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1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学术“拼图”,拼出叙事学的中国声音

《文叙之思》是北京大学申丹教授的学术自选集,2022年由商务印书馆纳入光启文库出版。全书460页,分六辑:从求学与治学的学术自传,到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核心论文;从与多国学者的国际对话,到为叙事学著作撰写的序言;从跨学科书评到访谈录,附录还收录了两篇纪念性文章。这本书像一盒学术拼图,既有理论创新的锐度,又有学者成长的温度,更藏着中国叙事学走向世界的密码。

二、核心价值:打破“情节独大”,让文学解读拥有“双重视力”

申丹教授提出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是这本书最耀眼的学术灯塔。传统叙事学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始终聚焦情节发展——就像用单筒望远镜观察文学:只看到故事表面的起承转合,却忽略了隐藏在文字褶皱里的隐性进程。申丹发现,许多作品(如爱伦·坡的《泄密的心》、曼斯菲尔德的《苍蝇》)中,存在两股叙事暗流:一股推动情节,另一股在主题、人物塑造或审美价值上与情节形成对照、补充甚至颠覆。

读者能收获什么?

这本书教会我们用两只眼睛读文学:一只看情节的明线一只捕捉隐性的暗线。比如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表面是回忆祖母、母亲、妻子的温情故事,但若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枇杷树”“旧阁子等意象的隐喻,或许能触摸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更深层喟叹——这种双重视力,让文学解读从平面扫描升级为立体透视

三、内容亮点:理论如“手术刀”,案例似“显微镜”

申丹的理论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对具体作品的文本细读。书中最精彩的章节,是她对经典作品的双重叙事解剖:

《泄密的心》:传统解读认为故事讲的是精神失常者的自白,但申丹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心跳声不仅是情节线索,更构成一条隐性进程——它象征着叙述者对被看穿的恐惧,最终导致他主动暴露罪行。这种恐惧驱动与情节的犯罪驱动形成双重动力,颠覆了单一的心理分析模式。

《苍蝇》: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常被解读为反战寓言,但申丹指出,文中对老将军虚荣、自傲的反复反讽,构成一条独立于情节的隐性进程。比如老将军擦拭银苍蝇的细节,表面是战争创伤的象征,实则暗讽他沉溺于过去荣耀的固执——这种明暗交织的叙事,让作品的主题层次瞬间丰富。

最戳中我的句子:

隐性进程自成一体,构成另外一个独立运行的叙事进程,自始至终与情节发展并列前行,在主题意义、人物塑造和审美价值上与情节发展形成对照补充或对立颠覆的关系。(第二辑《叙事学的新探索》)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文学解读的新维度——原来,我们以前只读到了故事的一半

四、写作特点:学术如“对话”,思想有“温度”

作为学术著作,《文叙之思》却毫无晦涩感。申丹的写作风格像一场学术对话

国际视野与本土立场:书中收录了她与国际顶级期刊《文体》的对话特刊,面对多国学者的质疑(如隐性进程是否过于主观?),她逐一回应,用《一小时的故事》《占有》等作品的跨文化分析,证明理论的普适性。这种以理服人的学术风范,让中国叙事学真正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

跨学科思维:申丹是叙事学、文体学、语言学、翻译学的跨界玩家。书中她用语言学中的转述语分析中国小说的叙述特色,用翻译学的等效原则探讨叙事理论的跨文化传播——这种打破学科墙的思维,让理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自传色彩:第一辑问学历程中,申丹坦诚分享了自己从迷信西方权威首创中国理论的心路历程。比如她提到,2008年向美国期刊投稿时,曾因中国名字担心被偏见对待,要求主编匿名——这种学术成长中的不自信突破,让理论创新更显真实可感。

五、阅读体验:像“侦探破案”,又像“思想探险”

读《文叙之思》的过程,像一场学术侦探游戏

悬念感:每翻开一篇论文,都像拿到一份未解谜题”——丹先抛出一个传统解读的漏洞(比如为什么《泄密的心》的叙述者要反复强调自己不疯),再带你一步步追踪隐性进程的线索(心跳声、时间描述、视角切换),最后揭开双重叙事的真相。这种提问-解谜的结构,让学术阅读充满快感。

共鸣感:作为普通读者,我曾困惑:为什么有些作品读起来意味深长,却说不清哪里好?申丹的理论给了我答案——原来,那些说不清的部分,可能藏着隐性进程的暗流。比如读张爱玲的《金锁记》,表面是曹七巧的疯癫史,但若关注她对黄金枷锁的反复描写,或许能触摸到作者对金钱异化人性的更深层批判——这种恍然大悟的体验,让阅读从消遣升级为思想训练

六、评价与影响力:从“中国声音”到“世界术语”

学术认可: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已获国际叙事学界广泛接受。2017年,欧洲叙事学协会邀请她做大会主旨报告;2019年,法国叙事学常用术语网站将隐性进程列为国际常用术语——这意味着,中国学者首创的理论,正式进入了全球叙事学的标准词典

社会意义: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申丹的理论提醒我们:文学的深度,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无论是AI写作的情节生成,还是短视频的叙事套路,都需要双重叙事的视角去审视——因为真正的文学,永远不止于表面。

七、个人感悟:这本书如何“触动”了我?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曾陷入读不懂经典的焦虑:为什么读《尤利西斯》像看天书?为什么《追忆似水年华》的意识流让人头晕?申丹的理论让我明白:不是作品太难,而是我们缺少双重视力。现在,每读一部作品,我都会下意识地问:情节之外,是否还有一条隐性进程?这种主动解读的习惯,让阅读从被动接受变成了创造性参与”——原来,文学的乐趣,就藏在发现隐藏线索的瞬间。

八、结语:一本值得“反复翻阅”的学术“宝藏书”

《文叙之思》不是一本读一遍就能懂的书,它更像一座叙事迷宫:第一次读,你可能被理论的新鲜感吸引;第二次读,会被案例的精妙分析震撼;第三次读,或许会从申丹的学术成长中,看到中国学者从追赶到引领的奋斗身影。

如果你也渴望读透文学的另一面,如果你对中国理论如何走向世界感兴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放进书架——因为它不仅是叙事学的创新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学术勇气思想突破的启示录。

最后,用申丹的一句话结尾:

理论的创新,不是推翻传统,而是为传统打开新的解释空间。(《文叙之思·自序》)

愿我们都能在文学的双重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跳节奏

“《文叙之思》:在叙事迷宫中寻找文学的“双重心跳”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 爱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场童话里的“心灵急救”,教我们与自己和解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不是“心理教材”,是“情绪低落时的温暖解药”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心理学童话,1997年出版后被译成2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500万册,被《卫报》称为“英国国民心理咨...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 爱阅读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破解汉语密码的语法圣经与思维革命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学术讲义到语法研究"圣经"的传奇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语言学家吕叔湘基于多年研究成果撰写的汉语语法理论著作,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2005年推出修订版。全书系统构建汉语语法分析框架,提出"小句中枢说""句法...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 爱阅读

《呼啸山庄》:在暴风雪中燃烧的禁忌之爱,一场跨越世纪的灵魂复仇 一、书籍基本信息:约克郡荒原上的"黑色浪漫" 《呼啸山庄》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于1847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勃朗特姐妹经典"系列新版。这部被夏洛蒂·勃朗特称为"野兽般的独白"的作品,以约克郡荒原...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 爱阅读

《环绕世界八十天》:当1872年的蒸汽火车撞上2025年的“时间焦虑”赛道 一、凡尔纳的"时间管理圣经":如何用80天撬动19世纪全球化野心 翻开这部被称作"冒险文学模板"的典籍,就像坐进了一台穿越150年的时光机——1872年伦敦改革俱乐部的壁炉旁,菲利亚斯·福格用2万英镑赌注开启环球狂奔;...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 爱阅读

《活着》:当命运举起铁锤,他用脊梁写下“活着”的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被时代“锤”出来的文学丰碑 1992年,余华在《收获》杂志发表长篇小说《活着》,次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仅12万字的小说,以中国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为背景,用“剥洋葱式”的叙事,将一个农民的苦难史...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 爱阅读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翻开这本“语言博物馆”,听见中华文明的千年心跳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活着的语言百科”,用3000张照片+500段录音“抢救”即将消失的文化密码 在方言逐渐消亡、民俗日益淡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留住“乡音里的乡愁”?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划...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史》:在千年智慧长河中打捞当代生活的“解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会呼吸”的哲学通史 《中国哲学史》由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初版于1934年,历经多次修订,2023年最新版由商务印书馆推出。这本书颠覆了传统哲学史“编年体+学派简介”的刻板写法,以“问题意识”为经线、“思...

《紫山》:在褶皱的人心里开出一朵花 | 爱阅读

《紫山》:在褶皱的人心里开出一朵花 一、书籍基本信息:乡土中国的镜像剧场 这本书像一坛陈年高粱酒——开篇是东北乡村的粗粝泥土味,细品却藏着中国社会百年变迁的复杂回甘。作者孙惠芬用"紫山"这个地理坐标搭建舞台,让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在土改、改革开放、城市化浪潮中沉浮。全书58万字,却像一部活过来的《...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 爱阅读

《宗教经验之种种——人性之研究》:在心灵的密林里,寻找人性的星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与背景:威廉·詹姆斯(1842-1910),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杜威并称“现代思想三巨头”。 成书时间与版本:1902年初版,1985年商务印书馆引入中文版(唐钺译),2...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解码现代社会的隐形基因 | 爱阅读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解码现代社会的隐形基因 一、基本信息:一本颠覆“经济决定论”的经典炸弹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传世之作,1905年首次出版,中文译本以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周晓虹译,2020年版)最为经典。这本书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