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我的记忆》:在细碎的时光碎片里,捡回被忽略的温柔与力量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2

《我的记忆》:在细碎的时光碎片里,捡回被忽略的温柔与力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当代散文家李娟的首部个人记忆散文集,2023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全书272页,封面设计像一封泛黄的旧信”——浅灰色底面上印着手写体书名,旁边缀着几枚模糊的老照片剪影:有晒在院子里的旧床单,有握在手里的麦芽糖,还有傍晚胡同口的路灯,翻开来能闻到淡淡的纸墨香,像捧着一捧带着温度的时光。它不是厚重的自传,更像一本写给过往的私密笔记,不管是怀念童年的成年人,还是在快节奏生活里想慢下来的年轻人,都能在文字里找到被时光藏起的小确幸

二、书籍内容:不写“波澜壮阔的人生”,只讲“藏在记忆里的小碎片”

李娟最会做的,是把被我们遗忘的日常小事写成闪着光的记忆标本,全书46篇短文,每一篇都像从旧相册里抽出的照片,细碎却动人。比如《外婆的糖罐》写她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日子:外婆的床头柜上总放着一个铁皮糖罐,里面装着水果糖,糖纸皱巴巴的,却总带着淡淡的甜。每次她犯错哭了,外婆就会从罐子里摸出一颗糖,塞进她嘴里说甜的吃了,苦的就忘了。后来外婆走了,她在整理遗物时找到那个糖罐,里面还剩两颗融化后粘在一起的糖,她捏着糖罐,突然就想起外婆的手——粗糙却温暖,像晒过太阳的棉花。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你想起自己记忆里的外婆/奶奶的小物件,突然鼻子一酸。

还有《放学路上的云》写她小学时的放学路:每天下午放学,她都会和同学沿着河边走,看天上的云一会儿变成兔子,一会儿变成飞船,路过小卖部时,用攒了一周的零花钱买一根冰棍,你咬一口我的,我咬一口你的,冰棍化在手上,黏糊糊的,却笑得特别开心。这些小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像一股清泉,悄悄淌进你心里,让你想起原来自己也有过这么简单的快乐

三、写作特点:像坐在老槐树下聊天,温柔里藏着治愈的魔力

李娟的文笔最特别的是有生活的烟火气,她不用复杂的修辞,也不刻意营造意境,而是用唠家常的语气分享记忆,像坐在你对面的朋友,晒着太阳跟你聊小时候的事。比如写记忆里的味道时,她没说童年的味道很珍贵,而是举了个具体的例子:我妈以前总在冬天腌萝卜干,切好的萝卜条撒上盐,码在坛子里,坛口用塑料袋扎紧,放在阳台角落。等过半个月,打开坛子,一股咸香扑面而来,萝卜干嚼在嘴里,脆生生的,配白粥能吃两大碗。现在超市里也有卖萝卜干,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才知道,少的是阳台角落里的阳光味,和我妈蹲在坛子前扎塑料袋的背影。

还有写为什么要记录记忆时,她也特别实在:记忆就像院子里的落叶,不捡就会被风吹走,等想找的时候,连影子都没了。我写这些小事,不是想炫耀什么,就是怕有一天,我忘了外婆的糖罐、忘了放学路上的云,忘了那些让我觉得活着真的瞬间。把它们写下来,就像把落叶夹在书里,不管过多少年,翻开书,还能闻到当年的味道。这种直白又温暖的表达,没有距离感,反而让你觉得原来记录记忆,也是在守护自己

四、阅读体验:像裹着旧毛毯晒太阳,暖到心里还不刺眼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处在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阶段——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后倒头就睡,连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总觉得生活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没点温度。某天晚上,我翻到《爸爸的自行车》这篇,李娟写她小时候,爸爸每天骑自行车送她上学,自行车是旧的,链条总在半路掉,爸爸就蹲在路边,用黑乎乎的手摆弄链条,她坐在车后座,看着爸爸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心里却特别踏实。她在文末写:现在我有了自己的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却总想起那辆掉链条的旧自行车——原来最珍贵的不是,是有人愿意为你蹲在路边,慢慢修一辆旧车。

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就红了眼眶——那天我给爸爸打了个电话,听他絮絮叨叨说家里的白菜熟了,等你回来吃,挂了电话,心里像被晒了太阳一样暖。后来每次觉得生活没劲儿时,我就翻几页《我的记忆》,看着李娟笔下的小事,慢慢想起自己记忆里的温暖瞬间,好像又有了继续往前走的力气。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写记忆小笔记,把每天遇到的小事记下来,比如今天楼下的小猫蹭了我的裤腿”“同事给我带了一颗糖,慢慢发现生活原来没那么糟

五、书籍评价与影响力:不止是“散文集”,更是“当代人的记忆疗愈手册”

《我的记忆》出版仅三个月,就登上了当当网散文类销量榜TOP3,豆瓣评分8.7分,评论区里满是被治愈了”“想起自己的小时候的留言。作家迟子建评价它:李娟的文字像时光的小灯笼,照亮了我们被忽略的记忆角落,让我们明白: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其实藏着最珍贵的幸福。

很多读者也分享了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我给多年没联系的小学同学打了电话,原来大家都还记得放学路上一起追过的蝴蝶;有人说我开始跟奶奶学腌萝卜干,虽然做得没奶奶好,却觉得离她更近了;甚至有心理博主把这本书推荐给焦虑症患者,说在李娟的记忆里,能找到生活的小确幸,慢慢卸下心理的负担。这本书就像记忆的纽带,一边连着我们的过去,一边连着我们的现在,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回慢下来的勇气

六、书籍核心价值:帮你在“快节奏里慢下来,找回记忆里的温暖与力量”

读《我的记忆》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优美的句子,而是学会了在平凡里发现珍贵。以前我总觉得幸福是大成就’”——要赚很多钱、要升职加薪,才叫幸福,却忽略了外婆的糖罐、爸爸的自行车、放学路上的云这些小瞬间。但李娟的文字让我明白:幸福不是等出来的,而是记下来的,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记忆,其实藏着最治愈的力量。

同时,它也教会我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以前我总因为时候的遗憾而耿耿于怀,比如没跟外婆好好说再见”“没跟小学同学好好告别,读了《未说出口的再见》后才知道:很多遗憾,其实不用刻意弥补,把它们记在心里,想起的时候,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就是最好的和解。记忆里的人,从来不会真正离开,只要你还记得,他们就永远在你身边。

七、与当下社会热点的关联:回应“快节奏焦虑”,给出“慢下来的解法”

现在很多人被快节奏生活裹挟——上班要赶地铁、工作要赶deadline、连吃饭都要赶时间,慢慢忘了生活本来的样子,甚至出现记忆模糊的情况,比如忘了昨天吃了什么、忘了上周跟朋友聊了什么。而《我的记忆》正好给出了解药:不是逼自己慢下来’”,而是学会记录记忆”——每天花5分钟,写一件小事、记一个瞬间,慢慢找回感知生活的能力

比如面对“‘内卷带来的焦虑,李娟说:别总盯着别人跑得多快,偶尔停下来,看看自己脚下的路,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发。记忆里的那些小事,就像路边的小石子,捡起来,握在手里,能帮你找回自己的节奏这种反内卷的生活态度,像一股清流,让被压力裹挟的人,终于敢给自己的生活踩踩刹车’”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记忆不是用来怀念过去的,是用来提醒我们:哪怕生活再忙,也别忘了那些让我们觉得活着真好的瞬间——它们是藏在时光里的糖,咬一口,就能甜很久。如果你现在觉得生活太快、心里太慌,或者想找回记忆里的温暖,那这本《我的记忆》一定值得一读——不会给你解决问题的捷径,却会给你慢下来的勇气,让你明白:那些被忽略的记忆,其实是生活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我的记忆》:在细碎的时光碎片里,捡回被忽略的温柔与力量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怪物》:当“异常”撞进日常,我读懂了“怪物”最温柔的“生存寓言” | 爱阅读

《怪物》:当“异常”撞进日常,我读懂了“怪物”最温柔的“生存寓言” 一、书籍基本信息:人性寓言的“社会切片”,2024年现象级心理悬疑神作 《怪物》是85后作家“陈默”2024年的现象级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社会观察”系列推出。封面设计极具隐喻感——深灰色底色上,一只布满裂痕的陶瓷手(指尖沾...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 爱阅读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当木筏划破19世纪的谎言,少年在密西西比河上读懂自由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84年创作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南北战争前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讲述白人少年哈克与黑人奴隶吉姆为逃避各自命运,乘坐木筏开启的逃亡之旅。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 爱阅读

《黑色巨塔》:当手术刀划开体制的褶皱,我们看见人性的光与疮 作为一名在医院急诊科实习过三个月的“半吊子医学生”,拿到《黑色巨塔》时,我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揭露医疗黑幕的“爽文”。但翻到第73页——那个暴雨夜,急诊室主任举着CT片对住院医师吼“你以为患者是来听你讲学术的?他们是来要命的!”——我突...

《红字》:当“罪证”变成勋章,我们都在与世界的标签拔河 | 爱阅读

《红字》:当“罪证”变成勋章,我们都在与世界的标签拔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红字写就的人性解剖书”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以17世纪清教殖民地波士顿为背景,围绕“通奸罪”展开的三角故事。这部被马克·吐温称为“美国文学的起点”的作品,用一个“红字A”(...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当仇恨成为一把“双刃剑”,我们终将在宽恕里找到光 一、基本信息:19世纪法国的“命运交响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文学巨匠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44-1846年的“现象级神作”,被公认为“通俗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19世纪法国波旁复辟时期为背景,讲述了青年...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 爱阅读

《记忆传授人》:当记忆成为“禁忌”,我们终于读懂了“活着”的重量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记忆写就的反乌托邦寓言” 《记忆传授人》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于1993年出版的反乌托邦经典小说,首印仅5万册,却凭借“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和“对极权社会的精准隐喻”,成为全球...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 爱阅读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一封封穿越高墙的父爱,照亮成长的每一步 一、书籍基本信息 《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八十封信》是作家李敖在狱中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1990年首次出版,中文版销量超60万册,被读者称为“‘高墙内开出的父爱之花’——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中人心”。全书收录了李敖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