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五峰山石雕像:汉藏交融的千年传奇与护国名将的精神丰碑 │ 游曲靖
陆良五峰山石雕像:汉藏交融的千年传奇与护国名将的精神丰碑
一、历史密码:千年古刹中的石雕密码
1.1爨氏遗韵:1600年的佛寺密码
五峰山普照寺始建于爨氏统治时期(距今约1600年),明代称兴福寺,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之一。寺前四尊石雕像——狮子、梅花鹿、大象、麒麟,立于长1米、宽高均0.8米的石墩上,总占地面积3.2平方米。据《曲靖市文物志》记载,石雕群雕刻技法融合汉藏风格,梅花鹿身上的斑点如“天上白云朵朵”,具有浓郁的藏族艺术特征,这种文化融合在曲靖地区绝无仅有,堪称民间石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1.2少年誓言:从书生到护国名将的承诺
清光绪年间,陆良少年书生殷承瓛在五峰山道观自学时立誓:“他年若成大器,必刻狮鹿象麟敬献观音。”后来他赴日留学,加入孙中山革命阵营,历任蔡锷参谋总长、护国战争参谋处长,成为云南“重九起义”核心人物。晚年他笃信佛教,在五峰山寺前完成心愿,聘请滇中名匠栾朝和雕刻这组石雕群,石墩上至今留存着1912年建塔碑文残迹。
1.3护国战场:石雕背后的血火记忆
石雕群不仅承载个人誓言,更镌刻着云南护国运动的史诗。殷承瓛曾率部参与“重九起义”,攻克自流井、贡井等地,其部下杨福桢的生平碑刻(现存宣威博物馆)记录了辛亥革命后云南“重九起义”的珍贵细节。五峰山因此成为护国将领的精神图腾,石雕群被列为云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艺术瑰宝:汉藏融合的雕刻奇迹
2.1藏式纹样的秘密:梅花鹿的“白云斑点”
梅花鹿石雕的斑点采用藏族传统“点染法”,每处斑点均呈云朵状分布,与藏地唐卡的“祥云纹”异曲同工。这种技法源于殷承瓛在西藏从政时的文化浸染,由石匠栾朝和创新融合,使汉地石雕首次融入藏族美学,成为民族团结的活态见证。
2.2匠人绝唱:栾朝和的“一刀功”
栾朝和的雕刻技艺被赞为“一刀功”——每笔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肌肉骨骼的刻画精准到毫米。大象石雕的象鼻卷曲度、麒麟的鳞片排列均符合解剖学原理,狮子鬃毛的雕刻深度仅3毫米却立体感十足,代表当时云南石雕最高水平,现藏于陆良县博物馆。
2.3建筑密码:石墩上的数学之美
四尊石雕立于等距石墩上,形成直径1米的圆形布局,暗合“天圆地方”的古代哲学。石墩表面刻有莲花纹与云雷纹,与寺内唐代佛像的装饰纹样一脉相承,证明五峰山自唐代起就是佛教艺术中心。
三、现实困境与重生之路
3.1风化危机:石雕的“慢性死亡”
由于长期暴露于露天环境,石雕群出现不同程度风化:麒麟头部出现0.3厘米裂缝,梅花鹿斑点脱落达15处。2007年村民筹资加固时,采用铁条围固塔身,但石塔仍向南倾斜5度,亟需专业修复。文物保护队已用矿物颜料修补头像,并计划引入纳米材料加固。
3.2旅游破局:从“养在深闺”到“网红打卡地”
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现开发了彩色沙林、原始森林徒步等线路,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寺前石雕群成为“寻根之旅”核心景点,游客可扫描二维码听语音讲解,或通过VR重现殷承瓛当年的革命场景。2021年,陆良县投入800万元修复寺院建筑,重建大雄宝殿与药王殿,使五峰山成为“佛教+道教+民俗”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
3.3文化传承:石雕里的精神基因
石雕群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活的历史教科书。陆良县已将其纳入中小学乡土教材,每年举办“石雕文化节”,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雕刻技艺。2025年9月,五峰山被列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雕群作为“护国精神”的物质载体,持续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