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帮少年到实业巨子:宣威浦在廷的传奇人生 │ 游曲靖
从马帮少年到实业巨子:宣威浦在廷的传奇人生
1871年5月28日,云南宣威浦氏家族的宅院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被取名浦钟杰,是家中最小的儿子。父亲浦春澜是清光绪年间的拔贡,一心希望儿子走科举进身之路。然而,当三个兄长相继考取秀才、贡生时,年少的浦钟杰却对科举制度毫无兴趣,他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不安分的种子。
14岁那年,浦钟杰做出了让全家震惊的决定——他要加入马帮。父亲震怒,派人追捕,但少年坚定地逃离了家门。云南当时交通闭塞,马帮是唯一的长途运输工具,浦钟杰从此踏上了颠簸的商旅之路。他历经艰险,数十次死里逃生,从一名赶马人逐渐成长为拥有自己马帮的商人。他的足迹从宣威县内扩展到昆明、西双版纳,甚至远至东南亚,最终成为滇东北地区有实力和声望的商人。
1909年,浦钟杰将目光投向了家乡的特产——宣威火腿。他与几位同仁创立了宣威历史上第一家宣威火腿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然而,由于军阀混战、官府盘剥、交通中断等多重因素,公司很快倒闭。面对困境,浦钟杰没有退缩,他召集股东会议,决定由自己一人承担债务,赔清债主。随后,他再创"浦在廷兄弟食品罐头有限公司",商号"大有恒",商标"双猪"牌。
创业难,创名牌更难。浦在廷亲自把关火腿罐头的每一道工序,双手常常被划伤。他派人赴广州、香港学习先进制罐技术,又从德国购进先进设备。罐头装潢别致,携带方便,味道鲜美,很快在国内外市场打开销路。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双猪"牌宣威火腿罐头荣获金奖,成为云南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特食品之一。
与此同时,浦在廷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他怀抱"实业救国"的理想,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成为黄埔军校的捐助者。1916年,他因支持护国运动被授予少将军衔。1923年,他送展的宣威火腿罐头在广州全国地方名特产品赛会上获优质奖章,孙中山亲笔题赠"饮和食德"以示赞誉。
在宣威西城下街27号的宅院里,浦在廷与家人度过了许多岁月。他的幼女卓琳就出生并成长于此。后来,卓琳成为邓小平的夫人,这段姻缘也与浦在廷的家族渊源密不可分。
浦在廷故居始建于民国初年,是一栋融合江南与北方汉式民居特色的四合院。庭院中心立有浦在廷青铜塑像,北侧悬挂着孙中山手书"戮力同心"匾额。1998年,这座故居被列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4年修复后,西厅辟为浦在廷纪念馆,陈列生平事迹展及卓琳家庭历史资料。
1950年12月,浦在廷在宣威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不仅开创了云南宣威火腿罐头的先河,更以实业救国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一生,从马帮少年到实业巨子,从商贾到革命志士,书写了一部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奋斗史。
在宣威,浦在廷的故事仍在流传。他的故居,如今已成为人们了解民国时期滇东北商贾生活与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每当人们漫步于这座四合院中,仿佛能听到当年马帮的铃声,看到浦在廷在火腿罐头厂里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他"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
浦在廷的一生,正如他所创立的"双猪"牌火腿罐头一样,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芬芳。他不仅创造了商业奇迹,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情怀与民族担当,成为云南乃至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磨灭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