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茨营镇胡家坟水库:山水人文交织的瑰宝 │ 游曲靖
麒麟区茨营镇胡家坟水库:山水人文交织的瑰宝
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隐藏着一处集自然奇观、人文底蕴与现代发展于一体的秘境——胡家坟水库。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水利工程,历经六十余载岁月沧桑,已从单纯的水利设施演变为见证茨营镇历史变迁的"活化石"。本文将带您全方位探索胡家坟水库的独特魅力,从它的历史传说、地质奇观到生态经济价值,揭开这座水库作为"龙潭河明珠"的神秘面纱,展现其如何将自然馈赠与人文智慧完美融合,成为滇东地区一颗璀璨的旅游与文化明珠。
龙潭河源头的千年人文秘境
胡家坟水库的人文历史远比其建成时间更为久远,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水库所在地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其名称"胡家坟"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据地方志记载,清乾隆十年(1745年),越州贡生胡謜在赴京赶考途中病逝于此,其墓地所在位置逐渐被称为"胡家坟",周边形成的村落也因此得名。关于胡謜的传说更为这个地方增添了神秘色彩——相传他在京城重病时被一位"异姓兄弟"背负回乡,仅片刻功夫便从京城回到龙潭河边,后人猜测这位"兄弟"很可能是龙潭的龙王化身。这一传说代代相传,使得胡家坟在locals心目中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图腾。
库区移民的新生活画卷是胡家坟水库现代人文故事中最动人的篇章。2020年10月,为配合龙潭河水库(胡家坟水库的别称)扩建工程,茨营镇胡家坟自然村的178户、748名村民集体迁入新居。这些库区移民的新居是户均225平方米的两层半楼房,分布在三个现代化住宅片区,通水通电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搬迁过程中,当地政府严格落实过渡安置、土地征迁补偿等政策,村民积极配合,展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风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家坟村民小组的党员和骨干发挥了带头作用,确保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如今的移民新村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示范点,村民们在保持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逐步发展出民宿接待、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创造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茨营样本。
多元文化交融的活态博物馆是胡家坟水库人文景观的又一特色。水库所在的茨营镇历史上是彝族聚居区,彝语称此地为"牧牛放马的地方"。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盘江考》中记载了这一带的龙潭景观,称之为"白石崖龙潭"。清代的《古越州志》则记录了当地"遇旱祷雨,有求必应"的民间信仰和官方在仲春时节举行的祭祀活动。这些汉文典籍记载与彝族口头传统相互印证,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今天的水库周边仍可感受到这种文化融合——彝族的火把节与汉族的春节同样热闹,传统的祈雨仪式已演变为保护水源的生态意识,历史上的"通京大道"如今成为徒步爱好者探访的古道。这种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使胡家坟水库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化博物馆。
胡家坟水库的人文价值还体现在它对集体记忆的承载。对于老一辈茨营人来说,水库建设时期的"人挑马驮"场景是艰苦奋斗的象征;对于中年一代,参与2008-2009年除险加固工程是家乡巨变的见证;而对于年轻一代,清澈的水库和周边的生态旅游项目则是他们回乡创业的舞台。这种代际间的记忆传承,使胡家坟水库超越了单纯的水利设施范畴,成为茨营镇居民情感认同和精神寄托的空间载体。
岩溶地貌孕育的水利奇观
胡家坟水库坐落在云贵高原的丘陵地貌中,是一处典型的岩溶地区水库,其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水库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上游支流龙潭河的源头,控制着总面积达256平方公里的流域,其中地表集水面积35平方公里,伏流(地下河流)集水面积达221平方公里。这种"地表-地下"双水系结构使得胡家坟水库在水文地质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水库所在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灰岩,岩溶发育充分,这种地质条件既创造了独特景观,也给水库建设带来了技术挑战。
"一清一浊"的龙潭奇观是胡家坟水库最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据《沾益州志》记载,水库源头海家龙潭的"二源并出,大雨时一清一浊"。这一奇特现象源于两个相距约500米的泉眼——北源为半封闭式深潭,大雨时周围山上的泥土随雨水涌入使潭水变浑;而另一泉眼则通过地下暗流与胡家坟龙潭相连,保持了水质清澈。这种在同一水体中出现清浊分明的景象,实属自然界罕见。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描述这一带"环潭甚深,为蛟龙之窟",指的就是龙潭河源头深邃莫测的潭水景观。如今,这一自然奇观得到了精心保护,水库管理部门在确保水利功能的同时,也将其打造成为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的亮点。
"伏流补给"的独特水文系统是胡家坟水库区别于普通水库的显著特征。水库来水除大气降水外,主要依靠伏流(地下河)补给。这种补给方式带来了两个独特现象:一是水质优异,地下水经过岩层过滤,清澈纯净,成为鲟鱼养殖的理想水源;二是泥沙问题,雨季时伏流携带大量泥沙入库,造成库区淤积。针对这一特点,2009年除险加固工程专门设计了"水力冲挖"和"水流冲力引沙"等创新方法治理淤积。水库管理者还巧妙利用这一自然特性,在加固工程后增加库容17.6万立方米,既解决了泥沙问题,又提升了水库效益,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胡家坟水库的生物多样性同样令人称奇。库区内山青水绿,被形象地描述为"春来湖水绿如蓝"的生态画卷。清澈的水体孕育了丰富的水生生物,2014年曾有钓鱼爱好者在此钓到一条长约1.27米、重达32斤的罕见野生鲶鱼,这一新闻当年曾登上多家主流媒体。水库周边植被茂密,草本植物和灌木丛生,为鸟类提供了理想栖息地,"鸟鸣春涧杏花红"的意境在此成为现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水库优质水源,茨营镇引进了云南龙布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鲟鱼养殖基地,养殖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等品种,年产量达300多吨,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这一特色产业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胡家坟水库水质的优异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特征类别 |
具体描述 |
---|---|
地理位置 |
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南盘江上游支流龙潭河源头 |
流域面积 |
控制流域面积256平方公里(地表集水35平方公里,伏流集水221平方公里) |
库容特征 |
总库容117.6万立方米(加固后),兴利库容93.12万立方米,死库容10.23万立方米 |
地质特点 |
石灰岩地层,岩溶发育,全-强风化层厚2.5-40米 |
特色产业 |
鲟鱼养殖,年产量300多吨,年产值1000余万元 |
文化渊源 |
清乾隆十年越州贡生胡謜安葬于此得名,彝语意为"牧牛放马的地方" |
表:胡家坟水库基本特征一览
胡家坟水库的自然景观还随季节呈现不同风貌。春季,水库周边山花烂漫,新绿满山;夏季,雨量充沛,库区水满,呈现"高峡出平湖"的壮阔景象;秋季,层林尽染,湖水如镜,倒映着五彩斑斓的树林;冬季,库区水位下降,部分消落带露出,形成独特的湿地景观。这种四季分明的景致变化,使胡家坟水库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自然观察者的乐园。水库管理部门近年来还规划了环湖绿道和观景平台,让游客能够更安全、更方便地欣赏这片岩溶地貌孕育的水利奇观。
从病险水库到综合利导的蜕变之路
胡家坟水库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人与水相互适应的史诗,记录了几代茨营人治水、用水、亲水的智慧结晶。水库始建于1958年4月,正值"大跃进"时期,于1959年12月建成投入运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加上施工主要依靠人挑马驮,水库建设"重进度、轻质量",成为典型的"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这种历史背景下的建设方式,为日后水库的长期运行埋下了隐患,但也体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改变自然、造福乡里的决心和努力。
除险加固工程的科技亮点是胡家坟水库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针对水库"坝体、坝基和两坝肩渗漏严重"、"防洪标准低"、"库区淤积严重"三大病险问题,曲靖市水务局实施了系统的除险加固工程。工程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
整体防渗体系:采用帷幕灌浆技术,对坝体、坝基和两坝肩进行整体防渗处理,布置灌浆孔101个,灌浆轴线总长200米。
溢洪道改造:通过降低溢洪道底板高程1.8米,增设弧形闸门,使下泄流量从29.08立方米/秒提升至47.93立方米/秒。
泥沙治理:采用"水力冲挖"清除硬化淤泥,平时则利用水流冲力引沙入河,减轻库区淤积。
这些技术措施不仅解决了水库的安全隐患,还增加了17.6万立方米的库容,使胡家坟水库从一座病险水库蜕变为安全可靠的水利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加固工程完成后,水库不仅满足了防洪灌溉的基本功能,还显著改善了下游茨营乡10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3.6万余人的生活用水和1800公顷农田的灌溉需求,同时增强了对黄罗公路、越州钢铁厂等基础设施的防洪保护能力。
"水旅融合"的生态经济模式代表了胡家坟水库的最新发展方向。近年来,茨营镇依托水库优质水资源和优美环境,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和生态旅游。2020年,云南龙布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鲟鱼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拥有39个养殖池,年产鲟鱼300多吨,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公司还计划发展鱼子酱及鱼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与此同时,库区移民新村也抓住机遇,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垂钓项目。村民任勇就是典型代表,他利用在外打工积累的资金,在水库边建起休闲服务中心和"钓友之家",为游客提供垂钓、食宿服务。这些新兴产业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形成了"保山护水-生态养殖-休闲旅游"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胡家坟水库的现代化管理也走在同类水库前列。加固工程完成后,水库完善了运行管理制度,配套了管理设施。新增的水平位移、沉陷位移及渗漏量、渗透压力、测压管等观测设施,使水库管理更加科学精准。2020年龙潭河水库(即胡家坟水库)扩建后,其总库容达到2106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79万亩,年调节水量3750万立方米,功能进一步提升。今天的胡家坟水库已形成"防洪、供水、灌溉、养殖、旅游"五位一体的综合利导格局,成为山区水库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胡家坟水库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农村水利建设理念的演变——从最初单纯强调"人定胜天"的改造自然,到后来尊重规律的除险加固,再到如今追求人水和谐的生态经济。这一演变不仅体现在水利工程技术上,也反映在当地居民与水库关系的转变中。从最初为建水库而搬迁的"牺牲奉献",到现在共享发展成果的"互利共赢",胡家坟水库的故事已成为中国农村水利事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水库,必将在茨营镇的发展蓝图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