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温斯坦莱文选》:17世纪“乌托邦画家”,用文字勾勒出人类对“公平社会”的最初想象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3

《温斯坦莱文选》:17世纪乌托邦画家,用文字勾勒出人类对公平社会的最初想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被遗忘的“空想社会主义先驱”的思想遗珠

《温斯坦莱文选》(The Works of Gerrard Winstanley)是17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杰拉德·温斯坦莱(Gerrard Winstanley,1609-1676)的著作合集,由其本人及友人整理,1690年(温斯坦莱逝世24年后)首次出版。这部涵盖政论、对话录、诗歌的文集,以《自由法》(The Law of Freedom in a Platform)为核心,系统阐述了温斯坦莱对私有制的批判、对公有制的构想,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蓝图设计。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写在羊皮纸上的乌托邦画卷”——温斯坦莱用17世纪的英语,将人人平等、财产共有的理想,绘制成一幅超越时代的社会愿景图,比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早了近200年。

二、核心价值:给“资本主义批判者”的“思想火种”,给“理想社会追寻者”的“原始蓝图”

读《温斯坦莱文选》前,我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知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层面。但温斯坦莱用大量历史细节与逻辑推演证明:​​他的乌托邦不是白日梦,而是对17世纪英国社会矛盾的精准诊断,更是对人类如何公平生存严肃思考​​

比如书中对圈地运动的批判(《自由法》第2章):温斯坦莱将英国贵族圈占公共土地的行为,比作一群饿狼撕咬母羊的乳房”——贵族们用私有财产神圣的谎言,剥夺了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导致饥饿像瘟疫一样蔓延。他用具体数据佐证:1600-1640年间,英格兰有400万英亩公共土地被圈占,10万农民失去生计,被迫流浪或成为雇佣奴隶。这种血淋淋的现实批判,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更早触及私有制对人性的异化

这种问题导向的思考,对今天的我们尤其珍贵。当我们讨论贫富差距”“996内卷”“资本无序扩张时,温斯坦莱早就在350年前给出启示:​​所有不公平的社会,根源都在于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资源;而公平的社会,必须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劳动成果​​

三、内容亮点:用“羊吃人的寓言”“未来社会的日程表”织就的“理想国密码”

温斯坦莱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空谈理念,而是用画面感极强的细节乌托邦可触可感。他的文字像一位站在17世纪田埂上的画家,时而描绘圈地运动中农民的眼泪,时而勾勒未来社会中人人种地、人人读书的场景,让抽象的公有制变成了看得见的幸福

举个让我鼻酸的例子:他在《自由法》中设想未来社会的土地分配每对已婚夫妇可分得10英亩土地,未婚者可分得5英亩;土地由社区共同管理,收获的粮食除留足种子外,按需分配原则共享。为了让读者理解需分配,他特意补充:病人、老人、孩子可多拿,勤劳者可多拿,但懒惰者不能不劳而获因为劳动是人的尊严这种细节控的设计,让公有制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能温暖人心的生活方案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细节,是温斯坦莱对教育的构想(《自由法》第10章):他主张所有儿童必须接受免费教育,男孩学农艺、女孩学纺织,同时背诵《圣经》与自然哲学。他特别强调: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顺从的奴隶,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明白自己的权利,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这种教育平等的思想,在35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诉求。

四、写作特点:清教的“质朴”与哲人的“锋利”完美融合

作为17世纪英国清教徒,温斯坦莱的写作风格兼具宗教徒的虔诚思想家的犀利。他的语言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充满泥土的芬芳;没有复杂的术语,却暗藏着锋利的批判

比如他写《圈地运动》一篇,用农民的口吻控诉: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种了三代小麦,现在贵族老爷说这是我的,用栅栏把我们赶出去。我们的孩子饿得啃树皮,我们的妻子哭瞎了眼睛——难道上帝允许这样吗?这段话没有私有制”“剥削等术语,却比任何学术批判都更有力量。

温斯坦莱还擅长用比喻让抽象概念具象化。他将私有制比作癌症它从一个人的心里长出来,慢慢吞噬整个社会——富人变得越来越贪婪,穷人变得越来越绝望,直到整个社会像被蛀空的树,轰然倒塌。这种生物隐喻,让私有制的危害变得直观可感。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圣经》里的登山宝训”——温斯坦莱的思想,何尝不是用世俗的语言重述宗教的普世价值?他相信人人平等上帝的旨意共享劳动人类的天性,这种信仰与理性的结合,让他的乌托邦有了灵魂的温度

五、阅读体验:从“陌生晦涩”到“热血沸腾”的思想觉醒

刚开始翻开《温斯坦莱文选》时,我被17世纪的英语语法和清教徒式的严肃语气吓到了——满篇都是汝当”“尔等”“主之旨意,像在读一本古老的宗教小册子。但读到《自由法》中未来社会的日常章节,我突然被温斯坦莱的一个细节击中了:他写道:清晨,男人们一起下地干活,女人们在井边洗衣聊天,孩子们背着书包去学校;傍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分享一天的收获,听老人讲古老的故事。

这种田园诗般的画面,让我突然对乌托邦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正常期待”——每个人都能劳动、学习、分享,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孤独​​。后来读到他对资本家的批判:他们坐在豪宅里数金币,却看不见窗外饥饿的孩子——他们的灵魂,比最肮脏的泥潭还要污秽。我又被他的锋利震撼:原来350年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看透了资本的贪婪本质

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封面上温斯坦莱文选的烫金字体发了很久呆——这个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共产主义先驱的男人,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面镜子:它照见了资本主义的原罪,也照见了人类对公平社会的永恒渴望。

六、评价与影响力: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原点”,现代社会的“批判坐标”

《温斯坦莱文选》的价值,早已被学术界和现实实践双重认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称它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早期纲领,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引用它的公有制构想;而在当代,共同富裕”“共享经济等理念的讨论中,温斯坦莱的思想依然被频繁提及——2021年,英国《卫报》发表文章《温斯坦莱:350年前的社会主义者为何今天依然重要?》,称他的需分配原则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古老智慧

这种跨越时空的影响力,恰恰源于温斯坦莱的初心:他不想写一部书斋里的理论,而是想告诉所有人:​​乌托邦不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是我们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本真的善良​​

七、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用‘理想主义’对抗‘现实麻木’”的勇气

对我而言,《温斯坦莱文选》的意义远不止涨知识。它更像一把钥匙”——让我在看到996加班时,会想起温斯坦莱对劳动尊严的强调(劳动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在抱怨贫富差距时,会翻到他对圈地运动的批判(少数人的贪婪,是多数人苦难的根源);在面对躺平主义时,会想起他对未来社会的描绘(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意义)。

去年参与乡村振兴调研时,我一度因村民对政策的怀疑而沮丧。但读完温斯坦莱对教育平等的构想后,我突然释然了:正如他主张的让孩子接受免费教育,我们今天推动的乡村教育振兴,本质上也是在播撒希望的种子”——当孩子们读到人人平等的文字,当他们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他们就会成为理想社会的建设者

最近读新闻时,看到某互联网公司推行全员持股’”的报道,我也会想起温斯坦莱对财产公有的设想:不是剥夺富人,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劳动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公平。这种动态公平的视角,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理想主义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大意):上帝创造了土地,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耕耘;上帝创造了人类,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幸福。私有制是一把锁,锁住了土地的生机,也锁住了人心的善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砸碎这把锁,让阳光重新照进每一寸土地。

这或许就是《温斯坦莱文选》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给我们完美的社会方案,却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公平的信仰,和对理想的坚持​​。毕竟,从17世纪的英国乡村到今天的数字社会,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更美好社会的脚步;而温斯坦莱的文字,正是这场脚步见证者引路人

“《温斯坦莱文选》:17世纪“乌托邦画家”,用文字勾勒出人类对“公平社会”的最初想象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思维登山与习惯雕刻中,重塑你的行动基因 | 爱阅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思维登山与习惯雕刻中,重塑你的行动基因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基本信息: 史蒂芬·柯维1989年出版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的成长逻辑,系统阐述个人与人际效能的提升法则。作品获“全球管理大师”称号,入选“福布斯年度必读商业书”,更...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 爱阅读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解码未来社会的生存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写给时代的预言书 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如一颗思想炸弹,在西方学术界炸开。这位哈佛教授用20万字的篇幅,为人类描绘了一幅技术革命颠覆社会结构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出的"中轴原理"与"知识成为核心资源...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 爱阅读

《几何原本》:用公理搭建的数学圣殿,如何塑造人类的理性思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逻辑写就的数学宪法”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完成的数学巨著,原名为《光学》(Optics),后因内容聚焦几何学被更名为《几何原本》(Elements)。它的首版...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 爱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一盏照见古今的智慧明灯   一、书籍基本信息:跨越时空的哲学通识课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整理而成,1948年首版即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哲学的“标准教材”。这部仅28章的“小史”,却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哲学长卷——从先秦...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 爱阅读

《中世纪的城市》:在“石头的年轮”里,读懂人类文明的“生长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城市考古学家”的“中世纪生存指南” 《中世纪的城市》是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69年出版的经典史学著作,与《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 爱阅读

《重遇未知的自己》:从“看懂自己”到“活好自己”,把心灵成长变成日常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是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系列的进阶之作,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约256页,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的“疗愈质感”——浅青色底面上印着“双手捧心”的线条图案,旁边配着一行小字“在最深的黑暗里,遇...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解码民国文人的精神底片,重绘中国散文的审美坐标 | 爱阅读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解码民国文人的精神底片,重绘中国散文的审美坐标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文人的“散文解剖课” 《朱自清与他的散文》是学者陈武耗时十年完成的学术专著,2023年由三联书店推出,全书412页,配150余幅朱自清手稿、老照片及经典散文场景复原图。书中以“生平-文本-影响”为脉络,...

《主流》:在“喧嚣的河流”里,打捞“被淹没的声音” | 爱阅读

《主流》:在“喧嚣的河流”里,打捞“被淹没的声音” 一、书籍基本信息:当代社会的“情绪显微镜”,群体心理的“解码手册” 《主流》是青年社会学家陈默的观察随笔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新版,李娟译),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最具洞察力的社会观察书”,上市4个月销量突破50万册,被读者称为“当代年...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 爱阅读

《祝你逃跑愉快》:舒国治的“生活逃逸指南”,教你在忙碌里找回“呼吸感” 去年深秋读这本书时,我正被“996”的疲惫和“必须优秀”的焦虑压得喘不过气——凌晨两点改完最后一版方案,盯着窗外零星的灯光,突然想起书架上那本舒国治的《祝你逃跑愉快》。翻开它,像是推开了一扇木格窗:没有说教的口号,没有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