模型,对周其星说:老师,我想去看看真正的海。这一刻,阅读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为孩子打开了通往世界的门。

3.教育共同体:从单向帮扶双向奔赴

周其星的支教不是城市精英的自我感动,而是构建了一个深汕教育共同体。他邀请深圳名师跨海授课,组织南澳教师到深圳跟岗学习,还让深圳的孩子和海岛孩子云端共写一首诗。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深圳诗书班的孩子给南澳伙伴寄去手绘明信片,背面写着:你们的诗里有海风的味道,我们的诗里有霓虹的影子,合起来就是完整的中国。

这种双向奔赴的教育实践,打破了城乡教育的刻板印象,证明了: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把城市模式复制到乡村,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土壤里,长出独特的生命姿态。

四、写作特点:诗性语言与纪实笔法的“完美共舞”

这本书的文学性,丝毫不逊色于专业作家作品。周其星用三种魔法,让教育叙事变得像海浪一样有韵律:

1.隐喻与意象的海岛美学

全书以岛屿为核心意象,将教育比作在孤岛上建灯塔”“用诗歌在礁石上刻文化地标。书中有一段描写海岛教室的句子: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在水泥地上画出金色的格子,像一张等待填满的诗笺。这种画面感,让人仿佛能闻到海风里飘着的墨香。

2.虚实结合的叙事节奏

周其星巧妙穿插了现在过去的叙事线:现在进行时的支教日常(如带学生观察台风、筹备诗歌朗诵会),与回忆中自己在深圳的诗教实践(如开展天堂鸟飞翔计划阅读项目)交织,形成一种海浪拍岸般的节奏感——既有当下的鲜活,又有经验的沉淀。

3.童言童语的天然诗意

书中大量引用学生的诗歌和日记,这些未经雕琢的文字,比任何修辞都更有感染力。比如一个孩子写:我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海鸥,这样就能每天和太阳说早安,和月亮说晚安。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海岛上空,一群白羽精灵正掠过波光粼粼的海面。

五、阅读体验:像喝了一杯“微咸的柠檬茶”,清醒又温暖

合上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复杂得像南澳岛的潮汐——有被理想主义点燃的澎湃,有被教育现实触动的酸涩,更有被孩子诗句治愈的温柔。

触动我的三个瞬间:

当读到渔民父亲蹲在码头和孩子共读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在田埂上教我认星星的场景。原来,教育最珍贵的时刻,从来不在考场,而在这些无用的陪伴里。

当看到周其星用诗歌灯塔计划,将学生的诗刻在礁石上时,我忍不住想: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座精神灯塔,这个世界会不会少一些迷茫的灵魂?

当读到深圳班的孩子给南澳伙伴寄明信片时,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我拯救你,而是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想分享的两句话:

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点燃心中的火种。(周其星对教育本质的诠释,让我瞬间想起自己学生时代遇到的那些点燃者

当诗歌的潮水漫过试卷的堤岸,生命的星河便开始闪烁。(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评价的新认知——比起分数,孩子眼中是否有光,才是更重要的标准)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教育圈到大众圈的“破圈传播”

这本书的附加值,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教育手记,更成了一个文化现象:

1.官方认可与媒体报道:

2025年3月21日,新书首发式在南澳岛后宅镇中心小学举办,主题为诗潮涌动南澳岛,教育共筑山海桥,包含童诗诵读、图书捐赠等环节,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评价其为“‘双减背景下素养教育的实践样本,认为它为乡村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2.教育圈的口碑效应

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庆明撰文称赞:周其星用365天的海岛时光证明——当教育回归人的启蒙本质,最偏远的海角也能成为照亮文明未来的灯塔。

深圳市和平实验小学教师冷玉斌评价:这本书打破了支教=自我感动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教育者如何用专业与谦卑,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创造奇迹。

3.大众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社交媒体上,读者纷纷分享自己的被治愈瞬间

读到孩子们写太阳像咸蛋黄被大海吞下时,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用同样的天真描述过日落。

作为家长,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是不是太执着于培养优秀,而忘了让孩子成为自己

七、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它如何触动了我?

作为一枚教育圈边缘人(既非教师也非家长,但始终关注教育话题),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用真实的故事证明:教育不是拯救者的单向输出,而是摆渡人的双向陪伴。

周其星在书中写道:我不是来改变海岛的,我是来和海岛一起改变的。这句话让我瞬间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大学时,我去山区支教两周,临走前,一个女孩塞给我一张纸条:老师,你让我知道,原来我的声音也可以被听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从来不是我教会了你什么,而是我让你相信,你值得被看见

而《我在海岛当老师》,正是用365天的支教日常,将这种被看见的力量,写成了最动人的诗。

八、结语:当教育遇上理想主义,连海风都会写诗

在这个内卷躺平撕裂的时代,《我在海岛当老师》像一剂温柔的解药——它不喊口号,不熬鸡汤,只是用海岛上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最美好的样子,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岛屿上,找到通往世界的桥;是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在平凡的日子里,种出属于自己的星河。

如果你也曾对教育感到迷茫,如果你也相信诗意可以改变世界,那么,请翻开这本书——让海岛的风吹进你的心里,让诗歌的潮水漫过你的灵魂。

最后,用书中我最爱的句子结尾: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而诗歌,就是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我在海岛当老师》:当教育的理想主义撞上海岛的咸涩海风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9世纪德国经济困局的“解剖刀”与当代启示录 | 爱阅读

《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19世纪德国经济困局的“解剖刀”与当代启示录 拿到这本泛着旧书香气的《关于德国国家经济状况的认识》时,我并未想到,一本写于近两百年前的经济学著作,会在翻页间掀起如此强烈的“历史共振”。作为19世纪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尔·洛贝尔图斯(Karl Rodbert...

《撼龙经》:一部解锁龙脉密码的“地理圣经” | 爱阅读

《撼龙经》:一部解锁龙脉密码的“地理圣经”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唐代典籍到风水界的“龙脉图谱” 《撼龙经》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号“救贫仙人”)晚年闭门十载完成的形峦派核心典籍,2010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整理出版,配以“九星龙脉图”“水口闭合示意图”等24幅木刻地形图。全书以“龙脉九形”为核...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 爱阅读

《红与黑》:野心与灵魂的镜面迷宫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把打开19世纪法国的“手术刀”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的巅峰之作,1830年首次出版便如一颗“文学炸弹”,炸开了复辟王朝时期虚伪的社会表皮。这部32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红”(军装)与“黑”(教袍)为隐喻,讲述外省木匠...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 爱阅读

《活出意义来》:在绝望与希望间,找到生命的锚点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经典著作《活出意义来》(1946)以纳粹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开创了“意义疗法”流派。作品获“美国图书馆协会畅销书”称号,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本心理学著作...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 爱阅读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当软萌重生梗撞上疯批反差,这只狗子撕开了我最柔软的疤 一、书籍基本信息:奶猫与疯狗的“双面人生”说明书 《重生后,我的奶猫变成了疯狗》是97后网络作家“毛球”2024年的现象级代表作,由晋江文学城“星火工作室”推出。封面设计极具巧思——左侧是团成毛球的奶白色小猫...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 爱阅读

《追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用集中营的废墟建造的存在主义灯塔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奥斯维辛到心理学圣殿的生命启示录 《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基于纳粹集中营亲身经历撰写的心理学著作,1946年首次出版,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全彩插图版。全书以"意义疗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人类在...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部拆解“财富游戏规则”的理性巨著 | 爱阅读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部拆解“财富游戏规则”的理性巨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之作,第一卷于1867年首次出版,后两卷由恩格斯根据马克思遗稿整理出版,全书共三卷,近200万字,横跨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三大领域。它不是传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