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刘苑梅家宅:革命烽火中的四合院传奇 │ 游曲靖
陆良刘苑梅家宅:革命烽火中的四合院传奇
一、宅院密码:从深宅大院到革命堡垒
1.建筑密码:走马串角楼的营造智慧
刘苑梅家宅始建于1941年,占地775.17平方米,采用陆良典型的“走马串角楼四合五天井”形制。正厅三层、二层走廊通连四向的“走马串角楼”结构,在滇东地区民居中独树一帜。青石铺地、单檐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使宅院兼具防御性与居住功能——7开间正厅与门楼对望,东西厢房各3开间,四角天井形成“四水归堂”格局,既暗合“聚财”寓意,又满足采光通风需求。2013年,曲靖市政府将其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陆良传统民居营造法式的“活化石”。
2.革命世家的红色基因
宅院主人刘苑梅(1903-1981)是云南早期中共党员,其父刘首先为清末秀才、钟灵书院教员。家族“耕读传家”的传统与刘苑梅“教育救国”的理想在此交汇。1928年,经吴永康介绍,刘苑梅在曲靖省立第三师范秘密入党,后任昆明市委委员。宅院不仅是他的出生地,更是1930年陆良暴动失败后,革命火种的保存地——刘苑梅在此撰写《陆良暴动本末纪要》,记录滇东革命历史。
3.战火中的特殊使命
抗战时期,宅院成为陆良革命活动的“地下指挥所”。1942年,刘苑梅在此接待飞虎队成员,协调驼峰航线物资转运;1945年,抗日名将孙渡回乡探亲,在此召开军民联谊会。门楣上“毛主席语录”的斑驳痕迹,见证了1950年陆良解放后,宅院作为“大会处”召开农民代表大会的历史——会议记录显示,当时参会代表达200余人,讨论通过《土地改革实施方案》,红色基因在此代际传承。
二、人物志:从书香门第到革命战士
1.刘苑梅:从“四少爷”到红色战士
刘苑梅生于陆良马街镇刘家村的书香世家,却选择“弃儒从武”。1923年考入曲靖省立第三师范,与吴永康等组织学潮,反对校方克扣学生伙食。1930年遭捕入狱期间,他通过“狱中党校”研读《辩证法讲话》《土地问题》等著作,与程熙文秘密传递革命文件。出狱后,他冒险通知吴永康转移,保护了滇东革命力量。
2.宅院里的革命课堂
宅院东厢房曾是刘苑梅的“秘密书斋”。1931年,他在此撰写《云南革命回顾谭》,记录王德三、张经辰等烈士事迹。1941年宅院建成后,成为“爨乡读书会”活动地——读书会成员包括后来的云南大学教授、陆良暴动参与者。据1983年《陆良县志》记载,刘苑梅晚年在此接待访客,讲述徐文烈、汪德生等革命前辈故事,为后人留下宝贵史料。
3.红色家风的传承密码
刘苑梅家族“诗书继世”的传统与革命精神在此融合。宅院现存“德邻堂”石匾,源自清末秀才刘首先题写的贺词。1981年刘苑梅逝世后,宅院由刘家村村委会管理,2006年作为幼儿园使用,延续“耕读传家”理念。2025年修缮时发现的墙内《刘氏家训》残卷,“有田有地莫若宽怀待人,积金积玉不如耕读传家”的训诫,至今仍悬挂在正厅,成为红色家风的生动注脚。
三、活化新生:从革命遗址到文化地标
1.修缮工程的技术革新
2025年4月,刘家社区自筹40余万元启动修缮工程。采用“微更新”理念:保留正厅“走马串角楼”榫卯结构,使用传统桐油工艺修复2000余块木构件;屋顶粘瓦采用“压五露五”古法,确保排水顺畅;外墙恢复黄色漆面,门楣“毛主席语录”重新描金。工程引入智能监测系统,与县消防队联动实现3分钟响应,既保护文物安全,又满足现代使用需求。
2.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
修缮后的宅院成为“陆良革命历史展陈中心”。西厢房设置“爨乡烽火”展厅,通过全息投影还原1930年陆良暴动场景;东厢房改造为“红色书吧”,陈列刘苑梅手稿、《陆良暴动本末纪要》复制件及爨体书法作品。每月举办的“爨乡读书会”,邀请学者解读《爨龙颜碑》拓本,吸引青少年参与书法体验。2025年春节期间,宅院首次开放夜游,配合灯光秀展示爨体书法投影,吸引超2万人次参观。
3.城乡共生的文化范式
宅院现作为刘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每月举办“非遗手作课堂”,教授扎染、剪纸等传统技艺。通过“文物认养”计划,当地企业资助修复了北厢房的雕花窗棂。2025年4月,宅院挂牌“陆良红色文化传习所”,培养30余名青少年讲解员。作为城乡文化交流的纽带,宅院不仅成为陆良“活化历史、传承文脉”的生动注脚,更成为滇东地区最具活力的红色文化空间。
刘苑梅家宅从家族宅院到革命遗址,再到红色文化地标,其百年变迁正是陆良“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的缩影。这座承载着革命记忆与建筑智慧的宅院,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红色基因传承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