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一读 > 正文内容

《艺术的故事》:一本让艺术从“高冷”变“贴贴”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4周前 (09-09)读一读23

《艺术的故事》:一本让艺术从高冷贴贴的魔法指南

最近重读E.H.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忽然想起第一次翻开它时的场景——那是个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周末,我随手抽下书架上这本传说中的艺术史经典,想着随便翻两页打发时间,结果一陷进去就是整个下午。合上书时,夕阳正透过窗户洒在封面上那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中译本封面设计)上,我盯着书脊上贡布里希四个字发了会儿呆:原来艺术史可以这么

一、基本信息:跨越半世纪的“艺术通识课”

《艺术的故事》初版于1950年,原版书名直译是《艺术的故事:绘画、雕塑与建筑的发展》,由英国艺术史家E.H.贡布里希撰写,后经范景中、林夕等学者反复校译,中文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被称为艺术史入门的圣经的著作,历经16次修订,全球销量超千万册,至今仍是哈佛、牛津等高校的艺术史通识教材。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堆砌专业术语,没有罗列艺术家年表,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两万年前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讲到20世纪的波普艺术,把绘画、雕塑、建筑串成一条人类表达自我的时光河

二、内容亮点:用“孩子的眼睛”重新发现艺术

很多人误以为艺术史是大神的炫技秀,但贡布里希在开篇就颠覆了这个认知。他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艺术的偏见。

比如讲古埃及艺术,他没有说埃及人追求永恒,而是讲画家画法老时,必须把他的脸画成侧面、身体画成正面——因为这是他们观察到的最完整的形象;讲中世纪教堂玻璃画,他没有强调宗教象征,而是说当阳光穿过彩窗,斑驳的光影落在信徒身上,那一刻,圣经故事就活了;讲文艺复兴的透视法,他用儿童画做对比:小朋友会把妈妈画得比房子还大,因为他们觉得重要的东西要画得更大’——而达·芬奇们只是用数学公式,把这个本能变成了更真实的空间感。

这些细节让艺术史从教科书上的冷知识变成了人类表达情感的日常。我曾在博物馆对着一块古希腊浮雕发懵,看完书里希腊人如何从埃及的正面律中解放出动态的章节后,再去看那块浮雕,突然看懂了战士铠甲的褶皱里藏着的奔跑的动感”——原来艺术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类想更生动地讲清自己的故事的努力。

三、写作特点:像老友聊天,却藏着大师的巧思

贡布里希的文字有种举重若轻的魔力。他擅长用生活化的比喻消解距离感:讲巴洛克艺术的华丽,他说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假面舞会,光线在镀金的天顶上跳舞;讲抽象艺术的争议,他说就像有人突然把交响乐改成了电子音效,有人觉得刺耳,有人却听到了新的可能

更妙的是他的留白艺术。书里很少直接评价作品好坏,而是抛出问题:你觉得这幅画的色彩是热情还是焦虑?”“如果换作是你,会怎么安排画面里的故事?这种邀请式的叙述,让读者从被动接收知识变成主动参与对话。我有次和朋友聊起梵高的《星月夜》,朋友说:以前觉得他的笔触太乱,现在才明白,那是他眼睛里燃烧的星空啊!我想,这大概就是贡布里希的意图——他不是要教我们正确的欣赏方式,而是帮我们打开感知的眼睛

四、阅读体验:从“坐立难安”到“废寝忘食”

作为曾经的艺术小白,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心里直打鼓:我能看懂吗?结果刚读到原始艺术章节就被勾住了——贡布里希写拉斯科洞窟里的野牛壁画,说这些线条比照片更鲜活,因为画它们的手,在颤抖中带着对生命的敬畏。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艺术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品,而是人类用最本真的方式,记录恐惧、喜悦、信仰与希望。

书的后半部分尤其上头。当我读到达·芬奇为了画《蒙娜丽莎》研究解剖学,画了上百张肌肉结构图;读到伦勃朗晚年穷得只能用劣质颜料,却在《夜巡》里用光影创造了戏剧的瞬间;读到毕加索画《格尔尼卡》,用破碎的线条控诉战争的残酷……这些故事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艺术与人的本质联系:所有的技法、流派、争议,最终都指向一个核心——​​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用艺术表达无限的情感​​

五、评价与影响力:跨越时代的“美育指南”

《艺术的故事》的影响力远超艺术领域。它被《纽约时报》称为改变无数人艺术观的书,被《卫报》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本书之一。在国内,它是美院学生的枕边书,是家长给孩子买的艺术启蒙礼物,甚至被很多心理咨询师用作艺术疗愈的辅助工具——因为它教会我们:​​看懂艺术,本质上是学会用心观察生活​​

去年我带小侄女去看美术馆展,她盯着莫奈的《睡莲》问:姑姑,这画的是真的吗?我想起书里说印象派画家想抓住瞬间的光,便对她说:你看,莫奈画的不是荷花,是他站在湖边,风吹过时,水面闪了一下,他赶紧用画笔接住了那一道光。小侄女歪着头看了很久,突然说:那我也要画!昨天我看到晚霞把云染成了橘子味!那一刻,我忽然懂了贡布里希的用心——他不是要培养艺术专家,而是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艺术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橘子味晚霞

六、个人意义:它让我学会“重新看世界”

对我来说,《艺术的故事》的意义远不止了解艺术史。它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曾经对的狭隘认知。以前我总觉得艺术是遥不可及的,但读罢书再看生活:小区楼下老奶奶剪的窗花、地铁里陌生人拍的照片、甚至是外卖盒上的卡通图案,都藏着表达的欲望”——这大概就是贡布里希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真谛吧。

书里有句话我一直记着:我们想欣赏那些作品,就必须具有一颗赤子之心,敏于捕捉每一个暗示,感受每一种内在的和谐。现在的我,会在等咖啡时观察拉花的纹路,会在散步时留意树叶的光影,会在刷手机时停下来想想:这张海报的设计,想传递什么情绪?这些细微的改变,让我的生活多了很多确幸”——原来艺术从未远离,它就藏在我们的呼吸里、目光里、每一次认真的里。

结语:艺术的故事,其实是我们的故事

合上《艺术的故事》,我忽然明白: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不是它讲了多少大师、多少流派,而是它让我们相信:​​艺术不是他们的专利,而是我们共同的语言​​。从两万年前的洞窟壁画到今天的短视频,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用图像讲自己的故事”——而这本书,就是一个耐心的导游,带着我们从看不懂想去看,从被震撼想表达

如果你问我:这本书值得读吗?我会说:如果你曾对一幅画、一座雕塑、一张照片产生过哪怕一秒钟的好奇,那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它会帮你把这一秒钟,变成一辈子的热爱毕竟,艺术的故事,从来都不是过去的事”——它是现在进行时,是你我他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一本让艺术从“高冷”变“贴贴”的魔法指南 | 爱阅读” 的相关文章

《沟通的艺术》:一本让“说话”变成“连接”的“关系魔法书” | 爱阅读

《沟通的艺术》:一本让“说话”变成“连接”的“关系魔法书” 上周和男友吵架,起因是我抱怨他“总忘记倒垃圾”,他却吼:“我上班已经够累了,你就不能自己倒?”我气到摔门而出,却在楼下便利店翻到包里的《沟通的艺术》——书里夹着半年前做的笔记:“沟通不是‘争输赢’,是‘看见彼此的需求’。”合上书时,我...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在铜锈瓷片里,摸到文明的“操作系统” | 爱阅读

《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在铜锈瓷片里,摸到文明的“操作系统” 拿到这本书时,我正对着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青铜器发呆——那些斑驳的绿锈、模糊的铭文,在讲解词里总被简化成“礼器”“酒器”“等级象征”,像被抽干了血肉的标本。直到翻开这本由考古学家陈墨耗时十年写成的《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文物出版...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 爱阅读

《汉书窥管》:一把打开“史家绝唱”暗室的青铜钥匙 最近重读《汉书》,总想起杨树达先生在《窥管》里写的那句话:“班固著史,如织锦绣,经纬交错处必有伏笔;后人读史,若持窥管,方能照见经纬间的针脚。”作为被陈垣、余嘉锡等大家反复推荐的“《汉书》研究第一书”,这本由近代国学大师杨树达耗时二十余年写成的...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 爱阅读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用“文化手术刀”解剖佛教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民国佛学的“破冰巨轮” 1938年,当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时,汤用彤以一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劈开了学术研究的冰层。这部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发行的著作,是中国首部系统研究佛教中国化的学术专著。全书以“...

《汉魏六朝诗论丛》:在“诗心的褶皱”里,读懂“中国诗歌的原初密码” | 爱阅读

《汉魏六朝诗论丛》:在“诗心的褶皱”里,读懂“中国诗歌的原初密码” 一、书籍基本信息:汉魏诗学的“学术百宝箱”,学界与大众的“诗歌时光机” 《汉魏六朝诗论丛》是古典文学学者傅璇琮、袁行霈、葛晓音等八位专家联合撰写的论文集(中华书局2023年修订版),被《光明日报》评为“年度最具学术深度的诗歌研...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 爱阅读

《红色英勇勋章》:当19岁的逃兵在血色黄昏中读懂战争的真相 一、书籍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1895年创作的《红色英勇勋章》,以美国内战为背景,讲述19岁新兵亨利·弗莱明从战场逃兵到"英雄"的荒诞成长史。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一抹血色,撕开了战争英雄主义的华丽包装——当子弹...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 爱阅读

《黄金罗盘》:当真理仪指向未知,我们终于读懂了“成长”的形状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本“用尘埃写就的奇幻成长圣经” 《黄金罗盘》是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之作,1995年出版后横扫全球,销量超12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语言,斩获惠特布莱德奖...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 爱阅读

《会饮篇》:一场古希腊“爱欲沙龙”里,藏着所有成年人该懂的恋爱哲学 去年冬天,我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翻到这本《会饮篇》。深绿色封皮上印着古希腊宴饮场景的线描,翻开第一页,仿佛推开了一扇青铜门——暖炉的火星噼啪作响,葡萄酒的香气混着男人们的笑声涌出来,七个人围坐在榻上,从“谁最懂爱”吵到“爱到底是...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 爱阅读

《混子也有自尊》:原来“混”不是躺平,是戴着镣铐的生存史诗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用“油污”和“烟火”写成的边缘群体生存志 《混子也有自尊》是社会观察者老周耗时两年,深入城中村、夜市、修车摊、外卖站等“边缘地带”,记录23位“混子”真实生活的纪实作品,202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不同于“底...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 爱阅读

《基督山伯爵》:等待与希望编织的19世纪“爽文”,却藏着最普世的生存哲学 一、书籍基本信息:一部被称作“通俗文学天花板”的复仇史诗 《基督山伯爵》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1844年开始连载,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等多次再版。全书117万字,以“复仇与救赎”为核心,讲述水手唐泰斯被陷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