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中安小学:百年书院的时光密码与教育新生 │ 游曲靖
富源中安小学:百年书院的时光密码与教育新生
在云南东部乌蒙山脉的褶皱里,富源县的晨雾还未散尽时,中安小学的铁门总会准时打开。锈迹斑斑但擦拭得发亮的老校牌下,背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蹦跳着跑过青石板路,墙根那株百年梧桐正抖落着新叶——这所藏在滇黔交界的乡村小学,用113年光阴,写就了一部“小校园里的大历史”。
一、从“两间茅屋”到“文化地标”:一所乡村小学的生长史
1.民国初年:用竹篾和土坯搭起的“启蒙火种”
中安小学的故事,要从1912年说起。据《富源县教育志(1986-2005)》记载,那年春天,中安街道的乡绅李万邦联合12户地主,凑出8担稻谷,在中安街中心的“关帝庙”旁,用竹篾编墙、茅草盖顶,建起两间不足30平米的教室。没有课桌,就用土坯垒成台子;没有黑板,就在木板上刷层锅底灰。“先生是邻村的秀才张守正,他背着铺盖卷来,第一堂课教的是《三字经》。”92岁的退休教师王秀兰回忆,她父亲曾是这里的学生,“那时候穷,娃们光脚来上课,冬天冻得直跺脚,可先生总说‘字是命根子,冻坏了手也要写’。”
2.抗战时期:硝烟里的“流动课堂”
1942年,日军轰炸机掠过乌蒙山,中安小学的茅屋校舍被炮弹掀去半边。当时的校长周明远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把课堂搬到山坳里。“我们在松树林下搭起油布棚,用石块当凳子,松针铺地当课桌。”老校友李正荣(87岁)记得,语文老师会指着天空说“这是‘天’字”,数学老师用树枝在地上画“一二三”。“有次敌机来,老师扑在学生身上护着,自己背上中了弹片,养了三个月才好。”这段“山林学堂”的往事,至今刻在学校老校门的浮雕上。
3.新中国成立后:从“村小”到“示范校”的蜕变
1952年,国家拨款重建校舍,青砖灰瓦的苏式教学楼取代了茅屋;1985年,中安小学成为富源县首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示范校”,教室装上了木质窗和水泥黑板;2008年,借“校安工程”东风,学校扩建为3层教学楼、200米环形跑道,学生人数从百余人激增到800多人。“现在的娃娃们,能在实验室做实验,能在图书室看绘本,这在当年想都不敢想。”王秀兰抚摸着校史室里的老课桌,眼里泛着光。
二、竹篾与墨香:藏在校园里的文化基因
1.老物件里的“乡土记忆”
中安小学的校史室里,藏着一件“镇校之宝”——1958年学生用竹篾编织的算盘。“那时候物资匮乏,数学老师带着学生砍竹子、剖篾丝,编了整整一个月。”现任校长赵丽萍介绍,这个算盘至今能“工作”,珠子拨动时清脆的响声,是新生入学教育必听的“历史课”。类似的“宝贝”还有:1972届学生用报纸糊的“学习园地”墙报(保存着雷锋语录和农业学大寨标语)、2003年非典时期全校师生手写的“加油信”(叠成纸船放在教室窗台)。
2.传承半世纪的“竹编课”
富源县是“云南竹编之乡”,中安街道的竹编技艺更是省级非遗。1965年,美术老师张正荣(已故)把竹编引入课堂:“我师父是竹编老匠人,他说‘竹子有节,做人也要有骨’。”最初,竹编课只是兴趣小组;2015年,学校将其纳入校本课程,每周三下午,五、六年级学生学习剖篾、起底、收口。“去年,有个学生用竹篾编了个小书架,被他爸爸发到抖音上,火了!”赵丽萍笑着说,现在学校还和当地竹编合作社合作,学生的优秀作品会被收购,变成“劳动奖学金”。
3.校歌里的“山水密码”
“中安山,中安水,山抱校园水绕炊;书声朗,笑声脆,我们在这里长智慧……”这首由退休教师陈建国作词、本地音乐人谱曲的校歌,创作于2000年。“写词时,我想让孩子们记住家乡的山和水。”陈建国说,歌里的“中安山”指学校后山的观景台,“水”是穿过操场的那条小溪。如今,每到课间操时间,全校800多人的歌声都会飘出校园,路过的大爷大妈说:“这调儿一响,就知道是娃娃们放学(课间)了。”
三、从粉笔灰到云课堂:教育传承的时代变奏
1.“一支粉笔走天下”的老教师
在中安小学的荣誉墙上,挂着一张1987年的合影:23位教师站在破旧的教室前,身上穿着蓝布衫,手里攥着粉笔头。“那时候,王老师的备课本用了10年,边角翻得卷起来,字却写得工工整整。”赵丽萍指着照片中间的白发老人说。这位王老师叫王贵昌,教了40年语文,退休时送走最后一届学生,他在黑板上写:“教育是灯,有人提灯,有人接灯,灯灯相传,山就不会黑。”现在,他的孙女王雨桐成了学校的语文老师,办公桌上摆着爷爷留下的备课本。
2.“屏幕里的世界”:信息化带来的改变
2018年,中安小学接入“教育专网”,教室装上了智能白板。52岁的数学老师李建明经历了这场“变革”:“一开始怕电脑,现在能用动画演示‘圆的面积’,孩子们眼睛都亮了。”更让他惊喜的是“同步课堂”——2021年起,学校与昆明市盘龙区的优质小学结对,每周三下午,两地的孩子通过视频一起上科学课。“上次昆明来的老师带他们观察植物,我们班的娃举着手问‘老师,我们的竹子和你们的一样吗?’”李建明说,科技让山里的孩子“看见”了更大的世界。
3.“新乡村教育”的探索者
如今的校园里,既有蹲在老梧桐树下背古诗的孩子,也有在创客教室拼机器人的“小创客”。2023年,学校成立“乡土文化社团”,学生们跟着老艺人学唱“富源花灯”,用无人机拍摄家乡的梯田,把中安的传说写成绘本。“我们不想把孩子‘圈’在课本里,”赵丽萍说,“他们既要知道‘床前明月光’,也要看得见自家后山的映山红。”去年,社团的绘本《中安的老房子》被县图书馆收藏,书的扉页写着:“每一块砖都有故事,每一个娃都是故事的续写人。”
暮色降临时,中安小学的广播响起《虫儿飞》,放学的孩子们像一群小鸟涌出校门。墙根的百年梧桐投下大片阴影,老校牌上的“中安小学”四个大字被夕阳染成金色。这所小学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站,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过去的粉笔灰落在现在的智能白板上,当年的竹篾声混着键盘敲击声,而所有的声音,最终都汇成同一句:“读书吧,孩子,这里有你出发的路,更有你要守护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