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信使赤子心:刘胜堂的传奇人生与精神传承 │ 游曲靖
烽火信使赤子心:刘胜堂的传奇人生与精神传承
一、云岭少年志——从贫寒农家到抗日战场
1.会泽山坳里的赤诚少年
1927年,刘胜堂生于云南曲靖市陆良县板桥镇一户贫农家庭。自幼目睹军阀混战、地主欺压,15岁便立下“青年应保卫国家”的志向。1943年6月,16岁的他独自前往江西樟树镇,加入国民革命军第58军新10师辎重营,成为通信兵。临行前,他撕下家中最后一匹粗布,在破墙上刻下“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的誓言,这一场景成为他一生坚守的初心写照。
2.血火淬炼的通讯尖兵
作为辎重营通信兵,刘胜堂的战场是“家书抵万金”的生死线。在长衡会战中,他冒死穿越日军封锁线,在寒冬脱衣泅水过河传递军令;在赣江追击战中,他伪装成农夫,用竹筒藏密信通过检查站。1944年冬,他更在湘赣边区游击战中,以“火把引敌、暗道传书”的智勇,确保了红九军团与中央纵队的联络畅通,其“信件送达即责任”的信念,成为部队广为传颂的佳话。
3.从投诚起义到革命熔炉
1949年12月广西小董战役中,刘胜堂率通信排起义投诚,编入解放军14军42师。他主动请缨担任侦察通信教员,将“泅水送信”的实战经验编写成《山地通讯要诀》,成为部队训练教材。1955年复员后,他婉拒组织安排,选择到德宏陇川弄巴农场开垦荒地,用“种胶树、建水库”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其事迹被《云南日报》报道为“转业军人的典范”。
二、铁血丹心照汗青——战场内外的生死考验
1.泅水送信的生死瞬间
1944年春,刘胜堂奉命向一营传递紧急军令。行至湘江渡口,发现日军已设卡封锁。他脱去棉衣,将密信塞入竹筒绑在腰间,在零下5度的江水中潜行。上岸时,他全身冻僵,手指因抓握岩石而血肉模糊,却仍坚持将密信亲手交到营长手中。这次经历让他落下严重风湿,却也铸就了“军令重千钧”的坚定信念。
2.战场之外的民生情怀
在陆良华侨农场期间,刘胜堂白天开垦橡胶林,夜晚为农民免费看病。他自制草药包治疗疟疾,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村民修建灌溉渠。1962年,他更将多年积蓄购买的两台拖拉机赠予生产队,推动农业机械化。这些举动让他在当地群众中赢得“活雷锋”的称号,其“宁可自己吃咸菜,也要让百姓吃饱饭”的朴素情怀,成为当地干部学习的榜样。
3.历史转折中的清醒抉择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已年近五旬的刘胜堂主动请缨参与救灾。在余震不断的废墟中,他连续72小时挖掘幸存者,用“人链传递”的方式运送物资。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时,他说:“我经历过战火,更懂得生命的珍贵。”这种“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起”的品格,让他在1983年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其事迹被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大辞典》。
三、岁月流金——从战场到和平的坚守与传承
1.养老院里的红色课堂
如今98岁的刘胜堂居住在陆良朋阳养老院,每天坚持看抗战电影、写回忆录。他将自己的战斗经历整理成《烽火岁月十七讲》,成为当地中小学的“红色教育”教材。2025年清明,他带领养老院老人重走“虎头山阻击战”遗址,用亲身经历讲述“抗日到底”的决心。其“把信件送到就是责任”的信念,更被年轻一代提炼为“使命必达”的职场精神。
2.家风传承的鲜活范本
刘胜堂的家族堪称“革命世家”:长子刘昌在农场期间继承父亲医术,免费为村民治病;次子刘贞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获“战斗英雄”称号;孙辈中多人投身教育、医疗事业。其“村顾村,邻顾邻”的家训,被陆良县妇联评为“最美家风”,成为乡村振兴中的精神标杆。2024年,刘家获评“全国五好家庭”,其家风故事被改编为滇剧《烽火家书》,在云南巡演30余场。
3.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陆良县将刘胜堂故居与“虎头山阻击战”遗址整合,打造“红色文旅带”。结合光伏发电、屋顶农场等低碳设施,建成“零碳革命纪念地”。其“艰苦朴素、两袖清风”的品格,被融入企业培训课程,强调“灵活策略与坚定信念”的统一。正如他在90岁生日时所言:“挺起腰杆工作,挺直腰板做人”,这种直面挑战、坚守信仰的力量,正是新时代最珍贵的财富。
刘胜堂的一生,是贫寒少年到抗日英烈的逆袭传奇,更是信仰与牺牲的革命史诗。从泅水送信的少年到“零碳纪念地”的传承者,他始终以“把信件送到就是责任”的赤诚书写忠诚。其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在当下焕发新生——如他所言“青年应保卫国家”,这种扎根乡土、心系家国的情怀,正是新时代最动人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