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坦莱文选》:17世纪“乌托邦画家”,用文字勾勒出人类对“公平社会”的最初想象 | 爱阅读
《温斯坦莱文选》:17世纪“乌托邦画家”,用文字勾勒出人类对“公平社会”的最初想象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被遗忘的“空想社会主义先驱”的思想遗珠
《温斯坦莱文选》(The Works of Gerrard Winstanley)是17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杰拉德·温斯坦莱(Gerrard Winstanley,1609-1676)的著作合集,由其本人及友人整理,1690年(温斯坦莱逝世24年后)首次出版。这部涵盖政论、对话录、诗歌的文集,以《自由法》(The Law of Freedom in a Platform)为核心,系统阐述了温斯坦莱对“私有制”的批判、对“公有制”的构想,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蓝图设计。
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身份”:这是一部“写在羊皮纸上的乌托邦画卷”——温斯坦莱用17世纪的英语,将“人人平等、财产共有”的理想,绘制成一幅超越时代的“社会愿景图”,比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早了近200年。
二、核心价值:给“资本主义批判者”的“思想火种”,给“理想社会追寻者”的“原始蓝图”
读《温斯坦莱文选》前,我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认知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层面。但温斯坦莱用大量历史细节与逻辑推演证明:他的“乌托邦”不是“白日梦”,而是对17世纪英国社会矛盾的“精准诊断”,更是对“人类如何公平生存”的“严肃思考”。
比如书中对“圈地运动”的批判(《自由法》第2章):温斯坦莱将英国贵族圈占公共土地的行为,比作“一群饿狼撕咬母羊的乳房”——贵族们用“私有财产神圣”的谎言,剥夺了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导致“饥饿像瘟疫一样蔓延”。他用具体数据佐证:1600-1640年间,英格兰有400万英亩公共土地被圈占,10万农民失去生计,被迫流浪或成为雇佣奴隶。这种“血淋淋的现实批判”,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更早触及“私有制对人性的异化”。
这种“问题导向”的思考,对今天的我们尤其珍贵。当我们讨论“贫富差距”“996内卷”“资本无序扩张”时,温斯坦莱早就在350年前给出启示:所有“不公平的社会”,根源都在于“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资源”;而“公平的社会”,必须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劳动成果”。
三、内容亮点:用“羊吃人的寓言”“未来社会的日程表”织就的“理想国密码”
温斯坦莱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是“空谈理念”,而是“用画面感极强的细节”让“乌托邦”可触可感。他的文字像一位“站在17世纪田埂上的画家”,时而描绘圈地运动中农民的眼泪,时而勾勒未来社会中“人人种地、人人读书”的场景,让抽象的“公有制”变成了“看得见的幸福”。
举个让我“鼻酸”的例子:他在《自由法》中设想未来社会的“土地分配”:“每对已婚夫妇可分得10英亩土地,未婚者可分得5英亩;土地由社区共同管理,收获的粮食除留足种子外,按‘需分配’原则共享。”为了让读者理解“需分配”,他特意补充:“病人、老人、孩子可多拿,勤劳者可多拿,但懒惰者不能不劳而获——因为‘劳动是人的尊严’。”这种“细节控”的设计,让“公有制”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能温暖人心的生活方案”。
另一个让我震撼的细节,是温斯坦莱对“教育”的构想(《自由法》第10章):他主张“所有儿童必须接受免费教育,男孩学农艺、女孩学纺织,同时背诵《圣经》与自然哲学”。他特别强调:“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顺从的奴隶’,而是为了让每个人‘明白自己的权利,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这种“教育平等”的思想,在35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诉求。
四、写作特点:清教的“质朴”与哲人的“锋利”完美融合
作为17世纪英国清教徒,温斯坦莱的写作风格兼具“宗教徒的虔诚”与“思想家的犀利”。他的语言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没有华丽的修辞,却充满“泥土的芬芳”;没有复杂的术语,却暗藏着“锋利的批判”。
比如他写《圈地运动》一篇,用农民的口吻控诉:“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种了三代小麦,现在贵族老爷说‘这是我的’,用栅栏把我们赶出去。我们的孩子饿得啃树皮,我们的妻子哭瞎了眼睛——难道上帝允许这样吗?”这段话没有“私有制”“剥削”等术语,却比任何学术批判都更有力量。
温斯坦莱还擅长用“比喻”让抽象概念具象化。他将“私有制”比作“癌症”:“它从一个人的心里长出来,慢慢吞噬整个社会——富人变得越来越贪婪,穷人变得越来越绝望,直到整个社会像被蛀空的树,轰然倒塌。”这种“生物隐喻”,让“私有制的危害”变得直观可感。
读这本书时,我总想起《圣经》里的“登山宝训”——温斯坦莱的思想,何尝不是“用世俗的语言重述宗教的普世价值”?他相信“人人平等”是“上帝的旨意”,“共享劳动”是“人类的天性”,这种“信仰与理性的结合”,让他的“乌托邦”有了“灵魂的温度”。
五、阅读体验:从“陌生晦涩”到“热血沸腾”的思想觉醒
刚开始翻开《温斯坦莱文选》时,我被17世纪的英语语法和“清教徒式”的严肃语气吓到了——满篇都是“汝当”“尔等”“主之旨意”,像在读一本“古老的宗教小册子”。但读到《自由法》中“未来社会的日常”章节,我突然被温斯坦莱的一个细节击中了:他写道:“清晨,男人们一起下地干活,女人们在井边洗衣聊天,孩子们背着书包去学校;傍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分享一天的收获,听老人讲古老的故事。”
这种“田园诗般的画面”,让我突然对“乌托邦”有了新的理解:它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正常期待”——每个人都能劳动、学习、分享,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孤独。后来读到他对“资本家”的批判:“他们坐在豪宅里数金币,却看不见窗外饥饿的孩子——他们的灵魂,比最肮脏的泥潭还要污秽。”我又被他的“锋利”震撼:原来350年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看透了“资本的贪婪本质”。
合上书页时,我盯着封面上“温斯坦莱文选”的烫金字体发了很久呆——这个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共产主义先驱”的男人,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面“镜子”:它照见了资本主义的“原罪”,也照见了人类对“公平社会”的永恒渴望。
六、评价与影响力: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原点”,现代社会的“批判坐标”
《温斯坦莱文选》的价值,早已被学术界和现实实践“双重认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考茨基称它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早期纲领”,社会学家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引用它的“公有制构想”;而在当代,“共同富裕”“共享经济”等理念的讨论中,温斯坦莱的思想依然被频繁提及——2021年,英国《卫报》发表文章《温斯坦莱:350年前的“社会主义者”为何今天依然重要?》,称他的“需分配”原则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古老智慧”。
这种跨越时空的影响力,恰恰源于温斯坦莱的“初心”:他不想写一部“书斋里的理论”,而是想告诉所有人:“乌托邦”不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是“我们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本真的善良”。
七、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了“用‘理想主义’对抗‘现实麻木’”的勇气
对我而言,《温斯坦莱文选》的意义远不止“涨知识”。它更像一把“钥匙”——让我在看到“996加班”时,会想起温斯坦莱对“劳动尊严”的强调(“劳动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在抱怨“贫富差距”时,会翻到他对“圈地运动”的批判(“少数人的贪婪,是多数人苦难的根源”);在面对“躺平主义”时,会想起他对“未来社会”的描绘(“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意义”)。
去年参与“乡村振兴”调研时,我一度因“村民对政策的怀疑”而沮丧。但读完温斯坦莱对“教育平等”的构想后,我突然释然了:正如他主张的“让孩子接受免费教育”,我们今天推动的“乡村教育振兴”,本质上也是在“播撒希望的种子”——当孩子们读到“人人平等”的文字,当他们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能,他们就会成为“理想社会的建设者”。
最近读新闻时,看到“某互联网公司推行‘全员持股’”的报道,我也会想起温斯坦莱对“财产公有”的设想:“不是‘剥夺富人’,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分享劳动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公平。”这种“动态公平”的视角,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理想主义”。
最后,想分享书中我最爱的一句话(大意):“上帝创造了土地,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耕耘;上帝创造了人类,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幸福。私有制是一把锁,锁住了土地的生机,也锁住了人心的善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砸碎这把锁,让阳光重新照进每一寸土地。”
这或许就是《温斯坦莱文选》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有给我们“完美的社会方案”,却给了我们更珍贵的东西——对“公平”的信仰,和对“理想”的坚持。毕竟,从17世纪的英国乡村到今天的数字社会,人类从未停止过“追求更美好社会”的脚步;而温斯坦莱的文字,正是这场“脚步”的“见证者”与“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