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海会塔:滇东古刹里的砖石史诗与人间烟火 │ 游曲靖
宣威海会塔:滇东古刹里的砖石史诗与人间烟火
在云南宣威城南3公里的南山坡上,一座青灰色砖塔静立山巅,檐角铜铃随山风轻响,与山脚的村落、远处的田野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它叫海会塔,当地人更愿称其为“南山塔”。这座看似普通的佛塔,藏着滇东佛教传播的密码、战火中的人性微光,以及乡土社会与古迹共生的智慧。今天,我们沿着砖缝里的光阴,解码这座古塔的三重生命。
一、佛脉绵长:从“海会寺”到“海会塔”的千年禅音
1.南诏余韵:藏在《宣威县志》里的建塔密码
海会塔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据《宣威县志·宗教卷》记载,南诏国时期,滇东佛教随“南诏归唐”浪潮兴盛,宣威因地处滇黔古道要冲,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节点。当时的“海会寺”便坐落于此,“海会”取自佛教术语“海会菩萨”,意为“众多高僧如大海汇聚”。不过,原寺毁于元代战乱,仅存遗址。
真正让“海会塔”定名的,是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当地富户李氏家族牵头募资,在原寺旧址上重建佛塔,取“海会”之名延续佛脉,塔高13层(后因雷击损毁顶层,现存12层),砖石结构,成为滇东北罕见的高层密檐式佛塔。塔基刻有《重建海会塔碑记》,碑文载:“塔成之日,四乡八寨,万人空巷,钟磬齐鸣,经幡蔽日。”
2.战火淬炼:抗战时期的“塔中藏经”传奇
1943年,日军侵入滇东,宣威沦陷。海会塔因远离城区,成为当地文人、僧侣的“避难所”。据《宣威抗战史料》记载,宣威中学校长缪尔纾联合海会寺住持果尘法师,将寺内80余箱古籍(含《大藏经》部分残卷、《宣威地方志》手抄本)秘密藏于塔内地宫。
为掩人耳目,僧人们在塔周种植南瓜、豆角,伪装成普通菜园;每日清晨,果尘法师仍准时敲钟,钟声成了“一切如常”的信号。日军曾三次搜查海会塔,甚至撬开塔基砖块,却始终未发现地宫入口——原来,入口藏在第七层塔檐的一尊“韦陀菩萨”像背后,需用特定角度的月光照射才能显现标记。
这段往事在海会村老人口中代代相传。87岁的王桂兰阿婆回忆:“小时候听我爹说,塔里的经书救了好多读书人的命,后来解放了,政府才把经书移到县文化馆。”
3.民间信仰:老人们口中的“塔神”故事
在海会村,“塔神护民”的传说从未断绝。最广为人知的是“大旱求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宣威遭遇百年大旱,河水断流,田地龟裂。村民们抬着猪羊祭品上南山,在塔前跪了三天三夜。第七天夜里,塔顶突然电闪雷鸣,随后降下甘霖,旱情缓解。此后,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塔的“成塔日”)和九月九(重阳祈福日),当地人都会举办“塔灯会”,在塔周挂上百盏灯笼,祈求风调雨顺。
72岁的守塔人张正荣说:“我爷爷当年是‘塔会’的组织者,他说塔是有灵性的,你敬它一寸,它护你一丈。”如今,塔前的香炉里仍终年飘着香火,村民们上坟、嫁女、孩子升学,总爱来塔前转一转,讨个“吉利”。
二、砖石记史:藏在塔身上的岁月密码
1.建筑密码:滇东北罕见的“密檐式六角砖塔”
海会塔的建筑形制在滇东北独树一帜。它坐北朝南,通高约35米,底边长4.2米,为典型的密檐式六角砖塔(云南多数佛塔为方形或圆形)。塔基为须弥座,刻有莲瓣、卷草纹;塔身每层设仿木构砖檐,檐角微微上翘,挂铜铃(现存24枚,最古老的铸于清嘉庆年间);塔刹为葫芦形,外层鎏金,内藏《金刚经》经卷(1985年修缮时发现)。
“这种形制受汉传佛教影响深,但又融入了滇东民居的‘翘角’元素。”宣威市文物管理所研究员李建国介绍,“比如塔檐的弧度比中原佛塔更陡,是为了适应多雨气候,快速排水;而塔身的砖缝里掺了糯米浆和桐油,历经两百年风雨仍坚固如初——这是古人的‘建筑智慧’。”
2.碑刻春秋:塔基下的“清代修塔日记”
1998年,文物部门对海会塔进行首次系统修缮时,在塔基下意外发现一块清代《重修海会塔记》碑(现藏于宣威市博物馆)。碑文共1200余字,详细记录了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重修过程:
“是岁夏,暴雨冲基,塔身倾斜三寸有奇……阖邑士绅捐银三百二十两,匠作百余人,历时半载……砖取南山之红壤,烧七日七夜;灰用本地石灰,掺糯米汁十斤……”
碑文还列出了主要捐资人:“李茂才捐银五十两,王屠户捐钱三十千文,张木匠捐工三十日……”这些细节让历史变得鲜活——原来,修塔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整个社区的集体行动。正如碑末所题:“塔非一人之塔,乃一乡之魂。”
3.细节之美:塔刹上的“五方佛”与“二十四诸天”
若登塔细观(目前仅一层开放参观),会发现许多精巧的雕刻细节:
塔门券脸石:刻“二龙戏珠”,龙尾卷向内侧,寓意“聚财纳福”;
一层内壁:绘有“西方极乐世界”壁画,虽已褪色,仍能辨出飞天、莲花座;
塔刹刹杆:外层包裹的铜皮上,錾刻着“五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等)和“二十四诸天”(四大天王、韦陀等),线条纤细如发丝,推测为清代工匠用“错金银”工艺制成。
“这些雕刻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佛教教义的视觉化表达。”李建国说,“比如‘二十四诸天’守护四方,对应古人对‘天地人和谐’的追求;‘五方佛’则象征‘佛性遍一切处’,呼应滇东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征。”
三、活态传承:古塔与乡土的共生之道
1.日常修持:七旬守塔人的“晨钟暮鼓”
从1990年起,张正荣开始担任海会塔守塔人。他的值班室就在塔脚一间青瓦小屋里,墙上挂着铜铃、香铲、手电筒,桌上摆着一本翻旧的《金刚经》。
“每天早上6点,我要绕塔三圈,清扫落叶;中午12点,敲108下钟(寓意断除108种烦恼);傍晚5点,给塔周的花草浇水。”张正荣说,“以前有人问我‘守塔有啥意思?’我就说,你看这塔,风里雨里站了几百年,它不言不语,但看着我们从娃娃长成老头,看着村子从土坯房变成砖瓦房——它在陪着我们过日子呢。”
近年来,随着游客增多,张正荣多了个新任务:给游客讲塔的故事。“有回来了群大学生,举着相机拍塔檐的铜铃,我给他们讲抗战时藏经的事儿,有个姑娘听哭了,说要写篇论文。”他笑着说,“塔活了,人也活了。”
2.节令之约:农历六月“塔灯会”的烟火与梵音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海会村的“塔灯会”如期而至。这一天,村民们会提前半个月准备:用竹篾扎灯笼(红、黄、蓝三色,象征“福、禄、寿”),在塔周挂成“心”字形;塔前的空地上搭起戏台,唱滇剧、跳“金钱棍”;晚上7点,所有灯笼同时点亮,与塔顶的月光交相辉映,远远望去,像一颗坠入人间的星子。
“现在的塔灯会,既有老辈人的仪式感,也有年轻人的创意。”海会村支书赵芳介绍,“去年有村民用LED灯做了一组‘十二生肖灯’,挂在塔檐下,孩子们追着跑;还有摄影爱好者搞‘塔影大赛’,拍塔与月亮、星空的合影,发在抖音上,阅读量破百万。”
3.数字新生:年轻人用VR技术复原古塔全貌
2023年,宣威市文旅局联合高校,启动“海会塔数字保护工程”。云南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的学生们用三维扫描技术,对海会塔进行毫米级建模,制作出VR全景导览系统。
“戴上VR眼镜,观众可以‘走进’塔内,看清代壁画的细节;还能‘穿越’到清乾隆五十八年,目睹建塔现场的忙碌。”项目负责人、云大文化遗产学院讲师刘悦说,“我们还整理了塔相关的12则民间故事,做成互动小程序——比如输入‘藏经’,就能弹出抗战时期的动画短片。”
数字技术的介入,让古塔从“静态文物”变成了“活的文化载体”。据统计,2024年中秋假期,海会塔游客量同比增长230%,其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达45%。“年轻人不是不喜欢古迹,而是需要更‘对味’的表达方式。”刘悦说。
从南诏的晨钟到抗战的硝烟,从清代的修塔碑到今天的VR眼镜,海会塔的故事从未中断。它不仅是一座佛塔,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滇东大地的信仰、坚韧与生机。当你站在塔下,听山风掠过檐角,看炊烟升起在村落,或许会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把古迹锁进玻璃柜,而是让它在当下的生活里“呼吸”“生长”——就像海会塔,既守着过去,也望着未来。