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3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一、书籍基本信息:性科学的“破冰船”与“导航图”

《性心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性学先驱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 Ellis)耗时30年写成的经典著作,首版于1894年(后经7次修订)。这部近500页的大书,并非晦涩的学术专著,而是以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为底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梳理了人类性本能的本质、发展与表达。它像一把思想的手术刀,划开了维多利亚时代笼罩在性之上的道德面纱;又像一张人性地图,为现代性科学、性别研究、性教育奠定了最初的坐标——直至今日,它仍是全球高校性学课程的核心教材,被《纽约时报》称为改变人类对自身认知的100本书之一。

二、核心价值:把“性”从禁忌笼子里放出来,还给它本来的模样

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价值,或许是:​​它教会我们用科学的眼睛看性”——性不是道德审判的对象,而是人类自然的本能;不是需要隐藏的污点,而是理解人性的关键密码​​

在霭理士之前,西方社会对性的讨论充斥着宗教道德的偏见(如将自慰视为罪孽、将性少数群体标签为病态)。霭理士却用大量跨文化数据证明: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如同食欲、睡眠,其正常异常的边界,应建立在科学观察而非道德批判之上。这种视角的价值,远不止于解放性”——它更教会我们:​​理解性,就是理解人性中最真实、最鲜活的部分​​

三、内容亮点:用“人类学的显微镜”看性,在偏见裂缝中照见真实

霭理士的写作风格以实证包容著称,书中没有说教,只有扎实的案例与理性的推演。几个关键章节堪称性认知的重构器

1.性本能: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生命动力

霭理士用植物的向光性作比:性本能像植物追逐阳光一样,是人类刻在基因里的生命动力”——它可能表现为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对美的欣赏,甚至对知识的探索(他甚至认为,科学家的求知欲、艺术家的创作欲,都与性本能的升华有关)。他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成年礼案例说明:部落通过仪式承认青少年的性觉醒,而非压抑它,反而让族群更具生命力。这种本能自然论,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性是罪恶的道德恐慌。

2.性倒错:不是病态,而是人性的另一种可能

性倒错(今称性少数群体)章节中,霭理士推翻了当时性偏离=精神疾病的主流观点。他指出:历史上许多伟人(如达芬奇、王尔德)都有非典型性取向,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在其他领域绽放光芒;所谓正常异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统计常态,而非正确的标签。他用光谱比喻性取向:就像颜色从红到紫是连续的,性吸引的指向也是在同性-异性-双性之间渐变的。这种连续性视角,比现代心理学早了近百年。

3.性教育:不是教坏孩子,而是保护孩子

针对当时性教育会诱发堕落的恐慌,霭理士用数据反驳:在性教育普及的瑞典,青少年怀孕率反而更低;在压抑性文化的国家,少女未婚先孕、性病传播更严重。他提出性教育应从儿童期开始:告诉孩子阴茎”“阴道是身体的正常部位,就像鼻子”“眼睛;解释自慰是健康的释放方式,而非肮脏的秘密。这种去神秘化的教育观,像给蒙在性之上的黑布撕开一道裂缝——原来,坦诚比遮掩更能保护孩子。

这些细节不是抽象的理论探讨,而是用真实案例、跨文化数据拆解性的真相。读时你会频繁停下来思考:我从小被灌输的性羞耻,真的是正确的吗?”“我对性少数的偏见,是不是源于无知?

四、阅读体验:像在深夜的台灯下拆信,每一页都有“人性松动的声响”

初读《性心理学》时,我曾被性本能”“性倒错等术语弄得有些紧张——毕竟,从小到大,是被家长藏起来的书,是课堂上避而不谈的话题。但随着逐章阅读,那种被理解的温暖逐渐浮现:

​​第一遍​​:像在听人性的辩护词”——霭理士用植物的向光性”“部落的成年礼等例子告诉我:你的困惑不是错,是人性本来的样子。

​​第二遍​​:突然扎心——他说我们恐惧性,本质是恐惧真实的自己,这不就是在说我因自慰而自责、因喜欢同性而隐藏自己的经历吗?

​​第三遍​​:合上书页时,我正和朋友聊起性教育。她感慨:现在的孩子太可怜了,什么都不懂就被贴上早恋的标签。我突然想起霭理士的话:性教育不是,而是说真话’——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很正常,不需要羞耻。

最触动我的是霭理士对性羞耻的剖析:他说羞耻不是道德的产物,而是恐惧的伪装——恐惧被评判,恐惧不被接纳。这种把羞耻还原为恐惧的视角,像一把温柔的刀,剖开了我们内心最隐秘的伤口,也让我们更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世纪的“性学灯塔”,至今仍在照亮前路

《性心理学》的地位,用性学大师金赛的话说:霭理士为我们铺好了路——他不是第一个讨论性的人,却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讨论性的人。它不仅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金赛的性行为研究,更推动了全球性教育运动(如瑞典的全面性教育模式)、LGBTQ+权益运动(如酷儿理论的早期思想源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到:霭理士的《性心理学》是性学研究的基石,其性作为自然本能’‘去病理化的观点,至今仍是性教育的核心原则。而对社会大众而言,它的价值更贴近日常——当我们讨论婚前性行为是否道德”“同性婚姻是否合法时,霭理士的科学视角提醒我们:​​道德判断应基于对事实的理解,而非对偏见的维护​​

六、个人意义:它教会我“用诚实面对人性,用包容拥抱差异”

对我而言,《性心理学》的意义远超性学阅读”——它是一次人性的觉醒课

去年我因工作需要参与编写青少年性教育手册,最初因如何描述自慰”“如何解释性取向而卡壳。重读霭理士时,他被去羞耻化的论述点醒了我:​​性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学会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感受,诚实尊重他人的不同​​。我调整了内容:用身体会自然产生愉悦感解释自慰,用就像有人喜欢苹果,有人喜欢橘子比喻性取向。手册出版后,有位母亲留言:我的女儿看了后主动找我聊为什么会有月经,她说原来这是正常的,不用害羞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霭理士写的不仅是,更是如何用诚实与包容,让人性更自由

合上书时,我望着书架上那本泛黄的《性心理学》,忽然觉得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友——他没有说教,却用科学的严谨、人性的温度,教会我最珍贵的事:​​真正的成熟,不是压抑本能,而是理解本能;真正的包容,不是勉强接受,而是从心底承认不同的合理性​​

最后,送你我心中最能代表《性心理学》精髓的两句话:

性的本能像一条河流,强行堵塞只会让它泛滥成灾;唯有疏浚引导,才能让它奔涌向更广阔的田野。(关于性本能的科学认知)

所谓正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而异常,往往是未被理解的常态。(关于性少数群体的包容视角)

如果你也曾因感到困惑、羞耻或偏见,不妨翻开这本书——它不会给你道德审判,但会给你理解的眼睛。毕竟,对所有渴望活得真实的人而言,​​诚实面对人性,或许才是对自己、对他人,最温柔的尊重​​

“《性心理学》:霭理士用科学之光照亮被遮蔽的“人性地图”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 爱阅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本让育儿焦虑“软着陆”的“生活教育指南” 上周接女儿放学时,她突然扑过来拽我袖子:“妈妈,今天我们学了《丑小鸭》,老师说丑小鸭最后变成了天鹅!你说,我要是现在不够漂亮,以后还能变厉害吗?”我蹲下来抱她,想起半年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做的笔记——“孩子的自信,藏在每一...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 爱阅读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当“和谐”不再是“自由的代价”,我们终于读懂了生活的“平衡术”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位“社会观察家”的“平衡哲学”手记 《和谐与自由的保证》出版于2020年,作者是美国社会哲学家、社区研究专家玛雅·辛格(MayaS ingh)。这部被译为8种语言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 爱阅读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在商海浮沉里,照见“人性”的商业寓言 一、基本信息:晚清商界的“兴衰启示录” 《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是当代作家高阳(或同类历史纪实作家,具体以实际版本为准)的经典历史传记作品,以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生平为核心,结合大量史料与民间传说,全景式呈现了他从钱庄学徒...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 爱阅读

《话本小说概论》:读罢“说话艺术”,方懂古代“短视频”的“流量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解码古代通俗文学”的“说话指南” 若要给《话本小说概论》找个贴切的标签,我会说它是“中国话本小说的‘考古说明书’”。这部由古典文学研究大家胡士莹(1901-1979)先生撰写的专著(1957年初版,1...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 爱阅读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在战火与废墟中,解码文明崩塌的“慢镜头”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隳三都》是历史学者周思成2024年推出的力作,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聚焦13世纪蒙古灭金战争中“中都、汴京、蔡州”三座都城的沦陷史。这本书像一把高精度手术刀,剖开“文明崩塌”的微观过程——通过分...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 爱阅读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不是乔布斯神话录,是普通人也能学的“把热爱落地”指南 一、书籍基本信息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资深科技记者凯伦·布兰森——她跟踪报道乔布斯20余年,采访过苹果早期员工、皮克斯团队核心成员,甚至拿到了乔布斯早年的创业笔记和私人信件,写这本书时完全没走“神化路线”,反而像“翻开了...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 爱阅读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解码动态经济的密码,在波动中把握资本本质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动态视角重构经济认知的现代经典 193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里克·罗伯特·林达尔完成《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系统提出“动态经济理论”,彻底颠覆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框架。这部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称为“...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 爱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2015版)》:当爱情成为一场跨越世纪的“霍乱”   一、书籍的核心价值:一剂治愈“爱情虚无症”的文学疫苗 在这个“速食爱情”泛滥的时代,马尔克斯用《霍乱时期的爱情》为我们注射了一针直抵灵魂的疫苗。它不是教你如何“脱单”的恋爱指南,而是一面照见爱情本质的魔镜——书中穷尽人类爱...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在复仇迷宫中寻找人性灯塔的史诗   一、核心价值:一本写给“困兽”的生存哲学手册 当你在职场被同事构陷、在感情中被挚爱背叛、在人生关键节点遭遇不公时,是否幻想过化身“复仇者”?大仲马用1392页的鸿篇巨制告诉你:真正的复仇不是毁灭敌人,而是在深渊中守住灵魂的完整。书中那句“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