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映千年:越州水城水库的生态人文秘境 │ 游曲靖
碧波映千年:越州水城水库的生态人文秘境
自然与历史交织的山水画卷
湖光山色中的生态密码。水城水库坐落于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扩建后库容达4927万立方米,作为曲靖市备用水源地,其水域面积广阔,水质清澈。春季湖畔油菜花金黄遍野,秋季红叶与碧水相映成趣,形成“高原小江南”的独特景观。水库周边植被茂密,2016年投放的60万尾花白鲢鱼苗持续净化水质,形成“以鱼养水”的生态循环,使这里成为白鹭、野鸭等水鸟的栖息地。
喀斯特地貌的地质奇观。水库西侧的鹰窝洞是滇东地区罕见的竖井型天坑,洞顶高达50米,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徒步爱好者可沿水库岸线穿越松林,探秘这一“养在深闺”的地质奇观,感受地下溶洞与地表水库的自然呼应。洞外的石龙山峡谷则以陡峭崖壁和溪流瀑布闻名,成为户外探险的热门目的地。
滇缅铁路的历史回响。水库北侧的炼象关是明清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存古关楼、滇缅铁路桥隧群等遗迹。滇缅铁路炼象关段曾是抗战时期的“生命线”,现存五座桥梁和四个隧道,见证了数十万军民的血泪付出。徒步者可沿14公里的滇缅铁路遗址步道,从腰站村出发,穿越下箐隧道、下箐大桥,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民族风情与古陶记忆
彝族村落的千年烟火。红土墙村是水库东侧的彝族聚居地,明清时期曾是广西至云南驿道的重要节点。村内保留着“节俭取水”的石碑,村民至今延续着“土鸡炖青头菌”“农家火腿”等传统美食。每年彝族火把节,村民身着盛装,围篝火跳“阿细跳月”,高亢的山歌声回荡在山谷间。
潦浒土陶的千年传承。距水库10公里的潦浒社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日用瓷生产基地,拥有12条明清龙窑和58家陶瓷企业。这里的土陶以手工拉坯、柴烧工艺著称,产品远销东南亚。游客可体验制陶过程,亲手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潦浒古陶”,感受千年技艺的温度。
五谷节的农耕盛典。每年农历六月六,越州镇上坡村举办“五谷节”,村民宰羊祭谷神,举行插竹接福、长桌宴等活动。2024年首届五谷节吸引数千游客参与,现场既有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表演,也有越州香米、潦浒土陶等农特产品展销,成为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典范。
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
生态治理的“麒麟模式”。茨营镇近年投入1470万元推进“两污”治理,铺设污水管网27.5公里,建成日处理15吨的垃圾热解站,实现水库周边70个村小组垃圾收运全覆盖。通过“户减量+保洁员二次分类”模式,垃圾日处理量减少40%,确保水库水质稳定达标。
环湖经济的蝶变之路。2025年,投资6000万元的水城水库环湖步道即将完工,串联起水库、鹰窝洞、红土墙村等景点,形成集徒步、骑行、露营于一体的生态廊道。沿线规划建设生态民宿、水上驿站,预计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
非遗活化的创新实践。潦浒社区依托“中国传统村落”品牌,打造“爨乡陶艺文化古镇”,将土陶制作与研学旅游结合。2024年推出的“龙窑开窑体验”项目,吸引上万名游客参与,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柴烧技艺,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
越州水城水库,这座镶嵌在滇东高原的生态人文明珠,以其湖光山色、历史遗迹、民族风情和创新实践,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无论是探秘天坑溶洞,感受古陶温度,还是漫步环湖步道,品尝彝家美食,这里都能让你在山水之间触摸历史,于烟火之中品味生活。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耳畔响起彝族姑娘的山歌,你会明白:这方水土,值得被世界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