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在细碎的时光碎片里,捡回被忽略的温柔与力量 | 爱阅读
《我的记忆》:在细碎的时光碎片里,捡回被忽略的温柔与力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当代散文家李娟的首部个人记忆散文集,2023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全书272页,封面设计像一封“泛黄的旧信”——浅灰色底面上印着手写体书名,旁边缀着几枚模糊的老照片剪影:有晒在院子里的旧床单,有握在手里的麦芽糖,还有傍晚胡同口的路灯,翻开来能闻到淡淡的纸墨香,像捧着一捧“带着温度的时光”。它不是厚重的自传,更像一本“写给过往的私密笔记”,不管是怀念童年的成年人,还是在快节奏生活里想慢下来的年轻人,都能在文字里找到“被时光藏起的小确幸”。
二、书籍内容:不写“波澜壮阔的人生”,只讲“藏在记忆里的小碎片”
李娟最会做的,是把“被我们遗忘的日常小事”写成“闪着光的记忆标本”,全书46篇短文,每一篇都像“从旧相册里抽出的照片”,细碎却动人。比如《外婆的糖罐》写她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日子:外婆的床头柜上总放着一个铁皮糖罐,里面装着水果糖,糖纸皱巴巴的,却总带着淡淡的甜。每次她犯错哭了,外婆就会从罐子里摸出一颗糖,塞进她嘴里说“甜的吃了,苦的就忘了”。后来外婆走了,她在整理遗物时找到那个糖罐,里面还剩两颗融化后粘在一起的糖,她捏着糖罐,突然就想起外婆的手——粗糙却温暖,像晒过太阳的棉花。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你想起自己记忆里的“外婆/奶奶的小物件”,突然鼻子一酸。
还有《放学路上的云》写她小学时的放学路:每天下午放学,她都会和同学沿着河边走,看天上的云一会儿变成兔子,一会儿变成飞船,路过小卖部时,用攒了一周的零花钱买一根冰棍,你咬一口我的,我咬一口你的,冰棍化在手上,黏糊糊的,却笑得特别开心。这些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像一股清泉,悄悄淌进你心里,让你想起“原来自己也有过这么简单的快乐”。
三、写作特点:像坐在老槐树下聊天,温柔里藏着治愈的魔力
李娟的文笔最特别的是“有生活的烟火气”,她不用复杂的修辞,也不刻意营造意境,而是用“唠家常”的语气分享记忆,像坐在你对面的朋友,晒着太阳跟你聊“小时候的事”。比如写“记忆里的味道”时,她没说“童年的味道很珍贵”,而是举了个具体的例子:“我妈以前总在冬天腌萝卜干,切好的萝卜条撒上盐,码在坛子里,坛口用塑料袋扎紧,放在阳台角落。等过半个月,打开坛子,一股咸香扑面而来,萝卜干嚼在嘴里,脆生生的,配白粥能吃两大碗。现在超市里也有卖萝卜干,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才知道,少的是阳台角落里的阳光味,和我妈蹲在坛子前扎塑料袋的背影。”
还有写“为什么要记录记忆”时,她也特别实在:“记忆就像院子里的落叶,不捡就会被风吹走,等想找的时候,连影子都没了。我写这些小事,不是想炫耀什么,就是怕有一天,我忘了外婆的糖罐、忘了放学路上的云,忘了那些让我觉得‘活着真好’的瞬间。把它们写下来,就像把落叶夹在书里,不管过多少年,翻开书,还能闻到当年的味道。”这种直白又温暖的表达,没有距离感,反而让你觉得“原来记录记忆,也是在守护自己”。
四、阅读体验:像裹着旧毛毯晒太阳,暖到心里还不刺眼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处在“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阶段——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后倒头就睡,连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总觉得“生活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没点温度”。某天晚上,我翻到《爸爸的自行车》这篇,李娟写她小时候,爸爸每天骑自行车送她上学,自行车是旧的,链条总在半路掉,爸爸就蹲在路边,用黑乎乎的手摆弄链条,她坐在车后座,看着爸爸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心里却特别踏实。她在文末写:“现在我有了自己的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却总想起那辆掉链条的旧自行车——原来最珍贵的不是‘快’,是有人愿意为你蹲在路边,慢慢修一辆旧车。”
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就红了眼眶——那天我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听他絮絮叨叨说“家里的白菜熟了,等你回来吃”,挂了电话,心里像被晒了太阳一样暖。后来每次觉得“生活没劲儿”时,我就翻几页《我的记忆》,看着李娟笔下的小事,慢慢想起自己记忆里的温暖瞬间,好像又有了“继续往前走”的力气。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写“记忆小笔记”,把每天遇到的小事记下来,比如“今天楼下的小猫蹭了我的裤腿”“同事给我带了一颗糖”,慢慢发现“生活原来没那么糟”。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不止是“散文集”,更是“当代人的记忆疗愈手册”
《我的记忆》出版仅三个月,就登上了当当网散文类销量榜TOP3,豆瓣评分8.7分,评论区里满是“被治愈了”“想起自己的小时候”的留言。作家迟子建评价它:“李娟的文字像‘时光的小灯笼’,照亮了我们被忽略的记忆角落,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其实藏着最珍贵的幸福。”
很多读者也分享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我给多年没联系的小学同学打了电话,原来大家都还记得放学路上一起追过的蝴蝶”;有人说“我开始跟奶奶学腌萝卜干,虽然做得没奶奶好,却觉得离她更近了”;甚至有心理博主把这本书推荐给“焦虑症患者”,说“在李娟的记忆里,能找到‘生活的小确幸’,慢慢卸下心理的负担”。这本书就像“记忆的纽带”,一边连着我们的过去,一边连着我们的现在,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回“慢下来的勇气”。
六、书籍核心价值:帮你在“快节奏里慢下来,找回记忆里的温暖与力量”
读《我的记忆》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优美的句子,而是学会了“在平凡里发现珍贵”。以前我总觉得“幸福是‘大成就’”——要赚很多钱、要升职加薪,才叫幸福,却忽略了“外婆的糖罐、爸爸的自行车、放学路上的云”这些“小瞬间”。但李娟的文字让我明白:幸福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记下来的”,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其实藏着最治愈的力量。
同时,它也教会我“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以前我总因为“小时候的遗憾”而耿耿于怀,比如“没跟外婆好好说再见”“没跟小学同学好好告别”,读了《未说出口的再见》后才知道:“很多遗憾,其实不用刻意弥补,把它们记在心里,想起的时候,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就是最好的和解。记忆里的人,从来不会真正离开,只要你还记得,他们就永远在你身边。”
七、与当下社会热点的关联:回应“快节奏焦虑”,给出“慢下来的解法”
现在很多人被“快节奏生活”裹挟——上班要赶地铁、工作要赶deadline、连吃饭都要赶时间,慢慢忘了“生活本来的样子”,甚至出现“记忆模糊”的情况,比如“忘了昨天吃了什么、忘了上周跟朋友聊了什么”。而《我的记忆》正好给出了“解药”:不是“逼自己‘慢下来’”,而是“学会记录记忆”——每天花5分钟,写一件小事、记一个瞬间,慢慢找回“感知生活的能力”。
比如面对“‘内卷’带来的焦虑”,李娟说:“别总盯着别人跑得多快,偶尔停下来,看看自己脚下的路,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发。记忆里的那些小事,就像路边的小石子,捡起来,握在手里,能帮你找回‘自己的节奏’。”这种“反内卷”的生活态度,像一股清流,让被压力裹挟的人,终于敢“给自己的生活‘踩踩刹车’”。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记忆不是用来怀念过去的,是用来提醒我们:哪怕生活再忙,也别忘了那些让我们觉得‘活着真好’的瞬间——它们是藏在时光里的糖,咬一口,就能甜很久。”如果你现在觉得“生活太快、心里太慌”,或者想找回“记忆里的温暖”,那这本《我的记忆》一定值得一读——它不会给你“解决问题的捷径”,却会给你“慢下来的勇气”,让你明白:那些被忽略的记忆,其实是生活给我们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