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区潦浒陶器的破圈之路:传统技艺在现代浪潮中的新生 │ 游曲靖
麒麟区潦浒陶器的破圈之路:传统技艺在现代浪潮中的新生
一、标志性人物: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1.崔长宝:传统技艺的“守正者”与“革新者”
崔长宝是潦浒陶器制作技艺第四代省级非遗传承人(2018年认定),其家族自明清起便从事制陶。面对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他没有固守传统低端器物(如泡菜坛、酱缸),而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
•引入球磨机、榨泥机、真空练泥机等现代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
•大胆尝试抽象艺术陶器创作,如“三羊开泰”“瓦猫系列”“龙纹提梁壶”等,将传统瓦猫(滇中地区民俗符号)与现代雕塑手法融合,赋予陶器艺术内涵;
•其作品多次在展会中获奖,成为潦浒陶器从“实用”转向“艺术”的代表性符号。
2.刘靖:电商与直播的“破圈者”
刘靖是第四代省级非遗传承人(2013年返乡创业),其家族世代从事制陶。他敏锐意识到“传统陶器需借助现代渠道走向全国”,于是:
•创办曲靖市康顺陶瓷有限公司,放弃低端日用陶,转向文化创意陶(如茶器、香器);
•自费学习日本、韩国柴烧技艺,结合国内传统工艺,开发出“落灰成釉”“金光灿灿”的柴烧茶器;
•建立直播间,通过“开窑前认购”“开窑后选品”等模式,将潦浒陶器卖向全国,90%订单来自线上,实现“传统陶器+互联网”的转型。
3.张智:艺术与陶艺的“跨界者”
张智是画家、美术教师(非制陶世家出身),却因热爱将绘画与陶艺结合,成为潦浒陶器“艺术化”的关键推动者:
•选用翡翠玛瑙、金银等矿物原石作为釉料,通过高温窑变,创造出“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艺术效果;
•专注于传统陶器仿古创新,如仿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罐(受多个博物馆青睐)、仿青铜器盂罐,以及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的手绘陶器;
•其作品将“绘画艺术”融入陶器,提升了潦浒陶器的艺术审美价值,使其从“日用品”变为“收藏品”。
4.贾永平:年轻一代的“创新者”
贾永平是返乡创业大学生(2024年首次开窑),他将现代设计元素与传统工艺结合,创作出兼具“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陶器:
•手绘三星堆面具、澳大利亚袋鼠等现代意象,打破传统陶器的“刻板造型”;
•采用“手工拉坯+手绘图案”的传统工艺,每一件陶器均不重样,融入自由创作的“吉祥寓意”(如四只形态各异的瓦猫);
•其作品在市场上获得“第一桶金”,成为潦浒陶器“年轻化”“国际化”的代表力量。
二、标志性事件:产业与文化的“升级”
1.2015年:文化创意公司的成立
王云昆夫妇创办两家公司,一方面通过引进设备批量生产日用陶瓷,另一方面探索文化创意产品(如茶器、香器),打造“集文化、艺术、体验为一体的潦浒陶品牌”。这一事件标志着潦浒陶器从“低端走量”向“高端文化创意”的产业转型,直接带动了2000余人就业,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2.2023年:“珠江源的风——潦浒柴烧陶艺作品展”
由云南民族博物馆、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办的该展览,将潦浒柴烧陶艺作品推向主流艺术圈。展出作品包括张智的《静谧》、舒红飞的《卷竹》、王甫林的《爨之源》等,涵盖传统与现代、民俗与艺术,通过博物馆的平台,让潦浒陶器的“艺术价值”得到专业认可。
3.2024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参展
潦浒陶器携大型陶花瓶等作品参展,其“精湛工艺+文化内涵”受到业内专家高度评价(如“为中国陶瓷艺术注入新活力”)。这一事件标志着潦浒陶器从“区域性品牌”向“国际性品牌”的影响力升级,成为曲靖的“文化名片”。
总结
潦浒陶器的“艺术化转变”,本质是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创新的“有机融合”:
•传统技艺(如柴烧、拉坯)是根基,保证了陶器的“质朴与浑厚”;
•现代创新(如电商、跨界设计、国际展览)是动力,赋予陶器“艺术与商业”的双重价值;
•人物(如崔长宝、刘靖、张智、贾永平)是关键,通过他们的实践,将“实用器”转化为“艺术品”,将“地方特产”转化为“文化符号”。
这些事件与人物的共同作用,让潦浒陶器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