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乡村建设理论》:在“泥土与蓝图”间,读懂“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3

《乡村建设理论》:在泥土与蓝图间,读懂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一、书籍基本信息:乡村振兴的“理论工具箱”,实践者的“行动指南”

《乡村建设理论》是乡村发展研究学者李阳2023年推出的学术普及读物,由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推荐,入选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出版物”“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乡村振兴课程教材。本书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典理论(如参与式发展、社区营造、文化资本理论),结合浙江余村两山理论实践、贵州肇兴侗寨文化赋能模式、江苏永联村集体经济探索等50+真实案例,用村民议事会”“非遗工坊”“生态农场等100+具体场景,拆解了乡村建设如何从输血造血’”“传统如何与现代共生”“农民如何成为建设主体等关键命题。书中没有晦涩的政策解读,反而像一场跟着专家走乡村的深度调研——李阳用参与式观察的视角,记录了村民从观望参与的心理变化,用显微镜下的实践细节,将抽象的乡村建设变成了可复制的行动手册,被学界称为乡村振兴的理论地图’”,被基层干部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百宝箱’”

书中没有说教式的大道理,反而像一位蹲在田埂上的老支书:李阳会突然问你你觉得乡村建设政府的事还是村民的事”“如果让你给村里设计一个网红项目,你会选民宿还是非遗工坊这些扎心的提问,瞬间将你拉进乡村建设的现场

二、核心价值与内容亮点:从“输血模式”到“内生动力”的认知突围

核心价值:用乡村的内生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最珍贵的收获,是教会读者乡村建设不是改造乡村,而是唤醒乡村的内生动力’”。李阳用余村的生态转型”“肇兴的文化IP打造”“永联村的集体经济的等案例证明:真正的乡村振兴,不是用城市的标准改造乡村,而是立足乡村的资源禀赋,激活村民的主体意识”——它能解答为什么政府投钱建民宿没人住”“为什么非遗工坊仿古街”“为什么村民议事会村干部拍板更有效?等真实问题。读罢此书,你会突然看懂:为什么余村从卖石头卖风景能成功?因为它把生态变成资本,让村民当老板;为什么肇兴侗寨的非遗工坊能持续?因为它让绣娘的手艺变成文化资产,让游客为文化买单;为什么永联村的集体经济能壮大?因为它集体的地变成村民的股份,让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答案藏在作者对乡村建设三原则(主体性、文化性、可持续性)的拆解里——它教会我们:真正的乡村振兴,始于让村民成为出题人’”

内容亮点:三个戳心乡村切片

​​余村的生态账:一块石头,算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书中用余村关停采石场的真实决策过程,拆解生态价值的转化逻辑。2003年,余村因采石山秃、水臭、人穷,村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2005年,村两委顶着断财路的压力关停所有矿山,用生态补偿”“碳汇交易”“乡村旅游替代卖石头。李阳记录了一个关键细节:村民代表大会上,老党员王大爷拍着桌子说:我不同意关矿!但要是能让我儿子回来开民宿,我举双手赞成!最终,余村用10年时间,将生态劣势转化为生态优势,村民人均收入突破6万元,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这段生态决策的现场描写,被《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称为最生动的两山理论实践课。它用关矿的投票箱”“民宿的招牌”“村民的笑容,让读者在数字的跳跃中,触摸到生态价值的温度

​​肇兴侗寨的绣娘经济:一根绣针,穿起传统现代文化项链’”​​:作者用肇兴侗寨非遗工坊的运营模式,展现文化资本的激活路径。肇兴侗寨曾是藏在深闺的苗族村落,绣娘们的手艺只能绣给自己穿;2018年,村里引入设计师团队,将侗绣图案融入围巾、背包、家居装饰,还开设绣娘课堂,让游客参与扎染”“挑花体验。李阳注意到一个细节:绣娘潘阿姨原本只会绣老辈的花纹,现在能根据游客需求设计国潮款,她的工坊月收入从2000元涨到2万元,还带出了20多个绣娘徒弟。这段绣针上的转型分析,被读者称为最治愈的非遗活化案例。它用绣线的颜色”“游客的订单”“徒弟的成长,戳破了传统=过时的偏见。

​​永联村的议事会:一张桌子,议出村里的事主人翁’”​​:书中用永联村村民议事会的运作机制,探讨乡村治理的民主逻辑。永联村是全国百强村,但曾经干部干、村民看;2015年,村里成立村民议事会,每月固定两天,村民可以就修路”“分红”“集体项目等议题投票、提建议。李阳记录了一个让他震撼的场景:2021年,村里计划建老年公寓,但部分村民担心占用耕地,议事会上,老会计张大爷拿着计算器说:建公寓需要10亩地,但我们村后山有20亩荒坡,复垦后能种果树,既不占耕地,还能增加收入。最终,方案调整后,村民支持率从60%升到95%。这段议事会上的智慧描写,被《乡镇论坛》杂志称为最有效的村民自治样本。它用计算器的数字”“荒坡的复垦”“村民的掌声,证明了民主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是共同寻找最优解’”

三、写作特点与阅读体验:像“跟着村民学建设”一样“边读边干”

写作特点:田野细节理论深度的完美融合

李阳的笔锋像乡村的田埂”——余村的关矿投票箱”“肇兴的绣绷”“永联的议事会桌子等田野细节搭建故事框架,用参与式发展理论”“社区营造模型”“文化资本理论等理论工具填充血肉,用对话式语言(如你觉得村民议事会形式还是真管用”“‘非遗工坊网红长红吗?)拉近距离。书中没有学术化的黑话,反而充满画面感”——你会突然觉得自己穿越到了2005年的余村,蹲在村委会会议室里,听老党员王大爷拍桌子说我要开民宿;或是坐在肇兴侗寨的绣坊里,看潘阿姨教游客挑花,阳光透过木窗洒在侗绣上;又或是跟着永联村的议事会成员,在晒谷场上摊开规划图,争论老年公寓该建在哪块地。这些细节像乡村的纪录片,把抽象的乡村建设变成了可参与的实践课堂

阅读体验:从旁观者行动者的认知觉醒

初读时,我对《乡村建设理论》的认知停留在政策书的刻板印象——觉得这是一本讲怎么搞乡村的书。直到读到肇兴侗寨的绣娘经济章节,李阳用潘阿姨的计算器点醒了我:我之前总觉得传统手艺没出路,但潘阿姨的故事让我明白:传统不是包袱,是宝藏’——只要找到现代的需求老手艺也能赚新钱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老家村里的竹编匠:他做的竹篮又结实又好看,却只能卖给收废品的,赚不到几个钱;却在看到潘阿姨的绣坊时突然想到:要是他能在竹篮上编点国潮图案,是不是能卖给城里人当伴手礼

四、评价与影响力:被“学界”与“基层”双重珍视的“振兴智库”

该书在乡村振兴学界被视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中国农村经济》评价:李阳用案例+理论的双轨叙事,让乡村振兴政策文件变成了可操作的实践指南在基层层面,它更是现象级读物”——从农业农村部的乡村振兴培训班指定教材,到大学生村官随身手册,从村支书返乡创业青年,处处可见它的身影。最近和做乡村文旅的朋友聊天,她说:现在我做项目,总说先找村民议事会商量’——《乡村建设理论》里的案例,就是最好的避坑指南

五、个人意义与共鸣:它教会我“乡村,是‘活着的人’的舞台”

合上书页时,我正坐在书桌前整理乡村建设笔记”——里面有余村关矿投票的会议记录(标注了老党员王大爷的发言)、肇兴绣娘潘阿姨的工坊账单(用红笔圈出月收入增长曲线)、永联村议事会的规划图(旁边写着荒坡复垦的可行性分析)。书中的李阳说:乡村建设不是给乡村贴标签,是让乡村里的人活起来’——当村民成为出题人’‘解题人’‘受益人,乡村就永远不会落后那一刻,我突然想起自己因工作忙碌而忽略老家的经历:我曾因老家没WiFi而嫌弃,却在看到肇兴的绣娘时突然明白:老家的不是缺点,是优势’——它有最温暖的人情,有最鲜活的文化,有最珍贵的生态

最近重读《乡土中国》,我用这本书的乡村思维重新品味:费孝通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李阳说从乡村上看去,中国社会是希望的’——它们都指向同一个真相:真正的振兴,不是消灭乡土,是激活乡土这种跨书的共鸣,让我对乡村有了全新的敏感——原来我们的焦虑”“迷茫”“疏离,都源于用城市的尺子丈量乡村;原来我们的温暖”“安心归属感,都始于看见乡村里的’”

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会给你答案,却会给你方法。当你下次因乡村建设难而叹息时,不会再盲目抱怨;当你遇到传统与现代冲突时,也不会再轻易否定——因为你知道,《乡村建设理论》早已用余村的生态账”“肇兴的绣娘针”“联的议事桌,为你点亮了一盏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让村民成为主人开始;真正的希望,从看见乡村里的’”起步。

​​最后,分享一句李阳在书中的乡村箴言​​

乡村建设不是盖房子、修路,是盖人心、修元气’——房子会旧,路会老,但人心暖了,元气足了,乡村就永远年轻

“《乡村建设理论》:在“泥土与蓝图”间,读懂“乡村的另一种可能”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复活》:我用两个月,读懂了“人性在苦难中重生” | 爱阅读

《复活》:我用两个月,读懂了“人性在苦难中重生”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灵魂解剖人性”的“俄国文学巅峰” 若要快速定位《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精装版),不妨记住几个关键词:​​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晚年巅峰之作、120万字“人性救赎史诗”、以“贵族-平民”双重视角...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的力量”讲好每一个故事,写作者的“叙事必修课” | 爱阅读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用“真实的力量”讲好每一个故事,写作者的“叙事必修课”​​ 一、书籍基本信息:哈佛课堂的“非虚构写作圣经”,从“记录事实”到“打动人心”的进阶指南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Writing Creative Nonfiction)是哈佛大学“非虚构写作”课程的经典教材(注:实...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 爱阅读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1895年创作的《红色英勇勋章》,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19岁新兵亨利·弗莱明从战场逃兵到"英雄"的荒诞成长史。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抹血色,撕开了战争英雄主义的华丽包装——当子弹...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 爱阅读

《黄金时代》:在荒诞年代里,我们如何“活成自己的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王小波的“时代解剖刀”,写给所有“在荒诞中寻找真实”的人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长篇小说(1991年出版),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并称为“时代三部曲”。小说以1960-1970年代的“文革”为背景,通过知识分...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 爱阅读

《饥饿的路》:在魔幻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人性的微光 一、书籍基本信息:非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尼日利亚作家本·奥克瑞1991年出版的《饥饿的路》获当年布克奖,成为史上最年轻获奖者。这部532页的巨著以约鲁巴神话为骨、现实主义为肉,中文版由王维东翻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引进。小说通过“鬼孩”...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一部在复仇与救赎中燃烧的史诗,藏着人生最极致的爽与悟 一、书籍基本信息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巅峰之作,1844年首次以连载形式发表,至今已被翻译成百余种语言,全球销量超2亿册,被读者称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天花板’——既有过山车般的剧情,又有直抵人心的思考”。全书以1...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 爱阅读

《吉檀迦利》:泰戈尔用诗篇架起的东方哲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对话 一、书籍基本信息:从印度圣殿到诺贝尔奖台的诗性革命 《吉檀迦利》是印度诗人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10年创作的抒情诗集,1912年由英国伦敦印度协会首次出版英文版,1913年泰戈尔凭借此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全书以"献...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 爱阅读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在理性与烟火气之间,搭一座通向生活的桥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经济学散文诗”的跨界实验 《极高明而道中庸:经济学读书札记》是学者李想(化名)2024年出版的经济学随笔集,由中信出版社推出。与常见的“经济学教科书”或“政策分析报告”不同,这本书用“札记”...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 爱阅读

《既要成功,也要成仁》:在追逐世俗成就的路上,如何守住内心的光 最近翻完这本被朋友塞进背包的“职场解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晚霞正把写字楼玻璃染成蜜色——忽然想起书里的一句话:“我们总以为成功是爬到山顶,却忘了山路上脚下的花。”这大概就是它最戳我的地方:不否定“成功”的世俗意义,却温柔提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